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臣所绘《渊明赏菊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知命赋》,是一篇充满了人生哲理的短文,它来自文人梁之永所著《穷通刍论》中的相关章节,由于广为流传,《知命赋》已成为寄讬人生态度、启发心灵的现代经典散文之一。
“天地茫茫,世事沧桑,生命无常,何须奔忙!烦嚣俗尘,逐利追名,殊不知穷通有数,祸福缘定。叹秋霜月夜,长城犹在,皇陵宫寂,邺城台荒,无非似戏如梦空一场。
前也悲凉,后亦彷徨。劝君乐天且知命,淡守本分,休道是非及荣辱,莫论兴衰与成败。顺自然,循定律,他唱罢来汝登场,可谓荣华草头露,富贵花上霜。
芸芸众生终化尽,得失不必挂心肠,管什么地久天长,说什么万古流芳。闲时泊处,诗书消忧,诵几句《归去来辞》,歌半曲《一生何求》。
寄乡村故里,居前树下,惜此际好时光,邀知己良朋,畅尽樽前酒一觞。观潇潇落叶随金风,青山伴夕阳。”
《知命赋》以“天地茫茫,世事沧桑,生命无常”起笔,开篇便点出全篇主旨: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唯有知命方能安然。作者从历史的兴衰与人间的浮沉中,体悟到命运的规律与人生的虚幻。他借古迹“长城犹在,皇陵宫寂,邺城台荒”,来象征权势的消散与繁华的覆灭,暗示人间一切功名利禄皆如梦幻泡影。
中段转入劝诫之语,提出“乐天且知命,淡守本分”。这既体现了儒家知命的豁达精神,也有道家顺应自然的潇洒心境。作者并不主张消极避世,而是倡导一种“看破而不放下、顺命而不认命”的人生态度。句中“荣华草头露,富贵花上霜”,以自然意象喻人事盛衰,清新而警醒,意象极为高妙。
末段笔触由理入情,由思归境。作者写“闲时泊处,诗书消忧”,以读书吟咏、友朋对饮的闲逸生活,展现其心灵的安顿。此处“归去来辞”与“一生何求”的并列,产生了古今交融的精神共鸣,既有陶潜的超然,又含现代人的淡淡无奈。结尾“青山伴夕阳”,一语收束,余味悠远,寓意人生虽近黄昏,然心境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