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3年9月18日讯】最近,国内直播一哥李佳琦的言论,引起了巨大争议和广泛讨论。人们最近也在反思:作为打工人的我们,到底有没有努力?
打工人到底有没有努力?
衡量打工人是否努力最直接的指标就是工作小时数。
刚好,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公布城镇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小时数,而且最早可查数据到2001年,这也恰好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
通过解读数据,不难得到4个结论:
1)工作时长是有波动的,且波动与经济发展正相关。当经济增速有压力的时候,由于裁员等原因,工作时长会阶段性往下走,最典型的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大家也乐意多加班搞钱。
2)排除波动,我们这么多年其实是越来越努力的,工作时长中枢上移。2001年,我们的周平均工作时长是44.9小时,而到最新统计的2021年,我们的平均工作时长达到了47.6小时,20年间累计提升了2.7小时,相当于每个工作日多工作了半小时。
3)基本全国人民都在加班。按照标准的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来计算,一周工作40个小时及以内,算正常上班时间。但自从有这个统计数据以来,我们最低也工作了45个小时左右,日均加班1小时以上。这说明全国人民已经加班至少20年,且加班越来越多,难怪每届春晚小品都有经典台词:“忙,都忙,忙点好啊”。
4)2016年开始,我们的工作时长进入了稳步提升的阶段。而这一阶段中国的GDP增速是下台阶的,在步入存量时代后,我们的工作量是没有下降反而是在提升的,所以“内卷”一词开始流行。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直播一哥的言论会引起巨大波澜。因为全国大部分人都很努力,而且过去20年,还在越来越努力。
打工人能不能更加努力?
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来了:可不可以更加努力,打工人的上限究竟在哪里?
这时候就不能简单的跟自己纵向对比了,有必要通过横向对比来进行探讨。通过能找到的数据,我们选择了欧盟、美国和韩国的统计进行对比。
首先,欧盟作为老牌发达经济体,统计数据确实和我们直观的印象吻合,比较闲适,甚至人均工作时长近10年还出现了缓慢的下滑。美国一直比较稳定,稳定在41-42小时区间内。如果对标欧美,中国的打工人确实值得人手一份“五一”劳动奖章。当然,作为追赶者,我们也从未奢望过北欧那种事少钱多的养老生活。
更能够参考的是东亚近邻的日韩,由于日本数据缺失,选取韩国统计作为对比。韩国曾经确实是全球最努力的国家之一,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周均工作小时达到了惊人的55小时。但随着人均GDP的逐渐提升,以及财阀经济模式下的奋斗边际收获下降,韩国的周均工作小时步入了漫长的30年下降通道,按照当前这个趋势,不出几年,韩国人将像欧美人一样“躺平”,这应该是超出大家认知的。
回到中韩对比上。2018年,中国的人均工作时长首度超越韩国,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工作时长最突出的国家代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打工人能够进一步努力的空间确实不太够了。
另外,考虑到中国的人均GDP当前在1.3万美元左右,类似于韩国20世纪初的水平,的确有进一步通过努力工作换取更高人均收入的内生必要性。以此为出发点,我们人均工作时长的上限可以提升到50-53小时,较现在上升2-5小时,这也就意味着平均一天多加班0.5-1小时。
当人均周工作时长超过50个小时,那就意味着都是人均996的;至于这个强度有多大,小窗一下你的码农朋友们就知道了。
与老板们的加浓鸡汤完全不同,提高打工时间其实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经济发展方式。
由于美国能找到的统计时间最长,我们收集了美国超过80年的数据,除了二战的战时经济外,美国的周均工作时长出奇的稳定,基本上就在40小时上下波动,而这几十年美国取得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
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被验证过经济发展的最优解决方式,而非一味靠增加时长。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打工人们,可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我们的人均工作时长确实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大家时间海绵里的水也已经不多了。
此处不得不指出的是,于年轻人而言,可能在未来几年还将面临更卷的工作环境,建议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感谢这个社会热点,让我们得以从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出发,深度审视我们的经济发展动能。打工人已然非常努力,而且大概率还将更加努力。如何顺应与优化,而不是否认甚至取笑,打工人的辛勤付出,不仅仅是值得直播网红反思的,更是值得消费业、制造业,以及整个社会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