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广场(图片来源:DANIEL DORKO/Hans Lucas/AFP via Getty Images)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一件薄薄的歌曲手稿,居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就是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
贺绿汀1926年加入中共,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曾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任职,还担任过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从事音乐创作。由此可见,把贺绿汀称其为中共“红色作曲家”未尝不可。
我们知道,“统战”被中共视为致胜“法宝”之一。1937年,“八・一三”国军与日军淞沪抗战爆发后,在中共主导下,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义,到中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贺绿汀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一队。他来到山西临汾尧都区刘村镇的一个八路军办事处。正是在这里,贺绿汀与中共军队有了直接的接触,对游击战产生了“兴趣”。尤其在听取了朱德、任弼时、贺龙等人的报告后,对中共的游击战兴趣大增,于是创作了《游击队歌》。
这首歌曲共有两段,总字数255个字。歌词对游击队作了几近神话般的描写,诸如“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这首歌曲的特点是: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曲调活泼轻松,易于传唱。加之中共的大力推广,很快就在中共控制的敌后方传播开来,为中共的所谓“游击战”大唱赞歌。
毛、朱、周三巨头对这首歌情有独钟
我们知道,“游击战”是中共假借“抗日”之名,扩充地盘和实力的“法宝”。但同时又是一个被讥笑为“游而不击”假装抗日的把柄,这令中共高层感到严重尴尬。于是当贺绿汀的《游击队歌》传到中共高层耳朵里,自然是与他们“八字相合”,如获至宝,越听越中听。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先后对这首歌给予高度认可。
1938年初春,在八路军总部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演唱了《游击队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感觉很受用,特地将歌词抄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中。
1943年,贺绿汀怀揣《游击队歌》手稿,抵达延安。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他,并高度赞扬:“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1973年,周恩来在延安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时提出:“在这里应该挂上一幅《游击队歌》曲谱照片。”可见周对该曲很重视。
中共各媒体机构对这首歌推崇备至
党魁首肯,众党媒跟风。1993年,《游击队歌》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优秀曲目奖;2009年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100首推荐歌曲;2015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此外,1964年这首歌入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四场《抗日烽火》。
于是,《游击队歌》的种种翻唱版本花样百出,各种场合的演唱甚嚣尘上,成为中共标榜自己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招牌菜。其毒素甚至远播海外。
1961年,贺绿汀将《游击队歌》手稿无偿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作为献给即将到来的中共成立40周年的“珍贵礼物”。1995年,这份手稿,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正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共党媒体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走向胜利的最强音。”
这真是吹牛不打草稿。《游击队歌》歌词分明写道:“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人和影”。试问:敌人连游击队员的人和影都找不到,哪儿来的“浴血奋战”?又如何发出“胜利的最强音”呢?
中国抗战史上有没有“浴血奋战”?当然有。国军对日军22次大型会战,哪一次不是“浴血奋战”?是谁发出了“胜利的最强音”?是领导全国抗战的国民政府,是“浴血奋战”的国军将士。
