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皇帝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亡国之君的下场都不怎么样,但崇祯尤其惨。但是,他的下场,跟他当初的选择,是有密切关系的。他继位之时,大明王朝虽说大抵已经被蛀空,只要他选择跟着混,只要不是太过分,混到死,做一个太平皇帝,倒是也有可能的。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关外的满人虽说猖狂,但一时半会儿还没有问鼎中原的意思,而内乱虽多,能成大气候的,还看不出来。只是,崇祯选择了做有为之君,要动大手术,革故鼎新。
他的登基,仅仅是因为他是现任皇帝的弟弟。年仅16岁的他,此前既没有过政治阅历,也没有可能有像以往的东宫太子那样,有自己的班底。做藩王的时候,连自己的性命,都有朝不保夕之感。不是历史选择了一个贤君,而是凑巧,一个资质平平之人做了皇帝。但是,一旦做了皇帝,几个月的功夫就扳倒了权倾朝野的权宦魏忠贤,令他的人望以及个人的自信爆棚。他要动大手术,整治万历以来麻木不仁的官府,天启以来腐败而且毫无操守的官僚阶层,但却只能依靠东厂和锦衣卫这种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无形中加倍地让告密的构陷更加的活跃,使得东厂和锦衣卫原本就非常腐败做事不择手段的特务机构,权势熏天。他登基17年,官员入狱者数以百计,受死者数以十计。最高层的阁臣,都有四个被干掉。内阁首辅,像走马灯似的被换。这样的反腐,这样的整治,显然没法让官僚阶层脱胎换骨,只是加剧了作为朝廷支柱的这个阶层的动荡,人心离散。
崇祯跟万历、嘉靖、天启皇帝都不一样,他很勤政,日夜操心国事,事必躬亲,在他的时代,内阁真正变成了秘书班子,朝政由他来亲自打理。但是,他不识人,没有经验,只喜欢听恭维的话,猜忌心又奇重,觉得臣子们都在蒙他,对谁都不放心。结果,干掉了一个魏忠贤,却树立起众多的魏忠贤,他跟明朝的历任皇帝一样,照样信任太监。崇祯一朝,外派的太监监军监政最多,让外面的文武大臣,都在太监的干预下,没法工作。
平心而论,崇祯朝的人才不少,不仅袁崇焕是国之干城,其余如洪承畴、卢象升、杨嗣昌、孙承宗,都是一时之杰。但是,袁崇焕最终因后金的一个拙劣的反间计而被他凌迟处死,其他人,也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国之干城一个个地倒下,最后,李自成兵临城下,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只能在一个亲信太监的陪伴下,在凄惨地在煤山吊死。
虽然说,明朝当时内有天灾导致的农民造反的,外有满人后金的崛起,但可战之兵却还是有的。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财政困难。这个财政困难,虽然因为天灾频仍而加剧,但骨子里头,还是明朝所谓基本国策导致的。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凡是宗室,国家就得养着,而且高规格供养。到了崇祯时代,北方数省,单供养本省的藩王,就入不敷出。同时,为了保卫京师,京营已经膨胀到了70万人,可百无一用,空耗粮饷。只要大刀阔斧,把京营裁撤,让宗室自谋生计(高级别的宗室,都有大量的土地),财政困难自然缓解。
然而,大刀阔斧改革的崇祯,却不敢冲自家人下手,也舍不得裁撤京营,只会逼官僚加税,多摊派,甚至要官员捐款缓解军饷的危机。结果只能让原本就因为天灾而流离失所的农民雪上加霜,被官逼民反者越来越多。
说到底,崇祯只是一个思有所作为的皇帝,却同时是一个不知如何作为的皇帝,性子又刚愎自用,喜欢恭维,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屡屡犯错,却都能怪到别人头上,自己一丁点反思都没有。致死,还固执地认为,是群臣误了他。
大厦将倾,有力者想要挽回,不是不可能。但是,恰好挽回者是崇祯皇帝朱由检这样年少轻狂之辈,他所做的,不是挽回,而是加速倾倒。他不作为,明朝还能多活几年,一作为,明朝反而迅速崩塌,诱使后金计划外入关,弹指间,就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