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5年9月16日讯】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公开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同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随后,他在直播中进一步强调,自己并不是单纯反对预制菜的工艺,而是反对餐厅在不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使用预制菜。他提出了两个核心诉求:一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必须得到保障;二是国家应尽快出台预制菜的明确定义和标准。
为了证明说法,他还在社交媒体中展示了部分媒体探访西贝门店的影像,指出冷冻鱼、袋装汤料等现象,并公开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在9月12日的直播中,他明确表示自己并无“针对西贝”或“针对贾国龙”的个人敌意,而是希望通过这次事件推动行业透明化与制度完善。罗永浩的直言很快引爆了舆论,网络上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留言支持,表达了自己对“预制菜进餐馆却不标识”的愤怒。显然,这不是一次个人的口水战,而是公众对食品安全长期焦虑的集中爆发。
面对汹涌的舆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企业方面迅速作出回应。首先,贾国龙在公开采访中坚决否认“西贝菜品属于预制菜”。他解释称,西贝部分食材确实经过中央厨房的统一加工处理,但这与“预制菜”不同。按照他理解的定义,预制菜是“工厂生产、冷冻包装、加热即食”的模式,而西贝依然保持现场烹饪、调味,只是通过中央厨房切配、分份以保持标准化。为了挽回声誉,西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并公开罗永浩所点13道菜的完整制作指导书,试图证明“非预制菜”;宣布全国门店后厨对顾客开放,只要符合防护规范,就可随时参观。推出所谓“罗永浩菜单”,即把争议菜品单独列出,并打出口号:“不好吃,不要钱”。计划开放原产地、中央厨房、工厂等参观路线,增加透明度。
与此同时,贾国龙宣布将起诉罗永浩,称对方的不实言论已给西贝带来巨大损失。他透露,9月10日至12日短短三天,西贝日均营业额下滑100至300万元,这已是公司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外部危机。可以说,西贝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被迫从强硬反驳转向“自证清白”,而危机背后的核心,依旧是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
然而,公众并不买账。因为在消费者眼里,“中央厨房加工”与“预制菜”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而关键就在于企业是否主动告知。
中国餐饮行业规模庞大,市场竞争激烈。预制菜之所以在近年迅速崛起,有三个关键驱动因素。成本压力:原材料涨价、房租攀升、人工紧缺,使得餐饮企业不得不寻找低成本的运营模式。规模复制:连锁餐饮若想快速扩张,必须保证口味稳定、流程可控,预制菜成为“标准化”的最佳工具。资本推动:预制菜被包装成“千亿级赛道”,资本蜂拥而入,从生产加工到冷链配送,形成完整产业链。然而,效率和利润的逻辑,并不能保证食品的健康与安全。
为什么公众对预制菜如此敏感?背后有几个深层原因:餐厅未告知消费者“现做”与“预制”的区别,侵犯了知情权;食品安全的历史阴影,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地沟油”,中国人早已被反复背叛,信任脆弱;中餐讲究“现炒”“锅气”,预制菜天然带有“偷工减料”“降低品质”的负面印象;弱势消费者的处境艰难,中小学食堂、工地食堂、医院等群体用餐地,预制菜可能成为“降低成本”的借口,儿童、病患等人群被迫承担风险。因此,预制菜不仅是食品产业问题,更触及社会心理与公共信任。
中国食品安全的争议,并非从预制菜开始。历史上,我们已经见证了无数次“舌尖上的灾难”: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苏丹红鸭蛋”、“毒生姜”等频频曝光……这些丑闻背后,有着相同的制度性问题:1监管缺位,地方政府往往依赖税收和就业,不愿严格执法。2官商勾结,企业违规往往能通过关系化解,处罚流于形式。3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从得知产品来源,缺乏监督渠道。4逐利至上,资本逐利逻辑压倒公共健康,食品变成赚钱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预制菜自然被视为新的隐患。
预制菜的危害有很多,首先是添加剂的依赖,为了保质和口感,预制菜往往需要使用大量防腐剂、增味剂;其次冷链运输稍有不当,就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再有规模化污染的可能性,一旦出现问题,波及范围远超传统小作坊;最后过度加工导致食物营养价值下降,长期依赖对健康不利。更严重的是,预制菜一旦进入校园、养老院、医院等领域,其后果将难以估量。
要走出困境,至少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立法规范:明确预制菜的定义、标识与适用范围,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校园与医院禁入:在儿童、病患等弱势群体食堂中,禁止使用预制菜。(三)食品追溯体系:建立透明的原料追踪机制,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产地和加工过程。(四)媒体监督与公众参与:鼓励调查报道和社会监督,而不是封口。(五)企业责任:建立行业自律标准,违规者必须承担严厉的法律与经济后果。这些措施能否落地,取决于社会是否敢于挑战既得利益集团。
预制菜不仅是餐桌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隐喻:它像极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复制”模式——追求规模与效率,却牺牲了品质与安全。它揭示了公共治理的软肋——信息不透明,监管缺位,资本绑架政策。它让人们直面一个现实——普通人对制度的依赖比想象中更深,而制度却往往让人失望。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一顿饭看似琐碎,却连着生命健康、社会信任与制度公正。罗永浩和西贝,只是一次舆论的契机。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起真正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是否能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吃到安心的饭,是否能让普通人在餐桌前不必怀疑自己是不是“实验品”。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若任由资本裹挟、监管缺位,它就可能成为新的“毒药”。守护餐桌,其实就是守护未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