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每年歲末,當經濟學家們盤點各國經濟發展速度,預測世界經濟未來的走向時,都會面對中國官方發表的統計數據大傷腦筋。不少經濟學家指責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的負責人和統計部門有意作假,高估增長速度。當然,也有不少國內學者為中國統計數字的真實性辯護。有的時候,辯論雙方的感情色彩還十分強烈。筆者曾經參加過有英國有關部門邀集的中國經濟討論會,當有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官方數字表示質疑時,一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勃然大怒,當堂高聲指責對方胡說八道,搞得會議主持人十分尷尬。
應該看到,對中國官方的經濟增長數據表示不信任的不僅僅是西方的經濟學家,近年來,不少中國獨立經濟學家也逐漸公開他們的懷疑態度。那麼究竟有那些因素使得這些經濟學家們對中國官方數據持懷疑態度呢?
首先是中國統計數據自身的矛盾。一個國家的經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投資、消費、就業、出口等等是這個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國民生產總值是對經濟的一個總體觀察。通常,對局部的觀察與對總體的觀察不應該有太大的出入。比如說,很難想像,一個國家的投資和消費卻不斷萎縮,但是國民生產總值卻快速增長。如果總體的數據與有關的關鍵局部數據出現矛盾,經濟學家們便要尋找產生這種矛盾的原因,有時也自然會對有關數據產生懷疑。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中常常表現出類似的矛盾。例如,一九九八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打擊下,中國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明顯下降,國內外學者普遍預計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國官方報告的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高達百分之七點八。與此同時,官方公布公布的能源消費量與頭一年相比卻減少百分之四點五左右。而在此以前,能源消費量與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基本上是成正比的。除非有證據表明在當年裡中國產生了節能百分之十以上的技術革命或者明顯的經濟結構調整,否則任何對這一增長數字的質疑都是有道理的。
其次是官方的數據與直接的社會觀察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城市失業人口的增加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兩個不爭的事實。任何有觀察能力的人只要到中國走上一圈,都不難對此有直接的感受。誠然,失業問題是一個歷史上形成的問題,而且失業人口的消長與國有企業改革的節奏也密切相關。但是,如果失業人數增加得十分明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總體經濟的不景氣。中國的農村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農業勞動力達六億之眾,農民收入的多年停滯或緩慢增長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連續高速增長之間的鮮明對比不能使人們對官方數據產生懷疑。
當然中國的統計制度和經濟管理制度也是使得人們對官方數字產生懷疑的另一個原因。在中國,一個地區和部門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上級部門考察、提升各級黨政負責人的一項重要指標。可是這些人又直接控制著屬下統計部門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因此他們便既有動機又有手段製造出各種自己需要的數字。雖然中國數年前已經公布了統計法,但是眾所周知,中國並沒有獨立的司法制度,因此統計法常常是一紙空文。社會上和學術界也沒有獨立的觀察機構。在這樣一種制度下,有組織地作假便成了家常便飯。中國官方對統計作假心知肚明,只是一方面無力在制度上杜絕作假,另一方面又出於政治需要能從下級的作假中得到好處。總理朱鎔基到會計學校視察時曾經題詞:"不做假賬"。其實他又何嘗不知他的下級為迎合他在"三年解決三角債"和"國企三年解困"等問題上大力作假呢?在這種制度下,又怎能叫人信任官方的數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