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换代有定数的,是上天安排好的。(绘图:志清/看中国)
世道兴衰,改朝换代早有定数。崇祯皇帝连测七个汉字都预示着明朝将亡;而刘伯温在277年前就已预知大明王朝的宿命,这两件事向后人透露了天意难违的铁律。
七个汉字 字字都预示着明朝将亡
相传明朝末年,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情势愈演愈烈,崇祯皇帝为此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一日,他探得紫禁城外有一位测字高人,便带着一个小太监微服出访,希望借由测字觅得一点国势安危的蛛丝马迹,以稍解心头悬忧之苦。
见到测字先生后,崇祯皇帝随手写下一个“友”字,请求解析。测字先生回复道:“‘友’者,‘反’字出头也,反贼出头,大不利呀!”
崇祯皇帝一听,大惊,但灵机一动,马上改口道:“非彼‘友’字,乃此‘有’也。”没想到测字先生才一过目,便说:“‘有’者,‘大明’二字去半,是祸非福也!”这大明江山都去了一半,情势岂不非同小可?
崇祯皇帝真是面如土色,但心犹不死,又急急改口说道:“测申酉之‘酉’字吧!”心想,或许这样就能扭转劣势,转祸为福。没想到,这测字先生看了这个‘酉’字,脸色也为之大变,匆匆回答道:“‘酉’字,乃至尊之‘尊’。尊无首尾,上不够天,下不着地,上无八宝黄罗伞,下无寸土立足地,真龙上天门未开,蟒带暂歇绕虬枝,恐大势已去矣!”至尊皇位已岌岌不保,岂不是大难已临头?
崇祯皇帝自知多说无益,掏出一锭大银,默默离去。
走到半路,崇祯皇帝心有不甘,咬破食指,抓过小太监的双手,左手写一个“由”字,右手写一个“尤”字,说:“你问问老先生,能否告知确切时间,还有,闯贼真能成事吗?”
不一会,小太监回来了,说:“找了一圈,没见着老先生,只是桌上留有字一幅,大银一锭。”
崇祯皇帝急忙拿过来一看,纸上写道:
由,帝讳也(注:崇祯名为朱由检),天干甲倒立,地支申无尾,岁在甲申,有首无尾。
尤,古有蚩尤也。成字强出头,看似成(注:暗指李自成),无力难成。
崇祯皇帝明白了,尤字与成字,恰恰差一个力字,不禁苦笑道:“既难成,何必扰人清梦。”又问小太监:“朕说一个‘幽’字,你最先想到什么?”
小太监不假思索道:“周幽王”。
“唉,亡国之君。那‘又’字呢?”
“柳暗花明又一村。皇上,这个寓意好。”
“是啊,‘明’后面是‘又一村’,我大明该让贤了。”
小太监急忙下拜:“奴才该死”。
崇祯道:“不怪你,天命如此。”
果然就在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紫禁城,崇祯皇帝仓皇出南宫门,自缢于煤山槐树,明朝自此衰亡。正应了测字先生那句“真龙上天门未开,蟒带暂歇绕虬枝”。
刘伯温用“三轴绘图”预示明朝结局
《明史》记载,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崇祯皇帝在景山古柏树上自缢身亡,右脚赤裸,左足穿着鞋袜。而民间有史料记载,明思宗与大明王朝最后结局的一幕,早在明朝开国之际,神算大臣刘伯温就用三轴绘图的形式明确预示。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因此后世也称他为“刘青田”、“刘诚意”。
清人计六奇《明季北略》笔记里曾两处记载着崇祯皇帝在密室中亲见刘伯温所绘图画一事,画面的内容竟是一位和崇祯圣容一模一样的人悬粱自尽。
《明季北略》卷二十中的“刘青田绘图”是这样记述的:
当初,燕王朱棣登基成为皇帝后,曾发现皇宫内有密室。同时还发现,密室内藏有刘诚意遗留的秘记。秘记放在一个箱柜里,箱柜的环状锁头严丝合缝,非常牢固。知道有这个秘记的人都相互告诫,如果世事没啥大变故,这个秘记是绝对不可随意开启的。
癸未(1643)年秋,清兵南下破关围城,京城一带刚好是瘟疫盛行,天下极其不太平。先帝(明思宗崇祯)却想开启大内密室一探究竟。掌印的内臣叩头如捣蒜,坚持劝谏崇祯不可轻易打开密箱。皇上哪里肯听。那密室中只有这么一个箱柜,打开之后,里面放着三轴绘图,被取了出来。
第一轴绘图的内容是,数千文武百官,全都手执朝服、朝冠,披发到处乱走。崇祯皇上就问内臣是什么意思。内臣叩头答曰:“披头散发,恐怕是要多发乱。”
第二轴绘图的画面,是兵将倒戈弃甲,民众拖家带口四处逃难,皇上又问是什么意思。内臣又叩头回答:“这恐怕是军叛民逃吧。”
第三幅画,轴中的人像,面貌和崇祯皇上非常相似,身穿白色背心,右足赤脚,左足有穿袜着履,披散着头发悬粱自尽。那终局的状况与后来发生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分毫不爽。
皇上览毕,勃然变色。但大明王朝的最终结局与崇祯最后的离世场景,绘图竟然一点不差地在277年前就被明朝开国大臣刘伯温绘制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