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阿富汗一场山地战的战术(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古代战争以地面作战为主,加之冷兵器的杀伤距离有限,因此,双方交战的战场范围有限,地形往往会成为战争的决定因素。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几个重要的关隘,如山海关、潼关和剑门关等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朝李白〈蜀道难〉中就有赞叹剑门关的诗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么,有读者肯定会问,在现代战争,以飞机大炮,甚至是核武器的战争中,地形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到底如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人对地形的研究吧。《孙子兵法》中专门有〈地形〉一篇,其中详细讲解的对于通、挂、支、隘、险和远6种地形以及应对策略,并且总结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意思是将帅如果不懂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充分利用地形,让其成为用兵的辅助力量,制定取胜计划,就必然失败。西汉时期刘安创作的兵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说“山陵丘阜,林丛险阻,可以伏匿而不见形者也”,在战术角度上提出利用山地丘陵、丛林险阻等有利的自然条件来隐藏部队进行埋伏袭击的方法。刘安的思想在欧洲大陆的条顿堡森林战役中被条顿人完美实现了。当时条顿人将罗马军团引诱至道路狭窄的森林中,迫使罗马人不得不排成纵队行军,无法组成其特有的大型方阵,而条顿人利用地形居高临下投掷标枪,最终罗马军团全军覆没。
在现代战争中,随着高科技武器的发展,作战从平面作战扩展到立体作战,但是地形仍是战场环境的基本组成,战术价值有增无减,影响作战的环境因素不仅仅是地表形态,还包括天气、风速等气候条件。这要求现代军队要从更广的范围内理解地形,在更深的意义上认识地形,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地形,辩证地权衡地形于胜负之利弊。各国军队也一直重视地形对现代战场的影响,目前美军军官的基础训练中所必学的METT-T分析中的第二个T就是地形(Terrain)。
有读者可能会说在当今条件下,只要装备足够,什么河流、山川、海峡等天然地形都不是问题,弄个直升机机降大军,都能飞过去。大陆有不少“狂热粉红”就是这个观点。先不说平均宽度180公里对于军队后勤的挑战,对与中共一直希望的登陆作战是典型的易进难出战场,就如同《孙子兵法》所说的“支形”,“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都属于不胜则惨败的情况。与中共一直回避的金门登陆惨败相同,二战期间,在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之前,英美军队有过一场惨痛的失败。1942年6月英美与苏联达成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共识,在苏联强烈要求下,当年8月英国仓促组织登陆战,组织6018人的突击部队在法国第厄普登陆,结果遭到惨败,伤亡5810人,伤亡率高达96.5%。
第厄普登陆作战中被摧毁的登陆艇起火与死在沙滩上的加拿大士兵。
(图片来源:Bundesarchiv Bild 101I-291-1229-12 / Meyer; Wiltberger / CC-BY-SA 3.0)
不单单是现代的登陆作战印证了古人对地形的理论仍然适合于现代战争,其实其他关于地形的论述也有现实战例可供参考。大家可能经常听到战斗中有“抢占制高点”的说法。在地势平坦且有高地的战场,先敌抢占高地作为依托往往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孙子兵法》中的“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就是这个意思。在这方面,以色列人经验丰富。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西南边陲,约旦河谷地东侧,与以色列接壤,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150平方公里。高地上公路交通网密布,有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高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整个高地南部为地势平坦的农耕区,北部为林木和灌丛所覆盖的牧场,因此整个地区便于机械化部队的机动,几乎没有交通限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占据戈兰高地后,以色列依托山坡等修筑了大量据点和军事基地。在1973年的戈兰高地坦克战中,掌握了制高点的以色列的第七装甲旅,利用地形优势,弥补了军力不足,抵挡了叙利亚3个坦克旅的800辆坦克和3个步兵师的进攻,击毁叙利亚坦克250多辆,装甲车260多辆。戈兰高地对于以色列的生存十分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巴以和谈中,以色列宁可放弃西奈半岛和约旦西岸也要保留对戈兰高地的控制的原因。
与高地相反,平坦的地形一直是装甲力量发挥作用的地方。以二战为例,战争爆发初期,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波兰平原上将闪电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后来进攻法国时也在一马平川的西欧平原上横扫了英法联军。在后来的巴巴罗萨行动中,前苏联西部的平原地区也成了德军装甲部队表演的舞台。冷战期间,北约国家十分忌惮前苏联的装甲洪流,在没有有利地形作为防守屏障的欧洲,甚至提出利用小型核子炮弹作为抵挡苏军进攻的杀手锏。但是,和其他事情一样,地形在战争中也有其两面性。近期的俄乌冲突当中,在平坦的乌克兰东部地区,不论是俄军的T80/T90,还是北约援助乌军的豹2/挑战者在开阔的地形上容易暴露,在各种反坦克武器,地雷和火炮的威胁下不得不放弃正面强攻,转而利用森林、山脊、铁路等天然地形的掩护开展进攻和防守,这其实也与《孙子兵法》中“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的道理暗合。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现代装备的进步,对于克服天然地形障碍的帮助似乎没有达到人们预期效果。我们还是以俄乌冲突为例。二战期间,在战争初期德军闪击战期间,还是后期苏军大举反攻阶段,乌克兰东部地区大大小小的河流并没有对交战双方带来多少影响。不说北顿涅茨河,就是欧洲第四大河的第聂伯河也没有成为双方作为依托的防御屏障。德军和苏军的后勤保障都较为轻松地克服了河流造成的困扰,保证了百万大军的作战需求。但是目前的俄乌双方的表现都很拉跨。第聂伯河成了双方谁也难以逾越的天然分界线,北顿涅茨河的各个小的支流都成功地将整条战线分隔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对峙区域。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对于战争的影响上有着比技术装备、天气和地形更重要的因素存在。
责任编辑:李静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