毛泽东一文揭开“情有独钟”谜底
那么,中共因何对《游击队歌》推崇备至,情有独钟呢?或许答案就在毛泽东的一篇文章里。
大家都知道,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乃至中共执政后,毛泽东及其中共,都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吹嘘成了他们领导全中国人民走向抗战胜利的“法宝”。而实质上,毛泽东制定的抗日游击战方针,只是毛泽东及其中共在中国人民艰难万分的反侵略战争中,乘机为共产党夺地扩张的一个“法宝”,而绝不是中国人民赖以战胜日本侵略的“法宝”。
中共拍摄的抗战影片,“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等,靠这些小打小闹,能阻止不可一世的日军吗?这是傻子都明白的道理。然而,中共不但自己装傻充愣,还要把对国人将谎言灌输到底。
全面抗战爆发一年多后,命令部队猫在山沟沟里打游击战得了大便宜、尝到大甜头的毛泽东,1938年11月6日,在其所写“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归纳出游击战有“十八条好处”。下面,我们对其中的若干条略作述评——
第二条:“扩大了我军根据地”。就是扩张了中共的地盘,有了地盘,就等于有了人和物,就有了扩张的条件和资本。
第四条:“相持阶段……有利于正面整军”。就是有利于趁着对日作战相持阶段的战略稳定期,训练将来打内战时能打运动战的正规军。毛泽东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第六条:“能最迅速、最有效地扩大军队”。就是在抗日的旗号下能够最迅速、最有效地发展扩充中共军队,为抗战结束后夺取国民党政权做好军事实力的准备。
第七条:“能最普遍地发展共产党,每个农村都可组织支部”。中共在红军时期的经验是“党支部建在连上”,现在是“党支部建在村里”。就是为发展共产党和建立、扩张共产党的农村独裁政权大大有利。
第八条:“能最普遍地发动民众运动,全体敌后人民,除了敌人的据点以外都可组织起来”。就是将敌后日寇管不到的广大地方全部统治在共产党之下,以便于发动打倒蒋介石的革命运动。
第九条:“能最普遍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就是在实际上建立中共敌后独裁分裂政权,借国难而进一步分裂中国,将从前公开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变成隐形的、却得到了更大发展的另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第十七条:“能最迅速、最有效地创造出大批领导干部”。请注意,是领导将来跟国民党夺权,而非领导抗日的中共干部。说白了其实就是通过游击战创造出打内战的领导干部。事实上,“创造出大批领导干部”的目的,就是为日后夺取全国政权准备干部。
第十八条:“最便利于解决给养问题”。就是用抗日和“人民子弟兵”的名义,将钱、财、物资取之于民,用之于共产党扩张、夺权打天下。中共假抗日之名,收编地方武装,所以,中共的军队就与当地百姓建立了天然的“鱼水关系”,向当地民众征集钱物,就有了“最便利”的条件。
中共“游击战”坑苦了老百姓
然而,正是因为当年中共的“最便利”,才造成了日后“革命老区”的“最贫困”。
时间来到1977年11月,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前往大别山里的金寨县进行调研,在走到燕子河公社时,村干部提前来接万里,计划带着他上山看看。万里见到村干部后,却并没有按照安排走,而是在途中转向了一户人家。
到了这户人家之后,万里发现这户人家很穷,几乎没有什么家具,昏暗的房间里老人正坐在灶塘旁边的稻草堆里,家里还有两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坐在旁边床上的稻草堆里。
万里上前跟老人打了几次招呼,老人却蹲在稻草堆里,瞪着眼睛看着来人不吱声。
随行的村干部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赶紧跑到老人身边说:“这是省委的万书记!跟你打招呼你还傻坐在那儿干什么呢!”
经村干部这么一说,老人不得不站立起来,万里和随行人员这才发现,原来老人下半身没有穿衣服,坐在稻草堆里竟是为了遮羞!
万里见状大吃一惊,赶紧让老人坐下。随后他又看了一眼床上蹲着的两个大姑娘,难以置信地问:“这两个姑娘为什么也蹲在那里?”
随行的当地干部见状赶紧低声解释:“万书记,两个娃子也没裤子穿,山里风寒重,躲稻草堆里是为了取暖。”
即使亲眼看到了这种惨状,万里仍然难以置信,出门在山上吹了好大一会儿冷风,才平复下来心情。
接着万里又带人去了下一个农户家,这家的主妇穿的还算得体,却只有她一个在家。
万里问主妇家里有几口人,对方回答说她和丈夫带着3个孩子,丈夫上工去了。万里疑惑地问:“孩子们呢?”主妇先是回答出去玩儿了,万里觉得有些奇怪,让人把孩子们找来自己看看。最终主妇被问得没办法了,只好带着万里去了厨房,原来三个孩子没有衣服穿,光着屁股躲在灶炉里取暖呢。
眼前的一幕幕,深深地刺痛了万里的心,他泪流满面地对随行人员说:“当年老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闹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可今天还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新中国成立都28年了,没想到老百姓竟然穷到这种地步!”
