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对内超限战话术“活埋”习党魁(图)

作者:陈静 发表:2025-07-24 07:0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活埋
他万万没想到,这回轮到他自己了。(手绘插画绘图:fuyin/看中国)

把他活埋在党媒里就问你服不服

他万万没想到,这回轮到他自己了。最近,有些人翻开《人民日报》第一反应是:嗯,还是老样子:照片摆得整整齐齐,头条写得四平八稳,话术官味浓得像发酵多年的酱缸。但也有人突然打个冷颤:不对啊,这个版面、这个措辞,哪里不对劲了?

你要说这是个巧合?有人已经说破嘴:这不是巧合,这是“仪式感”!

《人民日报》这次,不只是“不一样”,是非常不妙。

自媒体人江峰讲得直白又毒辣:“你说中共没新闻自由?不对!人家太自由了!自由到什么程度?自由到可以在《人民日报》头版给国家党魁办一场活埋仪式。”

这话乍听像在说段子,但你往历史一看,发现这可不是第一次。

活埋 不是开玩笑 是党媒祖传技术

翻开中共党媒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精准定点活埋”的技术史:

刘少奇怎么“被消失”的?从《人民日报》头版开始换图、拿掉名字,渐渐就像这人从没存在过;胡耀邦、赵紫阳呢?不是突然失势,而是先“慢慢变模糊”,最后被按住不提,直接“空气化”。

这些一度风光的人,也都是先在媒体上被冷处理,然后等你意识到异样时,人已经进了“政治棺材”。

说到底,不是不让你出现在新闻,最后只让你出现在一种新闻里:遗体告别仪式上。

这回轮到他了吗?“没下台,却像已经被收声”

现在的《人民日报》就像开了灵堂却没摆遗体:照片位置退居边角、讲话不再头条、名字频率下降,连那熟悉的“习近平强调”都像调成了静音模式。

有网友戏称:“看了几天党媒,我都怀疑他是不是被软禁了。”

其实,这种“文字撤权”才是真正的讯号。不是抓你、不是批你,而是让你从符号系统里蒸发。

这不是新闻 这是高层权斗的仪式感

党媒一直不是“报导新闻”,而是“制造现实”。从毛泽东时代到今天,谁在头版、谁的名字放几次、照片多大、字体加不加粗……,背后全是政治讯号。

这次没有明说“退”,但全国都看得出来,他的位置正在变冷、声音在变小、存在感在变模糊。

《人民日报》,对他无声地降格;无形地封印;就像是一场未说出口的“葬礼”,你说狠不狠,而且无人在哀悼。

为什么党媒“活埋术”这么管用?

因为在中共这个系统里,“媒体不是舆论场,是宣传场,是屠宰场”,它不反映现实,它可以把现实魔幻化。

在这里,被从党媒剥离,等同于从权力核心剥离。而且它不需要宣布你死了,它只需要不再提“你”:“你”就“死”了。

谁会是下一个?

很多人还没搞清楚现在的“静悄悄活埋”,其实是下一场政治风暴的开场白。

76年来,被这张报纸“送走”的人一个接一个,一茬接一茬:他们不是倒在战场上,而是倒在报纸上。

而如今,万万没想到,这种“活埋技术”,会用在还在台上的他身上。

是不是讽刺?是不是警钟?那得看你有没有看懂这场仪式的深意。

当权力不再高呼你名字 你就已经不在了

当一个政权最强的媒体开始对你“静音处理”,这不是失误,而是策略;不是低调,而是下台阶;不是过渡,而是告别。

这样的“沉默”,从来不是和平,而是一场无声的枪响。

在中共国,真正重要的消息,往往不在新闻里,而在新闻的空白处;不在大声疾呼的口号里,而在渐渐失声的名字中。懂得看懂这些,才是真的看懂了中共的语言“艺术”。

《人民日报》头版三件事:看似正常,实则“玄机四伏”:

7月2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看起来风平浪静,没有大事、没有冲突,只有三条再普通不过的新闻。但对于熟悉中共政治语言的人来说,这不是日常,而是一场极为讲究的“权力仪式”。

这三件事,不仅每一条都暗藏“权力移转”的讯号,更像是对现任党魁的一次集体默契“软告别”。

第一条:习近平名字还在,但已经“掉线”

第一条是关于推动内需、扩大经济循环的报导。熟悉套路的人都知道,这种重大议题,按规格应该是“以习同志为核心”来统领全局,配图、金句、总结一应俱全。但这篇文章的开场虽然点了“习近平”三个字,但接下来两千多字,连一个字都不再提他。

这种处理方式是很有学问的:他的名字还可以用,但他的话已经不用管了。

这意味着什么?他还是“中共党魁”,但对国策的实质影响力已经被边缘化。名字成为“仪式性标签”,政策不再“与核心同步”,这是一种冷处理的最高境界:表面尊崇,实则去权。

第二条:赵乐际“高规格出访”,像不像在预演登基?

