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75歲了。這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是從"小米加步槍"起家的,現在已今非昔比。
那麼,解放軍有多現代化了呢?這支軍隊未來能獨立於政治力量,結束"黨指揮槍"的局面嗎?
西方軍事專家認為,過去20年中國軍事戰略與戰術思想出現了質的轉變。
現代戰爭,特別是十多年前的海灣戰爭,使中國領導人意識到毛澤東靠"人海戰術"和游擊戰打下江山的做法已不和時宜。人民戰爭這個"法寶"已經落伍。
為了應付可能發生的戰爭,解放軍從80年代開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在80年代裁軍百萬,90年代末再次裁員50萬。其目的是為了節省軍費開支,同時提高軍隊素質。
中國官方媒體指出,中國軍隊的改革還包括對主力武器的更新換代、改革軍事制度、作戰模式和理論等等。
用中國領導人的話說,就是要提高軍隊建設方面的"科技含量"。軍隊建設要逐步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信息化
中國軍隊顯然已經意識到及時掌握準確信息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簡氏防務》週刊的平可夫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說:
"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中國是最全面最系統研究西方戰略的一個國家。中國大量的翻譯了美軍、俄軍的作戰理論。同時也在自己的軍事院校裡增設了專門研究高科技的信息專業,開設了計算機兵種,培養出一批尖端軍事科技人才。另外由軍方派出海外學習的學生人數也逐年上升。"
解放軍也提出要重視高技術戰爭和攻擊敵人的信息網路系統的信息戰爭,並積極發展有關太空武器和攻擊網路系統的技術。
作戰能力
一些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中國的作戰能力明顯優勝於臺灣。他們說,如果把臺灣作為假想敵,中國的現代作戰能力是綽綽有餘的。如果中國對臺灣進行閃電戰,臺灣的軍事設施很可能遭到重創。
不過,把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同美國相比顯然相距甚遠。
而中國在制定任何與臺灣相關的戰略時,也絕不會把臺灣同美國分開來對待。
恐怕也正是由於這一點,解放軍在最近幾年明顯地調整了力量重心
重視海軍
《簡氏防務》週刊的平可夫指出,臨戰思想是中國軍隊現代化的推動力之一。
他說,由於中國領導人反覆強調決不放棄武力攻打臺灣的承諾,因此,中國在近十年來,加速了對海軍建設。
"現在中國的軍事裝備研製多數都和渡海作戰和掌握制空權有關。從95年的台海緊張局勢以來,中國從俄羅斯等國家購買了許多先進艦艇,包括新的驅逐艦,重型驅逐艦和新的殲敵機。還從俄國進口了新一代的潛水艇。中國計畫,未來五年把潛水艇部隊擴大到12艘的規模。"
"96年以前沒有任何6000噸級以上的驅逐艦。但是。在不到六年的時間裏,卻擁有了三艘以上的重型驅逐艦。未來還會達到7艘類似的驅逐艦。開創了海軍歷史上的先例。"
同海上作戰有關的主戰兵器領域也都進入了一個更新過程。
平可夫說,中國最近從俄國進口了主炮位105毫米口徑的兩棲坦克,這種裝備活力強,針對性很明確。
他說,另外,還針對美國可能的介入而研製了戰略火箭部隊。研製了'東風31號'火箭。八十年代曾一度被懷疑是否需要保留的第二炮兵現在則投入了新的遠程洲際導彈的訓練。
國際接軌
中國一方面強調軍隊現代化的急迫性,另一方面卻又有意避免和國際接軌。
中國軍事評論人士郭堅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分析這種心態說:
"中國對西方存有戒心。加上軍隊裝備的特殊性使中國處於不結盟狀態,即使是一些初級的軍方交流接觸中國也表現得戒心重重。比如,同西方一些國家的軍事演習只限於最為基本的訓練,不敢深入接觸,也不想深入接觸。"
保持素質
中國領導人一再強調要加強軍隊的建設。江澤民提出的目標之一就是軍隊"不變質",要保持人民軍隊的傳統素質。
但是,郭堅指出這是不可癒合的"致命傷":
"這裡有很大的矛盾。解放軍強調三點:正規化、革命化和現代化。但是,革命化與前兩者是相互矛盾的。如果要正規化就不能設有政委,就不能把軍隊變成黨軍。而只能是國軍。因為,黨軍也就注定不能正規化。革命化要打人民戰爭。可是,現代化,就要把解放軍變成一支精兵,真正的脫離生產和政治宣傳。"
不過,解放軍現代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中共十六大之後可能上臺的新一代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