笔者早年曾在部队服役。1993年,到山东某地走访战士家庭。当地地理环境还算不错,大块的平原地带,间或有些小山。乍一看据此判断,感觉村民的生活水平应该说得过去。然而,当我们走进战士家庭时,看到的情形却出乎意料。
走进堂屋,基本上看不出格局:灶台、农具、柴禾、旧衣被、杂七杂八……地上堆着的,墙上挂着的,占满堂屋的角角落落,把整个堂屋挤的没有多少站人的地儿。这种情形,在我们走访的战士家庭中可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笔者的老家也是在并不富裕的农村,然而,在战士家庭的所见,感觉还是比老家差了一截儿。
那次山东之行,我们入驻在其县委招待所。当晚,县委办李主任前来礼节性拜访。谈话间,我们问起当地百姓为什么那么贫困。李主任说:我们这里是“革命老区”,当年为了支援革命,牺牲太大了,没有几代人的拼搏,根本就翻不过身来。
显然,毛泽东所说的这许多“好处”,是以葬送无数百姓几代人幸福,甚至牺牲其身家性命为前提的。对于不打日本,却要借抗日而进行扩张的中共及其军队来说,实在是好的不得了,但也将中共假抗日真扩张的阴谋伎俩暴露无遗。
为了创收“游击战”的最大红利,毛严令共军“不打硬仗”。1937年9月12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南京只做战略规定,红军有执行此战略之一切自由,坚持依傍山地与不打硬仗的原则。”
1937年9月16日,毛泽东又电告周恩来、彭德怀说:“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介石)、何(应钦)决定。周(恩来)、彭(德怀)又在晋与阎(锡山)当面决定,基本不要动摇此方针。”
毛泽东电报中“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正面战场交给国军,共军只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战。这哪里是什么抗日?这不是公然在人命关天、十万火急的战场上耍流氓吗?
为什么不打硬仗,因为打硬仗轻则伤亡惨重,重则全军覆灭。毛泽东制定了“游击战”作战原则,中共军队具体执行时的做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赢就钻(山沟),钻不赢就化(化装成老百姓)。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钻不赢就化(化装成老百姓)”,这可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威胁和损失。因为共军混在百姓中,日军进村后,无法分辨,只能是格杀勿论。
当年发生在河北定县的“北疃惨案”,就是因为八路军大部队为了尽快溜掉,为了溜的快,溜的利索,把伤员等非战斗人员当作包袱甩给北疃村百姓,从而引起日军报复性屠村行动。
惨案中被杀的群众、游击队员,有尸体为证的,多达八百多人,而死在地道里找不到尸体的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整个村子二百多户人家,被杀绝的二、三十户,35名妇女被强奸轮奸,大量财物粮食被劫掠一空。(以上引自官媒记者王文化著述)
笔者曾到山东胶东半岛采访。当地村民告诉说,因当年中共“钻不赢就化(化装成老百姓)”的做法,给百姓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所以,当地百姓恨共产党甚于恨日本鬼子。而且,游击队为了保命,往往是昼伏夜出,所以,当地百姓称中共为“黑党”。
反观国军抗日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整师整团伤亡殆尽的比比皆是。如万家岭大捷中,冯圣法率领的58师,常德会战中余程万率领的57师与彭士量率领的暂编第5师,南口血战中汤恩伯手下的89师,等等。
八年全面抗战,国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而毛泽东却实现吊诡逆袭,收获钵满盆满。抗战之前,毛泽东只有“两万残兵败将,一万二千杆破枪,所占面积是三个县”。因为日军的到来,毛泽东借抗战之名和趁抗战之机,八年打下来,不但打的毫发无损,反而打成了战争爆发户,暴增到了一百二十万正规军,近两百万民兵,所占地盘有一亿多人口的土地。为后来夺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其中,中共正是通过“游击战”这出鬼把戏,为其实现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扩张地盘、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收编地方抗日武装壮大队伍”的图谋,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说,鸦片烟曾经是中共的“衣食父母”,那么,“游击战”或可称之为中共得以苟全性命并发展壮大的“奶妈”。您说中共怎能不对《游击队歌》情有独钟呢?
结语
中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规定,一级文物;必须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需具备以下至少一项特征:
1.反映社会制度变革的核心实物(如商周青铜礼器)。
2.标志生产力飞跃的代表性发明(如西汉长信宫灯)。
3.见证重大中外交流事件的文物(如唐代《五牛图》)。
照此标准衡量,很显然《游击队歌》的手稿,根本够不上“国家一级文物”。中共把其私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名不符实。它实质是“中共一级文物”。而“中共一级文物”的鉴定,不是依据历史标准、艺术标准和科学标准,而是依据中共的“政治标准”。
如此说来,中共拿一个浪得虚名的《游击队歌》手稿,放在其一大纪念馆作为“镇馆之宝”,只能是徒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