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中國最高領導層權力轉移生變的流言很多,究其原因應該離不開以下幾點:一、「江下胡上」的格局雖然已經確定,但江澤民將要移交哪些權力,胡錦濤的第四代核心地位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體現,都還是未知數;二、現在距中共十六大召開只有兩個多月,但新一代決策層排序(如政治局常委)竟然還不明朗,這在中共歷史上甚為罕見;三、江澤民近來活動頻繁,全然不像準備躬身而退的樣子。總之,外界的解讀千奇百怪,漫無邊際。
各種傳言其實還反映了外界對中國政改形勢的焦慮以及對中共轉型的期待。比較典型的說法有以下三種。
三種猜測 似是而非
一、江澤民可能只讓出國家主席位置,繼續保留中共總書記、政治局常委和中央軍委主席這三個實權位置。
二、依據慣例,出任國家領導職務,如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必須是政治局常委(實際上並非如此,楊尚昆出任國家主席、萬里出任全國人大委員長時皆不是政治局常委)。倘若江澤民、朱鎔基及李鵬等在十六大退出一線,到明年3月「兩會」及政府換屆之前,將出現半年左右的「黨政分離」時期,黨的最高領導核心與政府最高領導核心將有兩套人馬。例如十六大後朱鎔基不再是政治局常委,但他的總理職務仍有半年任期。這對於北京的權力運作而言,是不可思議的。
三、江澤民料將遵循鄧小平模式,交出國家主席及總書記兩職,而只保留中央軍委主席。這既是迄今坊間議論最多的選項,也是江澤民最有可能的選擇。繼續保留軍權,既可達到垂簾聽政的目的,又避免了許多批評。中共十三大期間曾為鄧小平修改黨章,即中央軍委主席不一定在政治局常委中產生,此規定同樣適用於江澤民。
上述三種說法有一個類似判斷,即江澤民在十六大不退或半退。支持這一判斷的根據幾乎俯拾皆是。例如:
一、在「七一」黨慶期間,《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分別發表了擁護江澤民的社論,特別強調,要貫徹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和「五三一」講話,並且堅決擁護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放軍報》在社論中要求,軍隊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並且明確表態擁江。
二、中央電視臺與其他宣傳機構明顯加強個人崇拜的力道,在新聞聯播節目中,有「三個代表在基層」欄目,片頭是江澤民半身像,儼然又回到毛澤東時代。而「三個代表」理論已被黨章修改起草小組寫入黨章開頭的「總綱」部分,新黨章強調「三個代表」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
三、6月2日,江澤民授予七位高級軍官上將軍銜,似也表明他留任的意圖,因為軍隊高層的配置不僅事關十六大中央軍委的組合,更是北京權力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已進行過八次上將授銜,晉升了81名上將,其中,64名上將皆是江澤民所授。
四、除了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等悉數留任外,還有一批頗具江氏色彩的權力骨幹,如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四川省委書記周永康等在這次汰舊換新大動作中或是得到提升,或是得到鞏固。
人們轉而把目光投向擬於七八月之交召開的北戴河會議。據聞,今年的北戴河會議已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列入「絕密級」,任何人不得在電話中或通過其他途徑將會議期間的內容外泄。
北戴河會議未必能透露蛛絲馬跡,中共十六大後的政治格局如何,恐怕只有等到十六大後才能揭曉。據觀察,江氏全面交棒的可能性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
無論是構建理論體系還是培植軍隊勢力,無論是加緊部署權力還是力主共產黨「轉型」,其實江澤民都是為離任做準備。
聯合早報9日刊發伊銘報導,言江選擇在此時離任,為和平時期的高層權力轉移制度化留下典範,江澤民何樂而不為?外界之所以不相信江澤民會交棒,是因為在作判斷時所憑藉的,多半是表象觀察、支離破碎的分析及傳統的眼光。外界論及中共高層時,都會聯想到權力鬥爭、政治交鋒、派系分贓等等,很少有人想到江澤民喜歡標新立異的行事風格,更鮮有人意識到中共雖然還是原來的中共,但已注入不少新觀念。一言九鼎的人物不存在了,妥協就成為中共高層最常用的政治藝術。
出奇不意、躬身而退,比較符合江澤民的政治個性。如此以來,無論黨內黨外都會覺得江確實無愧於他已得到的歷史地位。何況江澤民他不會不知道繼續戀棧的後果,那不但創下中共黨史上另一個危險的例子,也將在黨內製造新的矛盾與權力鬥爭,反而不利於黨的團結和中國政局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