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估计不会有旺季了,都马上八月份了,市场还是一片惨淡,价格价格上不去,房间也住不满,尤其是腰部和尾部排名的酒店纷纷都在倒闭转让,只有个别的热门景区,人山人海,大部分商圈还是一言难尽啊。
今天问了五个做旅行社的朋友,成都九寨沟川溪全线降温,连成都东站的客流都在下滑,高温加暴雨劝退游客,其实背后还有三大真相。
你有没有发现今年的旅游旺季怪的很景区人山人海对排的吓人,但酒店不满房,旅行社也没活干,明明是七月应该是最热闹的时候啊。
麻烦剪辑同修添加字幕,大一点:今年暑假旅游生意太淡了!高铁这么多空位!
七月二十七号路上没车景区里没多少人,我还以为是我们的时间点问题,但是一路上我都感觉非常怪,然后酒店开始降价。
每年最火爆的七月二十号到八月二十号,这里几乎都走不动,排队时间很长。你们看一下今年在暑假是什么情况?杜甫草堂的北门。
分享一下我在大理玩了两天,只花了250的攻略。
大家好:欢迎来到看大陆节目,我是美玲!
往年七八月是中国的旅游旺季,不论高铁、景区还是酒店,几乎都是人从众。但今年却有些“反常”,
尽管部分热门景区依然人山人海,可酒店入住率却低迷、旅行社集体“吃土”,高铁座位也空空如也,尤其是中小景区、酒店、生意更是一落千丈,大量商户苦撑不住,纷纷转让或倒闭。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管是青海、甘肃还是新疆,就算拼尽全力出团、搞活动,客流也是远不如从前。而另一边,大理两日游仅花250元、“空城”马路随便走的现象也频频刷屏。
不知道什么原因啊,今年暑期来黄山的客流量呢感觉比去年的同期呢要少了很多,这是最近很多来黄山游玩的游客和我们黄山旅游同行的同样的感受。因为山上排队的现象呢,减少了山下的旅游生意呢也没有去年那么旺了。像景区换乘中心,这种排山比较集中的地方呢,早上也不再像去年那样的人潮汹涌了。
博主表示,拍视频的当天是周六,整体客流量相对平稳,门票核验处并没有出现人流高峰,与往年同期旺季排队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网络上对此有不少讨论。有说法认为是黄山的免票政策缩水了,没有去年力度大,导致吸引力下降,也有人觉得是西部旅游实在太火,把大量游客分流了过去,还有人把原因归结于天气,担心雷阵雨影响出行。
博主认为,真正的关键问题,恐怕还是来自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游客的出行意愿和消费意愿都更加理性和谨慎。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张家界。
今年张家界为什么客流量整体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那我个人呢分析了以下三个点,第一个点呢就是大环境不行,经济下行整体消费能力降低。第二个呢多地自然灾害频繁,切逅异常影像。第三个也是最主要的点,游客的体验感不好,留下的印象差。)
而在山东威海这样典型的季节性旅游城市,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据新媒体“劲旅网”报导,一位山东威海的民宿经营者透露,往年暑期旺季,民宿房价一路上涨,今年却一路暴跌,从平均800元降至约400元,房源闲置依然严重。威海作为淡旺季明显的旅游城市,高度依赖暑期三个月的业绩,一旦旺季表现不佳,全年亏损已成定局。还不只如此,即使是热门的海岛景区也是未能幸免。
我发现今年的游客真的是很少,就包括刘公岛。现在上岛都不用排队了,而且是只有上午有船上岛,而且下午都不用不用发船了,没人上岛。还有呢,就是你说那索道是吗?右早上八点钟的时候都没有人,就九点开始慢慢陆陆续续。有人这两天还有朋友问我,就是今年,海驴岛最近排队嘛,去年来的时候,老排队排俩小时,我跟你说,就是一点都不用排队。
博主指出,今年市场变化明显,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因为今年上线了两艘大型邮轮,承载游客的总量一下子上去了,把不少原本会留在本地住宿的客人直接带走了;另一方面就是游客数量本身确实没有往年多。你不信可以随便搜一下现在的酒店价格,比如威海的四星酒店,现在基本只要四五百块钱一晚,五星的也就在八九百左右。可你要是放在前几年,就算是普通一点的酒店,旺季价格轻松破千。这一明显对比,市场的冷清显而易见。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人实地走访一些曾经人气爆棚的景区,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一位网友感叹道:“这已经是我第四次来茶卡盐湖了,从没见过游客这么少。”
