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卻好像不是這樣,大家想到北京,想到的是一大堆象徵符號:長城象徵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還是閉關自守?天安門象徵什麼?人民英雄紀念碑象徵什麼?好像都有著萬千說法。過多的意義的承載,卻把普通市民的生活壓縮到一個不重要的地位上了。
也許符號本沒有什麼,我們想到巴黎,也首先會想到艾菲爾鐵塔。但是巴黎的市政當局,卻不會讓這種象徵符號,壓倒了城市的正常功能,和市民的正常生活。
可北京就不同了。我想先說說人民大會堂,它的重大象征意義大家都瞭解,可實際上這是一座怎樣的建築呢:外觀灰色、肥矮、中不中洋不洋、像火柴盒一樣,並不給人以任何視覺上的美感--這且不談;不知大家有沒有進去過,這座建築裡面陰森森的,光線明顯不足,既完全不能利用自然光,又好像捨不得多用點電來照明,給人感覺非常不好。不管它有多麼重大的意義,我仍然覺得這是一座失敗的建築:對建築來說,採光和照明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一個「意義」就把一切都壓倒了:陳希同市長一句「奪回古都風貌」,就給全城的建築戴上了「綠帽子」,而不管它們看上去是否協調,或者是否是「豆腐渣工程」(西客站),而與此同時,真正的古蹟:北京的城牆,卻幾乎被拆了個乾淨;現在的市長一句「北京的主色調是灰色」,就把平安大道兩冊變成了一座鬼城,甚至連有幾百年歷史的彩繪牌樓也不放過。我不知道,承載了那麼多「意義」的建築,為什麼總是難看無比。
現在該談談奧運會了。大家賦予了它那麼多的意義,像振興中華一類,卻沒有想到這會給北京市民的生活造成多麼大的不便:很多地方將要拆遷,蓋體育館(而這些體育館過後將沒有任何用處),房地產價格又大幅上漲;大量工業將遷往別處(對環保有好處,但會造成大量失業。想當初,老毛一句「北京不做剝削階級的消費城市」,林立的煙囪成了歌頌的對象;現在為了奧運,又要全拆掉,簡直是不把普通市民當人)。想起93年北京申奧,奧委會考察時,市政府竟然禁止工廠、學校、機關燒煤。那時正是寒冬,為了一個奧運會,北京有多少人在沒有供暖的情況下掙扎,又有多少大學生,整天靠著方便麵度日。本來我不反對奧運會,但前提是它不能打擾北京市民的正常生活。各種重大的象徵意義壓倒了城市的生活本身,讓北京好像是為各種意義而存在的,而不是給人生活的,這就是象徵壓倒實存。其實北京對奧運會也並不適合:太擁擠、交通堵塞、空氣污染、自來水不乾淨、夏天又太熱,比巴黎和多倫多差了很多,但是為了「讓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辦奧運」,這一重大「意義」,奧委會就讓一座並不是最合適的城市舉辦奧運,這也是「象徵壓倒實存」。
要說奧運會會給北京、給中國帶來什麼好處,小的如改善環境,大的如改善人權、促進新聞自由,我倒要問,我們做這些事的目的,難道就是為了辦奧運嗎?難道沒有奧運,我們就不要環保、不要人權了嗎?光靠奧運會來實現社會進步,我們的國家還有希望嗎?
我們學校的女生宿舍院內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為了申辦奧運,迎接大運,女生宿舍要整修一下地面。這讓我想起了王小波的一篇雜文:一群耍猴子的人,說:「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豐富大家的業餘文化生活,云云,現在給大家耍一場猴戲。」象徵意義無比重大,實際只是一場猴戲。現在大家明白什麼叫象徵壓倒實存了吧:它就是異化。就像「國家榮譽」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異化。
最後再提一下張健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事。這事本沒有什麼,英吉利海峽水溫低,但並不很寬,游過英吉利海峽的人,上至67歲的老人,下至11歲的小姑娘,本不值得這麼大張旗鼓地宣傳,張健本人也並沒有認為這與國家榮譽有什麼關係,想的恐怕只是挑戰自我。但是,對中國人來說,要游英吉利海峽得有經濟實力,因此得有人讚助,所以只好容忍央視的轉播及對他個人的行為的「意義化」,而央視的轉播,顯然是有經濟利益的考慮。所以,所謂的「意義」很可能是一種商業炒作,而我們還把它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