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表示,平日如果过量摄取高油脂食物、加工食品、酒精,恐增加大肠癌罹癌风险。(图片来源:Pixabay)
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去年12月底公布最新癌症登记报告,揭示每4分19秒就有1人确诊罹癌,而“大肠癌”再次成为十大癌症榜首,已连续15年蝉联第一。3月23日,天莘大肠直肠外科诊所院长陈威佑透过脸书粉专“大肠直肠外科 陈威佑医师”发文表示,大肠癌与饮食关联性高,并建议想要远离大肠癌的人,调整3个饮食习惯!
大肠癌及其症状
根据《自由时报》与《Hello医师》报导,大肠癌是台湾人十大癌症发生人数之首,筛检阳性者在历经大肠镜检后,发现平均每2人就有1人长有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罹癌。
至于民众常说的大肠癌或大肠直肠癌,其实是统称。在医学上,一般称之为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不过,大肠癌其实泛指结肠癌(Colon Cancer)与直肠癌(Rectal Cancer)两种,但之所以习惯统称为大肠癌,主要是因为直肠癌与结肠癌拥有许多的共同特征。
大肠癌通常是从原本无危害的良性“息肉”(Polyp),或称为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癌变而造成的。换言之,大肠癌的发生一般是经过了多年的大肠息肉的恶性演变。
早期大肠癌治愈的机会是相当高的,但大肠癌早期并没有可供观察的症状,至于大肠癌症状是会随着癌细胞的大小及生长的身体部位而出现不同。大肠癌症状包括了:腹部疼痛、肿胀或痉挛、排便不顺、排便时觉得胀气,或直肠有奇怪的触感、直肠或肛门疼痛,以及其部位有硬块、腹泻与便秘轮流发生、粪便呈黑色或深色或带血红色、贫血、肠阻塞、体重突然减轻、身体无力、异常疲劳、没有食欲、恶心、呕吐、黄疸。民众若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过量摄取3种食物 增加大肠癌罹癌风险
陈威佑在发文中一开始就提及曾3次赢得《火力全开大胃王》节目的大胃王冠军菅原初代,在公布病情到病逝时间仅8个月时间左右。陈威佑表示,菅原初代经常挑战限时内吃下大量的牛排、炸猪排丼等含有高油脂的肉类或料理,而埋下罹患大肠癌的隐忧。
陈威佑强调,大肠癌与饮食有很高的关联性。平日如果过量摄取以下3种食物,都会增加大肠癌罹癌风险。
1、高油脂食物
过量油脂进入体内,部分胆酸会在大肠受到细菌作用,转变为致癌物质。(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过量油脂进入体内,胆囊会分泌较多胆汁,并经由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借此吸收、乳化脂肪。在过程中,部分胆酸会在大肠受到细菌作用,转变为致癌物质。
2、加工类食品
加工食品在制造过程,经常添加硝酸盐与亚硝酸盐以抑制肉毒杆菌污染,大量食用会对胃部黏膜造成伤害、提升罹患大肠癌风险。
3、酒精
酒精主要由肝脏代谢,但少量酒精会由下消化道来代谢。肠道细胞会结合肠道菌种,将少量酒精代谢成为乙醛。但肠胃黏膜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差,比较难将毒性高的乙醛代谢完全,进而让乙醛在肠道黏膜堆积、破坏大肠的细胞组织,提高致癌风险。
大量食用加工食品会对胃部黏膜造成伤害、提升罹患大肠癌风险。(图片来源:Pixabay)
调整3个饮食习惯 预防大肠癌
陈威佑表示,多数人都没有大胃王的食量,但随着饮食西化,会养成“无肉不欢”、“不醉不归”的饮食习惯,这是愈来愈多人罹患大肠癌的原因之一。建议平日想预防大肠癌,能从调整3个饮食习惯开始。
1、细嚼慢咽
此举助于让食物变成细小食糜,方便肠胃消化,可减少食物刮伤肠道内壁和黏膜的机率。建议吃饭时建议每一口都至少嚼15~20下,让食物变细小后再吞下。
2、增加纤维摄取量
许多全谷类、蔬菜的食物含有膳食纤维,能增加肠道细菌,将抗性淀粉发酵成为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能调节细胞免疫力,降低发炎反应、抑制癌细胞的增生,维持肠道健康。
3、补充钙质
钙质能与肠道中的胆酸、游离脂肪酸结合,减少致癌物质。如果平日有吃肉习惯,建议能优先从豆类、坚果类、蔬菜类食材中补充钙质,避免为了补充钙质又吃更多肉。
最后,陈威佑提醒,大肠癌初期症状不明显。除了调整日常的饮食习惯,建议定期做粪便潜血检查与大肠镜检查,以及早发现有无息肉等其他病变,有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