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一家医院检查药品(图片来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2月11日讯】趁着休息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一篇文章: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集采药品相关问题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
标题非常长,但是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集采制度非常好,集采药没有问题。
这篇文章有它的大问题,比如“建设性意见”的作者项栋梁老师,发现这篇报道没有记者署名,而“有关同志”也没有真名实姓,本着“没带作业就是没写”的原则,这些人可能连真名都不敢告诉大家,这个报道有问题。
我赞同这种质疑,有些大报的报道之所以不署名,是因为内容完全是受采访者提供的,包括记者提出来的问题,也是有关同志写出来的,主打一个自问自答,舒适区里面做文章。
我又细看了这篇报道里面的有些段落,正好我是个退役老编辑,最不怕的就是稿子里的含糊其辞,带着大家一起看看。
引用这篇报道原文的部分我用斜体表示。
问:对于专家接受采访时的几个说法,调研了解到哪些情况?
答:关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有反映“氨氯地平”的仿制药疗效不如原研药,起因是个人的用药体验。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显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原研及仿制氨氯地平治疗均能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且安全性相当”。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
患者感觉换了集采药之后血压控制不住。医保局和药监部门的负责同志表示,这是个人用药体验,然后念了一篇论文,表示仿制药和原研药一样好。
你吃完了仿制药不舒服是吧,别怕,我给你念论文呀,念完了就好了。
对于喜欢相信官方文本的人,这是重大利好,但是对吃药的人来说,他的麻烦没有解决。
参与对比研究的仿制药,和现在导致患者有意见的仿制药,批号大概率是不一样的,这两批药物有没有变化?这才是有关同志最需要回答的问题。
接受调研的一家医院领导说:“我院不存在‘麻药不睡’的问题”。
这家医院没有说出自己的字号。这位医院领导担任什么职务,叫什么名字,也没有。但是他敢于拍胸脯说“不存在”,有两种可能:1.他充分摸底,确认每个被集采药麻了的病人都被照顾得很好;2.他对下面的情况一无所知,看见有关负责同志来,当场就把胸脯拍得咚咚响。
当面交流后,瑞金医院迅速对第九批集采麻醉药“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的使用记录进行回顾性比较,纳入了2023年12月和2024年12月肝胆外科病区接受全身麻醉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从麻醉全过程看,原研药与集采仿制药平均麻醉药用量无统计学差异。单独看其中的麻醉诱导期(麻醉全过程的起始阶段),集采仿制药平均用量157mg,原研药平均用量146mg(集采药品和原研药品每支含量均为200mg)。在未发现“麻药不睡”、人均丙泊酚总用量无差异的情况下,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数据分析研判。
这是比较严谨的一段,因为真的给了数据,比如集采仿制麻药需要157mg,原研药需要146mg,集采药平均要多用7.5%的量。
但是报道的说法是“略有增加”。
我经常跟大家说,平均数是最能误导人的一个数据。平均每个人多用了7.5%的麻药,不是说每个人就多推7.5%,就能妥妥睡着。而是可能是四分之三的人不需要多推,但是有四分之一的人要多推22.5%。
你说麻醉医生怎么计算量呢?只能是先给原研药的量,看看病人还在瞪眼儿,就继续往上一点一点地加。
仿制药物,最大的问题不是每支药都差、稳定地差,而是它每次可能差得不一样,今天是熊不行当班儿,就能做出90%的水平,明天丁黄冈当班儿,他出的这一批就是50%的水平,这俩一平均,70%有效。你要是用到了丁黄冈生产的那一批,就算你倒霉。
总的来看,此次关于“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
注意这个多字。
多,大多,绝大多数,几乎全部。
“多来自他人转述”,一般就意味着有40%左右的说法,存在真实案例。
药品集采政策从诞生之初就鼓励原研药与仿制药同台竞争,即使没有中选,原研药也不会被禁止使用。集采药品的协议采购量为医疗机构报告需求量的60%-80%,医院实际采购量达到相应规模即为完成采购协议,协议之外的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品牌,可以选择采购非中选原研药,这项政策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
这段说明,原则上优先开集采药,集采药卖够了,医生就可以开非集采药。
存在例外。
权力最喜欢例外。
原则上大家都发连花清瘟,但是有些人就能开出Paxlovid。
如果你有单位、有影响力、有亲戚、有熟人,那就用另外20%的原研药,如果你是个普通老百姓,不能给任何人办事儿,那你可能就要忍一忍,苦一苦,用集采仿制药。
当然有些大医院会认真一点,比如把一部分原研药放在住院病人那里用、危重病人那里用,他们和上级单位拉锯的水平也比较强。
这种策略会导致大家继续直奔三甲医院,分级医疗又面临新的挑战。
药品质量安全不仅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监管部门的底线。长期以来,药监部门对药品质量、尤其对集采中选药品质量严格监管,坚持“全覆盖”“零容忍”。每年对国家集采药品实行中选企业检查和中选品种抽检两个“全覆盖”,目前覆盖了已使用的国家集采所有品种和涉及的6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
这种话就属于宣传文字,属于口号,主要表达一种决心。
比如“长期以来”,长期以来是多长,追溯到死刑犯郑晓庾管事的时代没有?
听一听就可以了,千万别拿这里的话来证明什么。
我倾向于认为,起草这篇报道的有关同志,别管是哪个单位的,他是自己人。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他这篇报道,就是在向我们眨眼,他留下了蛛丝马迹、草蛇灰线。我帮他读出来,讲清楚,分享给大家。
这都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艺能,一定有别的前同行比我能做得更好,如果您觉得比我解释得好,希望大家一起来,继续把它文本后面的东西挖掘出来。
祝我们的仿制药早日遥遥领先!祝我们的医保金早早丰沛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