第二条是赵乐际出访三国的消息。对普通读者而言,无非是外交新闻,但内行人一看:这规格高得过头了。

排场大、会晤密集、媒体通稿连环炸;谈的议题全是“一把手级别”;

宣传语气也不再是陪衬 而是主导

问题来了:赵乐际是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排名虽高,按理说只是“礼仪性国家领导人”,外交出访从来不是他的主场。

但现在这副“代表国家、主导大局”的样子,像不像是在演一场“未来接班人版外交预演”?尤其对比起习近平日渐稀薄的媒体存在感,赵乐际的高调简直形成强烈反差。

这不是“正常出访”,而是“登场仪式”。不是出差,而是测风向。

第三条:思想“表扬”?其实是盖棺论定

最后一条看似学术:一篇讲“人民城市理论”的文章。说这是习氏的原创思想,还特意强调理论价值,放在第九版。

很多人会以为这是赞扬,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极具技术含量的“思想下架”:

导读摆在头版右下角最边缘,等于象征性露脸;正文放在第九版,埋在报纸最厚处;

口吻是“总结式”、“理论化”,完全不是宣传引导,而是准备入档。

这就像给一位领导人出回忆录:表面上是在肯定他的“理论贡献”,实际上是把他的思想打包、归档、上架,准备退出当权语境。

说白了,这不是热推,而是冷藏,不是升温,而是“告别式”。

三件事三种讯号 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从这三条新闻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结构讯号:

名字还在,但政策权威已抽离;新角色上场,旧权威退居幕后;思想被“理论化”,人物即将历史化。

整体呈现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权力降温操作,典型中共高级整人手法的风格:不宣布、不批斗、不辞职,但一切都在默默发生。

这种布局的艺术在于它的“不可言说”:只有那些熟悉内部语法的人才能读懂它的意图。而普通群众看到的,只是“一切照常”,这正是党媒的高明之处。

活在媒体里,也能“死”在媒体里。

在中共政治系统里,媒体不只是工具,它是一种权力的语言。而《人民日报》就是权力话语的最高剧场。谁上头版、谁被冷处理、谁的思想被装进档案,都不是随意之举。

7月21日这期报纸,就是一次微妙却重磅的讯号投放:不是突发新闻,而是未来的缩影;不是权力交接,而是话语重分配。

而对于还在位置上的那位党魁而言,这三条新闻给他的不是掌声,而是一场无声的“下台预告”:人还在台上,但话语权没了

你可能会说:人家还是总书记啊,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该他说话的地方没他声音,该他出场的戏份全被抢光。

这就像你还在职,但公司所有会议你都没被叫进去,工作大家照做,但不听你指挥。你说你还是老板吗?形式上是,实际上已经被“架空”。

怎么架空一位最高领导人?党媒给你上了一堂“温柔谋杀课”

对外行人来说,一份报纸只是新闻的堆叠,但对懂行的人来说,《人民日报》的每个版面、每个措辞、每个图片位置,都藏着政治密码。这些细节拼起来,不只是“新闻”,而是一场权力的微操演出,一次精准的政治外科手术。

最近的一期《人民日报》,就像给习氏上的一堂“软处理退场课”:不骂你、不批你、不撤你——但一版一版把你从现实权力中抹除,干净俐落又毫无烟火。

我们来看看这场“媒体架空术”是怎么操作的

第五版:温柔地打脸:你别太“亲自亲为”了

第五版刊出一篇社论,标题乍看正面:《有所为与善为》。听起来像什么管理学鸡汤,讲怎么当好干部、怎么有为有守。但读进去才发现,这其实是对习氏执政风格的一次全面否定:

“不能大事小事一把抓”;“要学会授权、信任集体”;“不要搞领导包办”。

这不就清清楚楚地在说:你过去十二年“样样亲自指挥、事事亲自部署”根本就是错误示范?

这种文章之所以放在第五版,不是随便安插的,而是精心安排的“软性降格”:让你看起来还在系统里、还有价值,但其实是在道德层面宣判你不合格。

这叫什么?这叫“温柔的政治处决”。

第九版:塑成铜像,供起来就别动了

第九版又来了一篇文章,看似歌功颂德,主题是:“人民城市理论:习氏的重要理论贡献”。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说习近平对城市发展有重大思考,还称这是“原创理论”。

但注意几个细节:放在第九版这种冷门位置;文字风格像在写“人物传记”;重点不是用来实践,而是“理论收藏”。

这不是宣传,是封存。不是学习,而是“立碑”。你还在任,文章已经把你当历史人物写了。

这就像给你做了一尊雕像,摆在博物馆:尊重归尊重,但谁还拿雕像来开会?

