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昉 簪花仕女图。(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
古代女子用花钿装饰自己面容,现代人觉得挺奇怪的,其实这里面大有深意,细看还是现代人妆容的鼻祖。
那么何为花钿?
花钿又称作花钿子,是中国古代女子用来装饰额头的小型贴花,通常贴在两眉之间或额心位置。
花钿这一额间妆饰,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多见于贵族妇人的礼仪妆容之中,形式相对简约,以金箔或珠玉点缀额心。不过,真正让花钿风靡天下、走入宫廷与市井,成为唐代女性妆容中不可或缺的时尚标志,则是在盛唐时期。
关于花钿还有两个版本的美好传说:杨贵妃版
据晚唐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某日于华清池共赏春花,繁花纷飞之际,一朵落花恰巧飘落于贵妃额间。贵妃灵机一动,竟将之黏贴于额心,轻笑问玄宗:“妾妆如何?”玄宗见之惊为天人,连声赞叹,并命后宫妃嫔皆效其妆。自此,额贴花饰成为京城宫廷流行风尚,风靡一时,后传入民间,代代相传。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太真尝以落花贴额,帝见而悦之,宫中效之,遂成风尚。”
这则充满诗意的爱情传说,不仅为花钿披上浪漫的光环,它不仅是妆容的一部分,更像是一种传递情感、凝结美学的古代“时尚语言”。也难怪,从唐诗到画作,从宫廷到坊间,花钿的身影总能悄然绽放,成为大唐风华的永恒注脚。
寿阳公主版本,花钿的由来
关于花钿还有一个美丽故事,说的是古代南北朝时期,有一位极具美丽和智慧的公主名叫寿阳。寿阳公主自幼便对梅花情有独钟,她经常在宫中精心栽培这些梅树,每当春风拂过,梅花盛开,公主便会在宫廷的花园中流连忘返,陶醉于梅花的香气与花瓣的飘舞之中。
有一天,公主感到身心疲惫,于是选择在宫殿的屋顶上睡着了。就在她安然入睡时,楼下的梅树正悄悄地开放着,当春风轻拂,几片梅花悄然飘落,正巧落在了公主的额头上。
当公主醒来时,梅花的花瓣轻轻地粘在了她的额头,留下了鲜明的印痕。她惊讶地发现,那些梅花的痕迹竟在她的皮肤上留下了短暂的红色印记,这些痕迹在她的额头上清晰可见,犹如一朵盛开的梅花。这奇特的现象令公主感到既神奇又美丽。她的侍女们赶来照料,却发现这些梅花印记居然无法轻易去除,直到三天后才渐渐消失。
这个意外的事件迅速传遍了宫廷,并引起了宫中女性的极大兴趣。她们认为这是一次神奇的美丽显现,后来将其作为一种时尚潮流来追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梅花痕迹为灵感的妆容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时尚,不仅在宫廷中流行,甚至蔓延到了百姓家中,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妆容之一。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辞》是《乐府诗集》中的一首民歌,有写花木兰变成女儿装后的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花钿也可以贴到额头部位,当时的宫廷女性往往将额黄视为一种展示高贵身份的标志。额黄的图案多样,有时是简单的圆点,也有时是复杂的花卉或几何图案。这种妆容不仅突显了额头的美丽,还为女性的面部轮廓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刚刚我们提到了,花钿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但它在唐朝达到顶峰,成为当时贵族女性的标志性妆容。最初,花钿是以天然花朵、香料等装饰物为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发展成为以金粉、珠宝、彩绘等材质制作的面部装饰,并开始在女性的额头、两颊、甚至鼻梁等部位广泛应用。花钿的图案种类繁多,包括了花卉、动物、星月等形状,呈现出唐朝女性对美的极致追求。
是啊,看到唐朝女子,满脸的装饰,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些都是花钿的扩展吧。
