孔子说,学生要学习《诗》,因为《诗》能激发心志、提高观察力、培养群体概念及学得讽刺方法。(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从古代到现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影响力确实是引领群“书”,作用远远超越文学,影响中华文明可谓历久弥新,无可比拟。至圣先师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一句,正是对《诗经》莫大的肯定,而他教授学生时,《诗经》当然就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既然《诗经》的地位如此高,那么它被评价为“兴观羣怨”,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兴观群怨”这四个字是出自于《论语・阳货篇》。原句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就近的方面来说,可以侍奉父母,远的方面则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由此可见,孔子除了表示,通过学《诗》能够让我们懂得如何说话与交流,大大的推崇了《诗》,还说《诗》可以兴、观、群、怨。
在孔子那个时代,《诗经》是时常作为社交语言的。无论是在政治、外交、战争或是各类祭祀、礼仪场合上,《诗》都是标准的通用官方语言。
至于“兴观群怨”四字,原本是指阅读《诗经》能够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来逐渐引申为阅读《诗经》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诗可以兴。兴,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进而引发联想、想像。这是人们在认识、理解抽象事物或道理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这种方法往往能化繁为简,能让抽象变得具体,易于理解,人们也能在感情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乃是人们有感而发的产物,能真实反映诞生的时代。换言之,学习《诗经》帮助人们去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状态,以及其身处的那个时代,以及当代社会的各种层面,包括历史知识、道德观念、风俗民情,利于人们在以古证今之际,提高观察现实、洞察人情世态,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诗可以群。群是将民众聚集起来,使人们在交流思想与情感之间,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和谐。也是指《诗经》具有团结人民的功用,具有形成、增强小至家庭、大至国家等组织的向心力的作用。在《诗经》中,确实存在不少号召人民应该要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的篇章。
诗可以怨。怨是指不满。表达不满的方式众多,诗歌正是其中一种健康的表达方式。换言之,《诗经》表达了对不合理之事的不满与批判。虽然有研究者说怨是指“刺上政”的意思,也就是说《诗经》是针对政治在传递不满心绪,例如《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诗经》实际上还承载了各类的不满,并不局限在“刺上政”,不仅仅是在批评统治者而已。
孔子还认为,学习《诗经》有利于培养忠、孝等人伦道德,这正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同时是稳定社会安宁的主要精神。至于《诗经》收集的各样多元的知识,例如雅学、博物学、本草学等,则提供了人们获取知识之捷径。
总之,孔子的这一段话,已经将其美学观点传递了出来,同时把《诗》极为关键的特色--无不具备的人伦之道给展现了出来。
《诗》既指明了做人处事、管理国家的道理,亦足以助人博学多识。,难怪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如若吃透这本《诗经》,自然就抱拥了上述列举的六大好处。
因此,如若把《诗经》仅仅看做是诗歌总集,真的是大大地小觑了它的价值。
孔子评价《诗经》最有名的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思无邪”则是出自《诗经・鲁颂・駉》,原句是:“思无邪思,马斯徂。”意指“(鲁君有)正确的想法,养出的马儿能跑得很远。”因此,有评论说孔子提及的“思无邪”之本意为:《诗经》真是不虚伪的好作品!
有评论说,《诗经》是“汇集了人心与脑力的经典作品。”
看来,研读这一本寄寓着无数代人对于现实的关怀的《诗经》,能研究不同时代与社会,还能对现实有所启迪。而《诗经》又反映了人的心志、情感,并记录了国君施政之好坏、成败,以及一个时代的善恶、美丑,并揭示在这一切的背后关键是深深影响个人、社会及国家的伦理道德。也就是关乎主宰一个人如何对待父母、夫妻、朋友等关系的做人处事之准则,以及关乎供上位者维系国家和平稳定、保卫人民福祉,并被视为上天赋予了重责的为君之道。
这一古代典籍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与超然绝尘的智慧,在记载古代社会之际,也为后人提供国泰民安的良方,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之关键。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