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教授黄恺。(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看中国2025年8月21日讯】(看中国记者蔡思云综合报导)近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41岁副教授黄恺坠楼身亡的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是“非升即走”的考核害死了他,此事引发大家对高校考核制度的反思。
据该校官网介绍,黄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导师为诺贝尔奖得主John Polanyi。他毕业后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马普协会Fritz Haber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工作;2018年回国后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任职。
黄恺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固体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他在多个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5篇论文,参与过不少科研项目,还被列入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的表彰名单。
5月23日,黄恺课题组还在招聘全职实验员,此后他照常参加学校宣传活动,在直播中介绍化学专业。7月份,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为学生揭秘化学专业。
然而,8月12日,却传出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学校于18日举行追思会。19日,校方先是将其官网介绍页面变为黑白,后又删除相关信息。家属与校方至今未公开其死因。
据《潇湘晨报》报导,有知情人士透露,黄恺于8月12日去世,年仅41岁,7月底才刚结婚。
8月20日,记者联系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此事需要联系学校的传媒部,并提供了联系方式,但记者多次拨打都不通。
记者联系鮀江派出所询问,8月12日是否出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处理一起坠楼事件,接线人员表示肯定,并告诉记者:“这件事家属包括(学校)双方都有来所里,事情已经解决好了。”
黄恺离世的消息传出后,网友们纷纷表达哀悼与惋惜,同时对死因展开讨论,有人爆料他跳楼轻生。8月20日,“广东一副教授疑坠楼身亡”登上微博热搜。
有了解内情的网友透露,与黄恺同一批次进入学校的其他同事都通过了“非升即走”的考核,只有黄恺一人没通过。尽管其履历突出,但考核结果却不理想。此事引发大家对高校考核制度的反思。
有网友痛批:“又是非升即走害死人,这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自杀!”“高校不能只看论文数量、课题级别这些硬性指标,年轻教师压力太大了,‘非升即走’不该成为压垮他们的稻草。”“就他一个人考核没过 ,被针对了吧?”“说白了,就是不想付这个高工资,辞退一个人。”
不少人深表同情:“黄教授的事真让人心痛,希望高校能多关心教师,别再发生这样的遗憾。”“当初在加拿大就不该回来的呀!好不容易出去了,又回来卷。”“实话说,如今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哪哪都在比拼,连高校都变成了卷的战场。有时候,一个坚持不懈追求的梦想破灭了,难免有些人会产生一了百了的念头。”
有网友从黄恺朋友的悼念词“希望黄恺来生不要再遇见那些恶心的事情”中,嗅到一丝不寻常,由此猜测他生前可能遭遇不公或难以言说之事。网友们呼吁学校和家属公布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
其实,黄恺的离世并非个例。近年来,中国高校教师因压力过大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引发社会关注。
高校教师面临科研、教学、职称评审等多重压力,“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让许多教师处于持续焦虑中;频繁的考核和项目申请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压力与日俱增。
一份针对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其中青年教师群体的比例更高。然而,出于面子和职业发展考虑,很少有人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近年来,高校教师因压力过大出现意外的事件时有发生。8月4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生工食品学院,有一位博士生导师因压力过大选择了跳楼,年仅35岁。2024年4月2日,38岁的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宋凯,在学校第一个聘期的考核未通过后,在家中自杀。
这些悲剧给高校和社会敲响了警钟,不少人呼吁政府关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合理减轻他们的工作和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