花钿由最初的眉宇间,蔓延到整个女性的脸部,这种蔓延不仅体现在装饰的范围上,还表现为图案与颜色的流动感。通常,花钿会从女性的额头开始,沿着脸部逐渐蔓延到脸颊,形成一种流畅且充满韵律感的装饰效果。这样的设计不仅突显了女性脸部的轮廓,还使她们看起来更加迷人且充满神秘感。
额头的花钿:额头作为花钿的起始点,通常会以一朵精致的花朵或一颗小巧的珠宝为中心,向两侧延展,增添面部的立体感。额头的花钿常常呈现出对称的设计,象征着和谐与美丽。
脸颊的花钿:在唐代,女性的脸颊常常会加以点缀精美的花钿。这些花钿通常呈现出不同的花卉形状,像是莲花、梅花等,这些花朵象征着女性的柔情与魅力。花钿的颜色则会根据女性的肤色和当时的时尚潮流进行调整,通常是金色、红色或粉色,这些颜色给人以温暖、华丽的感觉。
鼻梁的花钿:有些女性会在鼻梁处绘制一小片花钿,这样的装饰使得鼻部线条更加立体,并强调了整体妆容的精致感。这一部位的花钿可以是小巧的花朵图案,增添了些许俏皮与优雅。
靥钿的来处
“靥”原意指女子脸上的酒窝,是笑时两颊自然形成的凹陷,被古人视为一种妩媚的象征。若女子天生没有酒窝,便以“靥钿”来“人工造靥”,以达到相似的美感效果。
根据唐代《酉阳杂俎》与《新唐书》中的记载,靥钿最初是用金箔、云母、红纸、花瓣、丝绢等材质剪成细小圆点,贴于面颊两侧,模拟出甜美、年轻的容貌效果。到了唐代中后期,更演变出心形、梅花形、蝴蝶形、星月形等各种样式,并与花钿、额黄、斜红等妆饰共同构成一种极致的脸部美学。
靥钿的典故
据传,有一位唐代宫中仕女,本生酒窝,因笑靥如花深得宠爱。其他宫女见状,争相效仿,便有人以红纸剪圆点贴于两颊,“靥钿”之风由此兴起。
靥钿除了模仿笑靥外,也具有爱情象征的意味——“贴靥示情”,是女子示爱或思人时所用的含蓄方式。正如晚唐诗人温庭筠所写: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宜。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靥垂。”(注1)
诗中描写的就是女子梳妆后,贴上靥钿的婉丽情景,展现唐代女性对于妆容的细致追求与情感流露。
古典女子脸颊的花钿,那一抹斜红
像一朵盛开的胭脂花,静静停在岁月的脸庞。那不是匠心粉黛的精细工艺,而是一段沉香般的历史记忆。从南朝寿阳公主额上的落梅,到唐朝杨贵妃惊艳君王的一贴花钿,这额黄、斜红、靥钿便成了女子妆容里的诗与远方。
那一抹斜红,从眼角轻拂至面颊,好似红霞初染,欲说还休。它不只是红妆,更是一种身世,一种性情。它可能来自一场相思,也可能出自一段风月;它既是风尚,更是心事。如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美,而是千年风华的余烬,仍在今日的镜前轻燃。
花钿的象征意义
花钿在唐代不仅是美的象征,它还承载了当时的文化价值和女性地位的象征。花钿往往是贵族、宫廷女性的专属妆容,尤其是在宴会、宫廷活动中,花钿的存在让女性显得更加高贵典雅。花钿的形状和颜色也有其特殊的文化象征,花朵代表了女性的柔美与生命力,金色和珠宝则象征着女性的富贵与尊荣。
在唐代,花钿表达着女性从内到外的精致与美丽,它的绘制过程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也反映了唐代对女性美的极致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花钿的形式和风格也经历了演变,但无论如何,它始终是唐代女性妆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她们的高贵、浪漫与美丽。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步辇图》里杨贵妃的那一抹额花。这与今天流行的脸部贴纸妆、脸部闪钻完全如出一辙!
而宫中女性的妆容也逐渐演变出多种不同的花钿样式。她们不仅模仿梅花的形状,还开始在额头、面颊等部位描绘出各式各样的花卉、动物、星星、月亮等图案,有时也会加入水晶、硬币等象征富贵的元素。更有巧妙的设计,将蝴蝶的翅膀、龙虾的外壳、鸟翼的羽毛甚至金叶融入其中,创造出一种华丽且富有生命力的妆容。
花钿的演变是唐代女性独特的审美观。这一时尚风潮在当时的文化和艺术中留下了无数传奇,成为了中国古代女性美丽与魅力的象征,也成为了今天我们了解唐代文化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