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80后正向心理师探寻幸福的奥妙。(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史蒂芬妮.哈里森(Stephanie Harrison)出生于1980年代末,作为千禧世代的一员,她经历了数位化浪潮与社会价的多元变革,在宾夕凡尼亚大学攻读“正向心理学”后,她花了十年时间撰写了《新幸福》(New Happy)一书。这本书反映了她作为典型的美国80后,如何在充满焦虑、不确定性中寻找自我与快乐的真谛,触及到很多当代年轻人面对的心理压力与社交矛盾。
无论你在哪个国家,如果你最近压力大,有点心烦,不妨翻一翻这本书,我读了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样一句话:“幸福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能力”。
人本能地追求幸福生活。当我们为各种不尽人意的事情烦恼,我们会觉得,啊,好烦啊,我怎么这么不快乐,继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至少目前)不幸福。但是《新生活》这本书突破了传统快乐的迷思,告诉你:其实,幸福不是只要快乐就好了,没那么简单。换句话说,只要你每天都有开心事,你也未必幸福,反之,你不开心了,不顺心了,你也不一定就真的不幸福。要学会转换思维,找到心灵的平衡点。
有点拗口?那么我们来一起看看书里怎么说。
简单一句话,哈里森主张幸福不该只建立在外在成就上,而是来自发掘自我,这样才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连结。
人这一生,不停地努力学习、打拼、争取晋升和赚钱,费心费力维护婚姻,生儿育女,买房买车,误以为只要实现这些“成就”,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然而,为什么当那些梦寐以求的目标达成时,内心却依然感到空虚无依?为何幸福似乎总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张爱玲就曾形象地说过:“幸福,大概就是驴的鼻子前面那一撮青草,你永远看得到,却永远吃不到”。
《新幸福》里写,有七种常见误区,容易让我们越走越疲惫,反而离幸福渐行渐远。我觉得哈里森提醒的这七点很有助于帮助我们缕清思路。
一、什么对你最重要?
很多人一辈子忙着追求那些“别人眼中重要的东西”,不论是学业、事业、婚姻,还是房子和名声,跟别人比,跟周遭的环境相比,用尽全力去达成这些目标,却很少停下脚步思考: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当我们迷失在别人的期望中,无法辨清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幸福也就无法真正属于自己,反而被困在别人的世界里。
书里建议大家:请试着写下人生中你最关心的3件事,无论是梦想、关系或信念。然后检视一下自己每天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有没有真正对齐这些核心价值。 你会发现生活是否在真实的轨道上,还是脱离轨道了。或者错跑到别人的轨道上去了?每天提醒自己:幸福不靠跟别人比较,而是活在自己当下的感受。
二、目标太大则不切实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梦,比如创业一家公司、开咖啡馆、出版一本书、减重20公斤…… 可是,当梦想太庞大,常让人感觉遥不可及,最终只能被搁置在一旁。
幸福来自于“稳定前进”的感觉,你要注意,目标不一定非一次性完成。这样就会减少挫败感。 所以,把梦想拆解成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例如今天写一页稿、一周跑三公里、下个月存够一笔小私房、再下个月写出企业规划。 我们可以把梦想拆解为一个个具体步骤,每达成一步,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快乐。

“什么才是真正让你觉得满意和自豪的生活?” 这才是你该全心追求的方向。(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三、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有时,明明你干劲满满,目标也清晰,却还是被那些突发的焦虑、失落甚至生气的情绪搞得乱七八糟?很多人以为幸福就是天天开心得不得了,但哈里森的正向心理学是怎么看的呢?她告诉我们,不是来一个负面情绪你就垮了,而是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当不好的感觉来袭时,先停下来跟自己说:“喔,我现在就是有点紧张了,不爽了”,然后用一点耐心去面对它,这样才能不被情绪绑架,慢慢找到走下去的力量和幸福感。接纳情绪,就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四、不求完美
很多完美主义的人都会陷入一个迷思,觉得只有做到百分百完美,才有资格感到快乐。结果,每天都在跟自己较劲,觉得“还差那么一点”,总是很难满足。哈里森提醒我们,其实幸福是来自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一份完美的成绩单。允许自己有错、有缺陷,甚至偶尔跌倒,才是真正活出幸福的关键。
五、自我定义 不再比较
我们总是拿别人的成功标准来衡量自己。看到朋友买了车,心里就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该跟上;看见有人换了职位、赚了更多钱,就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落后了。其实,哈里森提醒我们,幸福远远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就,而是你自己内心认定的生活模样。问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让你觉得满意和自豪的生活?” 这才是你该全心追求的方向。 比如,有人觉得每天和家人一起吃晚饭,就是最满足的成功;有人则觉得能有时间沉浸在趣味的绘画或旅行中,就是丰盛的满意的生活。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也都值得被尊重。
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陷入“自己扛到底”的想法里,以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强大,结果反而孤立自己,压力越积越多。生活中的幸福常常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互动里: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悦,或是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这些瞬间让我们感受到连结的力量。
比起独自承受,愿意打开心门,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不仅能减轻负担,也能让心变得柔软和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助关系是双向的:你给出爱,别人也会回应你。
比起单打独斗,互相扶持和分享才是让人感到温暖和满足的关键。
想想看,当你主动找朋友聚一聚、加入兴趣小组,或者帮助遇到困难的人,那种心里的踏实感和快乐,往往比赚多少钱、拿多高的职位都来得真实和持久。
七、独一无二的自己
如果我们连自己到底是谁都搞不清楚,更别说展现真正的自己了。其实,幸福就是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你可以试着从这几点发现自己的天赋:
跟朋友聊起什么话题时,会觉得特别有自信和力量?
有没有什么瞬间,让你感觉自己真的被理解、被看见了?
如果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你最希望别人看到你哪一面?
敢于面对这些问题、敢于做自己,就是打通幸福的第一步。别怕,真正的快乐就是活出真心的自己,你的价值就在这里。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幸福不是物质的结果,幸福真的是一种正向的能力。既然是能力,它就是可以修炼和培养的。史蒂芬妮.哈里森的研究证明,不是“等我买房了”、“等我升职了”、“等我瘦下来了”幸福才会出现。
幸福藏在我们每天的选择里。最重要的是,选择勇敢地展现真实的自己。
学会、培养幸福的日常习惯,让它慢慢融入生活,变得自然而真实。
对我来说,真正的“新幸福”,不是追求外在更多的东西,而是回归内心,找回那个最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