现在你看看这么大广场,这么大的停车场,没车,房车也没有,真是不可思议,怎么这么萧条啊,之前咱俩还上上面去超市买东西去吃饭,你看现在没人了,看到没有一个人都没有了。
网友指出,这里的停车场也空空荡荡,服务区整栋楼里安静得出奇,连自助餐区也冷冷清清。远处的停车场同样如此,空位一片,真的是怎么都想不到。
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的“遇冷”,表面看似天气作祟,实则背后是整个行业格局的转变。
首先,极端天气确实让部分游客望而却步。从6月中旬开始,全国多个热门旅游地陆续进入“40度高温+暴雨”模式。以四川为例,七月里既有持续高温,又有频繁暴雨,游客担心中暑、塌方,索性选择“宅家避暑”。但天气只是导火索,真正的问题在于:消费降级加模式转型。
比如敦煌,景区人满为患,但周边酒店价格却大跳水,280元一晚都无人问津。成都东站附近的民宿老板表示,100块一晚都难以出租。川西一带的酒店入住率也大幅下滑,去年一天能挣八万的酒店,今年游客人数腰斩,营收自然大减。而在另一边,游客却没有消失,他们只是换了方式旅行:睡车里、搭帐篷、自己做饭,完全摆脱了传统旅行社和酒店的束缚。
近期出来带团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个景区它的停车场都是停满状态,景区的客流量它是呈一倍两倍三倍的疯狂上涨,但是今年的旅行社授客量不足百分之五十。
往年你像茶卡大茶旦,敦煌这些地方,它的酒店是订不到房的,酒店的价格也是一天一个价格。但是今年这些地方酒店他的房子是没有卖完的,还是有空房的。
有网友指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这条线路本身已经非常成熟,交通条件也很便利,再加上现在网络上随处都能查到非常详细的攻略,很多游客干脆就选择自己开车来,一天来回吃喝拉撒全在车上解决,根本不打算在本地住一晚。这样一来,酒店的入住率就被拉低了,旅行社也很难再组织到成团的人数,生意也就是越来越难做了。
还有专家指出,现在自驾+床车的模式正在成为新潮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规划路线,小红书上14天自驾7000公里、人均花费3500元的攻略爆火,说明游客正在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自由度。
川渝地区酒店加盟业者也表示,景区客流不饱和,曾经大排长龙的景象不复存在,周边酒店入住率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能达到60%入住率就已经属优秀了。
这个暑期旺季对酒店来说真的是最惨淡的一个旺季了。消费降级叠加,暴雨连连,很多热门景区城市现在连订单都还没有根据我们得到的数据来看,大多数酒店的流量价格同期对比下滑三成以上往年卖一千多的酒店,现在三四百多美人真的是太惨了。
今年酒店九月份会倒闭一半以上的酒店。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我前两天拜访一个酒店大佬,他提出来的观点,他的看法是今年的七月份八月份已经比往常要惨很多了,为什么大家还在苦苦支撑?因为七八月份就是酒店传统的旺季了,大家都想先撑过这个七八月份再说。等到七八月份一过寒冷的就愿意来,大家都撑不住了。
另外,现在所谓的“报复性旅游”已经结束,市场逐渐回归理性。2023年至2024年间,大家还在释放疫情期间压抑的出行欲望,但到了2025年,经济压力明显加重。家庭负债率已升至66.4%,比十年前增加了48%,消费明显缩水,旅游不再是刚需。传统景区同样受到冲击,张家界近五年亏损达13亿元,西安大唐不夜城虽然游客众多,但消费趋于谨慎。如今,游客更看重“情绪价值”,比如淄博烧烤和天水麻辣烫走红,靠的是烟火气和真诚待客,而非单纯景色。
疫情以来,传统跟团游逐渐衰落,小包团兴起,但今年暑期小包团也失去部分市场,自由行人数显著增长。年轻游客甚至一边旅行一边摆摊,增加旅游收入。消费降级趋势明显,调查显示62%的游客削减了旅游预算,经济型酒店选择比例上升至45%。高铁游、露营等“穷游”方式逆势增长,旅游消费更加理性,旅游业“旺季不旺”或将成为新常态。
说实话,今年旅游群游比较多,好多餐厅都遇到这种情况啊,十四个人点一份大盘鸡花一百多块钱,坐在包间里面烤肉也不点,有没有这样事,现有的吧,四五个人过来吃半份椒麻鸡加四个面自带酒水啊,喝到晚上两三点。哎呀,还有一个旅行团,几个小伙过去买瓜去了,买了这一个瓜五公斤,他要一半老板问了你们几个人吃呢,反正这个小伙说咋个我们十一个人吃呢?哎,十一个人嘛,哎,你每样几个瓜不行吗?说的哎,切开一半儿人家卖走了吗?
还有网友表示,曾经身边有很多朋友,一到假期就收拾行囊、奔向远方,旅游几乎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这几年,你有没有发现,他们悄悄地不怎么走动了?
