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人多伦多方脸(本人提供)
【看中国2025年5月4日讯】(看中国记者孟浩综合报导)中共政坛向来充满复杂的博弈,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角逐。自媒体大V、时评人多伦多方脸在其最新评论中指出,央地关系不仅是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更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甚至可能成为未来政权存续的“定时炸弹”。他认为,当前中国因土地财政崩溃而引发的央地关系失衡,正将中国推向危险的十字路口。
央地博弈的历史根源
多伦多方脸首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央地关系的演变。他指出,中国自秦朝以来奉行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始终面临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的挑战。历史上,汉朝因地方诸侯割据而衰亡,唐朝因藩镇势力坐大而崩溃;宋朝与明朝则因中央过于集权、地方力量薄弱,无力抵御外敌而灭亡。这些案例表明,央地关系的强弱平衡,直接决定了王朝的命运。
这种历史规律在1949年后依然延续。多伦多方脸将央地关系分为四个阶段:毛泽东时代的强中央弱地方、改革开放初期的强地方弱中央、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的中央回归主导,以及2020年土地财政崩溃后的被动失衡。每个阶段的变化,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与政治格局。
毛泽东时代:中央集权的极致
在毛泽东时代,中央通过土地改革、五马进京等手段,迅速削弱地方势力,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体制。财政上,毛泽东推行“统收统支”政策,地方财政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再由中央统一分配。这种模式确保了中央的绝对控制,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地方缺乏自主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多伦多方脸形容这是“国家级的大锅饭”,地方政府因无利可图而缺乏积极性,导致经济效率低下。毛泽东或许更关心权力而非民生,但这种模式在毛时代结束后,让中国陷入了民不聊生的困境。
改革开放:地方自主的崛起与失控
改革开放标志着央地关系的第二阶段。邓小平上台后,中央放弃“统收统支”,推行“分灶吃饭”的财政承包制,允许地方保留超出中央任务的收益。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如同企业般运作,催生了“地方公司主义”。温州与晋江等地的经济模式成为全国标杆,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然而,地方自主权的过度扩张也带来了问题。多伦多方脸以1985年的晋江假药案为例,说明地方为了追求利润,不惜制造假药、假鞋,甚至无视中央的经济规划。温州与晋江的私营经济迅猛发展,远超中央的循序渐进计划,形成“温州模式”与“晋江模式”。更严重的是,地方开始抗拒中央的监管,中央派出的巡查组难以关闭违规工厂,显示出财政下放导致中央权威的崩溃。这种强地方弱中央的态势,让中央担忧地方脱离管控,甚至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
分税制改革:中央重掌财政大权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成为转折点,标志着央地关系进入第三阶段。中央通过重新分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将财政收入的比例从22%提升至55%,重新掌握财政主导权。同时,土地财政和地方债的引入,为央地关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多伦多方脸认为,这种模式堪称“中国2000年大一统历史中的奇迹”,既保证了中央的控制力,又维持了地方的经济积极性。
在这一模式下,地方通过土地出让金获得主要收入,中央则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和指标分配控制地方财政。地方官员的“GDP锦标赛”制度进一步激励经济发展,形成了中央、地方与市场目标一致的局面。这种模式支撑了江泽民至胡锦涛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被多伦多方脸视为改革开放经济奇迹的关键。
土地财政崩溃:央地平衡的破裂
然而,这种平衡在2020年后开始瓦解,标志着央地关系进入第四阶段。随着房价下跌,土地出让金锐减,地方债务问题浮出水面。地方政府过去以土地抵押的融资模式难以为继,财政收入大幅缩水。多伦多方脸指出,2024年中央的债务置换和转移支付规模高达20万亿,远超地方常规收入总和,显示地方已重新依赖中央的财政输血。
这种模式让中国回到了毛泽东时代的“强中央弱地方”状态,但问题更加复杂。中央的资金分配效率低下,难以精准识别地方需求,形成了“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扭曲现象。更严重的是,地方失去财政自主权后,经济积极性大幅下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收支平衡,采取了极端措施,如跨地区抓捕企业家、拒绝清退低端产业,违背中央的去产能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等问题。
多伦多方脸强调,这种央地矛盾并非地方故意与中央对抗,而是当前体制下地方无可避免的选择。地方政府的行为已从经济发展的助力,转变为阻碍,甚至可能成为经济进一步下滑的推手。他进一步指出,这种矛盾还可能加剧地区间的不平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广东、江浙沪,因其较强的财政基础,或许能勉强维持运转;而内陆欠发达地区则完全依赖中央补贴,进一步拉大了区域差距。这种不平衡不仅削弱了全国经济的整体活力,还可能埋下社会动荡的种子。
两难抉择
对于中共高层而言,当前的央地关系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如果继续强化中央集权,地方积极性将进一步丧失,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引发民怨与社会动荡。但若放松财政管控,地方或许能重拾经济动力,却可能再次出现脱离中央控制的风险,甚至导致类似苏联解体的后果。
多伦多方脸提到,习近平曾尝试通过房地产税和消费税等改革,试图为地方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但这些措施因时机不当而失败。房地产税在房价崩盘时推出,难以实施;消费税则因全国消费低迷而无从下手。这些失败显示出,重建央地平衡的挑战远超预期。他补充说,当前中央试图通过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新兴领域为地方开辟财源,但这些领域的收益周期长、风险高,短期内难以取代土地财政的角色,地方的财政困境仍将持续。
央地关系:未来的“定时炸弹”
多伦多方脸最后警告,央地关系的失衡不仅关乎经济,如处理不当,地方政府更可能与民众共同成为推翻中共的力量。他半开玩笑地说,与其担心收复台湾,不如关注央地关系的裂痕,因为“广东、江浙沪可能先于台湾走向自治”。他进一步分析,当前民众对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的不满情绪正在累积,若地方因财政危机无法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种不满可能转化为对中央的不信任,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他认为,对于央地关系的未来,无论选择哪条路,中国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