第十五版:全面清算“习家军”,这才是最狠的一刀。

第十五版发表一篇批判文章,痛批官场的形式主义、假政绩、演戏作秀,说官员“不干实事,只会讲话、剪䌽、开会、搞PPT和宣传”。

谁最擅长搞这一套?习氏时代提拔的“忠诚官僚”们。

这十年中,习最爱提拔哪一类人?讲政治站位高、表忠心快、会讲套话、会“深学细悟二十大精神”、会把人行道刷成红色写“不忘初心”的那种。

这些人现在被集中火力点名,代表什么?整个习家军的生态被打入冷宫,这是“去习化”进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不是说你错,而是说你“带出一群错的人”

这比说你个人错还狠:直接否定了你的选人用人体系,等于把你过去十年所有的“用人哲学”打成了垃圾堆。

这才是真正的“权力下架”

你问:习近平下台了吗?形式上没有。但在《人民日报》的排版中,在党媒的语气里,在政治潜台词的气氛中——他已经开始被“历史化”、被“边缘化”、被“体制内安乐死”了。

名字还在,但内容已经抽离;理论还在,但放进了博物馆;官员还在,但标签已被扫地出门。

这不需要政变,不需要清算,不需要公审,只需要一份报纸,就能完成一次权力结构的微调。

这才是中共的权术“高明“之处: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刀刀见骨。

对比胡锦涛时代的“温吞交班”,江泽民时代的“延长影响”,习近平这次面对的,或许是最冷静、最技术性、最无声的清场:党媒不开骂,直接帮你办退休手续。

这不是反对你,这是默默关掉你的麦。

军方表态了:我们听集体领导,不再只听“你”

7月21日这天,中共没有发生政变,但却出现了比政变更致命的一种局势:军方集体冷处理党魁,并以“不说话”的方式说了最大声的一句话:我们现在是听集体领导,不是听你的了。

这话没人明说,但《解放军报》说了。

怎么说的?不是靠大标题,而是靠刻意“不提”来释放政治信号。对于一个过去每逢军报必见“习主席重要指示”的体制,这种“降温”是显著得不能再显著的变化。

从“习主席”变成“历史人物”

《解放军报》头版那天发了三篇文章,有意思的是,里面提到了“习主席”这三个字,但都不是在说他的最新指示、最新部署,而是像在引用历史语录,像在说毛泽东或邓小平。

这种处理方式就像是:我们还提你名字,表示还有“基本礼貌”;但不引用你当下的话、不突出你的指令,表示“我们不再听命于你”。

这就是中共特色的“去活人化”:你还活着,但我们已经把你当成历史文件来处理了。

冷藏一种“政治冷冻术”很多人问:这算不算政变?

老实说,这不是政变,这是冷藏处理,是一种“政治冷冻术”。

没有人抓你;没有哪个大将公开反水;没有任何“罢免决议”;你甚至还能照样开会、讲话、签署文件。

但你会发现,你的话没人转述,你的名字没人高呼,你的决策没人执行,你的亲信一个个被收编或消音。

这是一种很中国式的“无声政变”,让你坐在车上,但收走你手上的方向盘。

表面上你还是“车主”,但其实导航、油门、刹车,早就被旁边那位摄政的副驾驶全面接管。

谁在管中国?摄政集团登场

如果说习近平还是那个“挂名的主帅”,那真正的指挥权,已经悄悄交给了另一群人——“摄政集团”。

这个集团并不是一个有明确党内职称的派系,而是一群以“救火队”姿态临时结合起来的实权派:张又侠:军中实控手,既握军权又懂规矩;王沪宁:意识形态总设计师,能翻转语言,重建叙事;胡春华:被视为“政治安全牌”,行政能力强,形象清新,最容易用来“过渡交接”。

在经济下行、地方债爆炸、外交失衡、内部信任断裂的关键时刻。他们不是想取代习,而是要“安抚”习,让他不动,但也不能再动。

历史不会写下7月21日,但它会记得那天中共刻意的排版

从历史角度来看,7月21日,没有政治宣言、没有正式公告,也没有哪个将领发声。但所有熟悉中共内部逻辑的人都看懂了:这天是权力实际移交的日子。

一份报纸,三条新闻;几个名字的消失与重现;几篇内页评论的语气与顺序;军方报纸的语焉不详与冷处理。

这些东西组合起来,传递的是:不是政变,而是默哀。不是清算,而是封存。

这不是下台,而是“政治遗体冷藏室”

你还“活着”,但影响力“死亡”了。

你还坐在那里,但中国的方向盘,已经被别人接走。

这,就是中共最独特、最冷酷的权力技术:活埋,不挖坑,不封棺,不立碑,只需要让你慢慢从语境中退场,从版面中消失,你越是要面子,越让你颜面皆无,从决策中蒸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