这些人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要多看看世界,一拿到工资就迫不及待地买票出发,记录不同的风景发在朋友圈收获点赞和羡慕。
你就说出去转的多了吧,然后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浮躁了,然后越来越不满足。现在已有的这种生活状态啊,发现的时候变来越兴而了。然后只要有假期,总想着往外去,可是随着他手机相机里边照片越来越多,就发现口袋越来越空了。
然后有一天心血来潮,算了算账,就发现这几这几年他旅游花出去,钱能在他那个四线城市买一套房子了。他说别人存下的房子和钱,他存下的诗和远方,钱和房子能解决温饱,他的诗和远方,只能满足他的虚荣心。其实你们有没有感觉啊,在没有文化底蕴做支撑的那种。所谓的行万里路啊,我感觉其实也不过就是个邮差而已。你们觉得呢?
还有网友表示,中国景区,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运作逻辑,本质上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体的休闲、放松或探索体验。它更像是一套高度工业化的程序,你付出时间和金钱,最终获得的却是一次标准化、同质化的“打卡任务”。仿佛旅游的意义不在于享受和沉浸,而只是在朋友圈留下一张“我也去了”的照片,证明自己曾在假期“积极参与”。
这种旅游方式并不是在释放人们的压力,而是在假期这个名义下继续掠夺剩余价值。一张门票、一辆景交车、一顿高价餐食,每一笔都精准地击中消费者的软肋。所谓“假期”,其实并没有让人变得自由,反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集体迁徙和消费绑定。
中国式假期,有时更像是一场被动的制度性轮换,人们如同流水线上的零件,在节假日被短暂“松动”下来,投进一个充满人群与喧嚣的“冷却槽”,还未真正冷却,就又被拧紧在原有的位置上,继续运转。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从来不是逃离日常,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身不由己。
与此同时,中国景区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最近甘肃四个景区爆出令人震惊的“天价过路费”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许多游客反映,甘肃马蹄寺出现了强制收取过路费的现象,参观金塔寺如果没有提前预约,自驾车辆需缴纳每人300元的过路费,这还不包含景点门票。
若拒缴,车辆会被拦截,工作人员甚至引导游客购买“通行票”。这条公路并非景区修建,但县道却被强制收费,公共道路被变成了景区的私家车道,演变成“拦路大劫”。一辆车四人计算,过路费高达1200元,堪称强制收费。虽然官方很快做出回应,但网友认为,这其中问题太严重。
闪电新闻批他吃相太难看,一点都没冤枉。当地文旅局火速出了个情况说明,态不诚恳,道歉及时,但您仔细批评他的这篇文章,承认景区道路和公共道路是同一条道路,然后呢,深表歉意就完了。请问公共道路是谁给你的权利设下拦车,这是道歉就能完事了的吗?这不存在违法行为呢,甩锅引导不精准,视频清清楚楚,拍到执行道路被追行筒和指示牌物理,阻断,所有车辆被指挥进入收费口,这叫引导不精准吗?我看有点强制导流变相设卡呀。
网友吐槽,官方称非观光游客可自由通行的规定,实际上,仅挂在墙上作为形式,现场执行却完全是另一套操作,强制收费现象屡见不鲜。官方借口旺季人多将违规收费合理化,殊不知这是对游客的极大不尊重和管理层培训缺失的表现。一线员工“政策不懂”只能说明管理混乱,把责任推给基层人员更显的敷衍和推卸。
最令人愤慨的是,官方称游客“误解”现场收费操作,这种轻描淡写的说法充满了傲慢,暗示游客不理解收费流程,实则是景区工作人员拦错路、收错费的事实摆在眼前。最初,工作人员也曾承认设卡收费既不合法也不合理,这才是实话。官方所谓“深度旅游产品收费”更是前后矛盾,游客关心的根本不是你所谓的“深度旅游”,而是凭什么在公共道路上强制非观光游客缴纳高额的过路费。这赤裸裸的狡辩,完全是想蒙混过关,欺骗公众。
好的,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里。请记得点赞、订阅、留言,并分享给您的朋友,感谢您的支持。我是美玲,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看中国》订阅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YH0o60tlyAdy3g5GNrKw
●干净世界《看中国TV》订阅频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OxWkCG46DBd41d1gt0c
和我们一起守护香港、守护台台湾、守护14亿中国人,获得真实资讯的权利!
荣誉会员招募中:https://www.secretchina.com/kzgd/subscribe.html
《看中国》作为一家不受中共审查的海外独立中文媒体,已经在全球各地义工的支持下走过了风风雨雨近二十年。2019年,由于《看中国》坚持一线独立报道反送中运动,我们在Facebook上可赚取广告费用的新闻帐户被强行关闭甚至注销;由于我们坚持报道台台湾民主选举及中共病毒疫情真相,我们在Youtube上的频道被黄标,收入甚微。但为报导真实资讯,《看中国》义无反顾!
来源:看中国视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