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等西方國家已沒有人懷疑胡錦濤在北京的接班地位,但西方政治家對胡錦濤還是所知有限,所以他們認為瞭解胡氏的觀點至關重要。華盛頓以及美國民間團體曾多次邀請胡錦濤訪美,然而胡錦濤一直低調回應,其主要顧慮有兩個,一是擔心西方媒體對他的報導出現偏頗。如果把他描繪為一位保守意識很濃的領導人,或者形容為戈爾巴喬夫式人物,都是國內輿論不能接受的;二是倘若他在世界舞台上走動頻繁,會給人留下急於接掌政權的印象,甚至會為黨內對手留下攻擊的把柄。
尤其是第二點,不僅在中共歷史上有前車之鑒,在世界其他政體中因接班人操之過急而導致厄運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老布希在里根政府時代任副總統時,也是時刻謹守分際,牢記與總統保持一致。
美國傳媒的焦點人物
這次胡錦濤走向前臺,首先是時機相對成熟,國內經濟仍然保持「一枝獨秀」,人心思穩,高層權力轉移有條不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其次,發展對美關係是北京的外交軸心,胡錦濤不可能迴避。再其次,胡錦濤資歷全面,至今接班工作進行順利,現在是他應該進一步到國際上磨煉的時候了。
據知情者透露,胡錦濤對這次訪問甚為重視,不僅組建了自己的美國專家班子為訪問做準備,還常常調閱有關美國的各種資訊,從美國歷史到現任領導人的背景等等。這同他去年10月訪問歐洲五國的低姿態相當不同。
毫無疑問,胡錦濤已成為美國傳媒近階段的焦點人物。據有心人統計,自從布希訪問北京及由江澤民宣布胡錦濤將訪問華盛頓以來,美國傳媒對胡錦濤的關注超過了其他任何外國政治領袖。尤其是在布希訪問北京前後,美國傳媒對這位頗具神秘感的的未來掌權者更是不惜篇幅。資料顯示,在那個時期美國主流媒體有關胡錦濤的報導數量,僅次於反恐及武器擴散兩個議題。
因為華盛頓對胡錦濤知之不多,所以才渴望對他多一些瞭解。在美國方面記錄中,胡錦濤除了在1980年美中關係融洽時期隨一個政府代表團訪問過美國外,此後的二十多年間再無踏上美國國土。美國需要瞭解胡錦濤,胡錦濤也在悄悄瞭解美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去年曾冒出一個非正式的對美關係特別工作小組,便是經江澤民批准、胡錦濤授意下成立的。這個小組的主要職能是研究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兩岸政策,擬定應付美國國會的長期策略,塑造中國在美國的形象,並設法在臺灣問題上與美國討價還價。
比較起來,美國對胡錦濤的認識就顯得膚淺,對其識見乃至個性,似乎都還在猜測之中。這並非是華盛頓的外交家不重視研究,而是無從研究。中國對領導人的個人生活本來就被視為「機密」,再加上胡錦濤甚少涉及外交事務,行事低調,不顯山露水,外界很難更深入地瞭解。
西方國家對胡錦濤的初步印象是為人機敏,具政治改革企圖心,希望改善中美關係,僅此而已。
形式比內容更為重要
越是神秘,越是能刺激人們探求的慾望。美國總統布希要求與胡錦濤在北京會面,並促成胡錦濤訪美,很難說沒有被其神秘感所驅使,儘管這不是布希的主要動力。布希主要考慮的,當然是因為胡錦濤即將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領導人。布希需要近距離觀察,因為胡錦濤可能是他未來六到七年的重要對手。華府官員毫不隱諱地說,「布江會」只是布希對即將離開政治舞臺的江澤民的禮貌性拜訪,「布胡會」更具實質意義,可見他們已視胡錦濤為中南海的當然主人。
與克林頓和江澤民比較起來,布希和胡錦濤應該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不只是因為他們年齡相彷、屬於同一代人,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而且還在於他們都較具世界觀。此外,布希與胡錦濤還有另一共同點:在執政前樸實無華,執政後則有可能大有作為,至少很多人希望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布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主國家的領袖,思想開放並有個人魅力,而胡錦濤則屬於「領導集體」之一員,不能隨心所欲。
胡錦濤原本不急於訪美,但在布希與江澤民的政治互動中,需要胡錦濤有一趟美國之行,於是他沒有了推辭的餘地,真相大概如此。一般認為,胡錦濤訪美的適當時間應當是在明年3月出任國家主席之後,因為屆時他可以代表中國拍板行事。而今倉促成行,倒也不是什麼壞事,起碼證明華盛頓迫不及待地要接受他。
對胡錦濤來說,與美國總統布希或副總統切尼究竟能否談出什麼結果固然重要,同樣重要的是他如何「表演」,如何在美國電視觀眾面前打好「形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