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碑派和金石书法的艺术全才赵之谦(组图)

作者:静容 发表:2025-04-11 1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清赵之谦篆书七言联
赵之谦是清代书画家、篆刻家,书风特出,影响后世深远。图为赵之谦篆书七言联。(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赵之谦(1829~1884年),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叔,号悲庵、梅庵、铁三、悲盦、无闷、冷君、憨寮、悲翁、思悲翁等。堂号是二金蝶堂,书斋名则有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苦兼室、悔读斋、坎寮等。清代书画家、篆刻家,书风特出,影响后世深远。

屡遭磨难未失志 为政清廉得民心

赵之谦家中数代经商,出生时家境宽裕,藏书甚多,也有不少祖传的书画名作。他天赋异禀,从识字开始就翻阅家中藏书。读书过目成诵,又好思考,幼年每每提问致塾师不能回答。自小博览群书,奠定了他广博的学识基础。少年时家道中落,又因兄长讼案荡尽家产,生活艰苦,卖字画维生。20岁考中秀才,22岁后担任缪梓的幕僚。

清咸丰九年(1859年)考中乡试第三名,成为举人。然而,此时太平天国之乱导致江苏、浙江等地纷纷沦陷,战火无情,民生凋蔽。赵之谦已无法靠卖字画谋生,他经人介绍南下东瓯,在温州府里安县再次当上一名幕僚。

同治元年(1862年),34岁的赵之谦跌落人生最低谷。他接获家书得知夫人在家乡辞世,两个女儿也相继病逝,悲痛不已的赵之谦刻下一方印章〈悲盦〉,署款“家破人亡,更号于此”。自这天起,改号为“悲盦”。又因会试落榜而流落天涯,多年珍藏的文物以及大量作品也因战乱散尽,于是便致力于艺术创作和考证、广搜金石碑版上。

此后,赵之谦屡试不第,绝功名之心,呈请议叙补缺为江西候补知县。又任鄱阳、奉新和南城知县,亦曾任修编《江西通志》的总编。这段时期,赵之谦立志作名清官,他的个性刚毅果敢,为政殚精竭虑,修桥筑城、赈抚水灾、惩凶除恶,在仕途上一展抱负,深得民心。尽管如此,在晚清腐败的官场中,赵之谦却很难受到赏识,且经济状况并未带来预期的改善。56岁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刻苦学习广采博取 融合碑帖勇于创新

赵之谦被称为“全能型艺术家”,是近代艺术史上少见的杰出全才,也是晚清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不论在书法、篆刻、绘画、考据、诗文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影响清末、民初,甚至当今的艺术发展。

清赵之谦楷书八言联
赵之谦的书法开创了晚清碑派和金石书法的新境界,独树一格。图为赵之谦楷书八言联。(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他在书法方面开创了晚清碑派和金石书法的新境界,独树一格;绘画领域为运用传统笔墨和写实、写意相结合,表现金石韵味画风的“海上画派”先驱;篆刻上则融合皖派、浙派二宗,自出新意,别具风貌。

赵之谦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取法北碑,有“魏底颜面”之称。他曾在著作《章安杂说》中说:“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当时学颜体书法用功至勤。

赵之谦结合书帖的自然流畅,和魏碑的古拙方峻,形成韵律协合的字形,灵动有致,是典型碑帖融合的代表书家。其楷书婉转圆通,篆、隶互参;篆书在学习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隶书又融合篆、楷法,用笔流畅,沉雄朴厚;行书则寓圆于方,姿态活泼,气度恢弘。

数十年间致力于书画、篆刻、经学、文字训诂、金石考据之学等,赵之谦成就斐然。但却一生波折,屡遭磨难。其面对困厄,仍勇往直前;立志作清官,造福百姓;以及艺术上刻苦学习的态度,广采博取、勇于创新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在在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