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上海是怎樣解決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的。其實也很簡單,但是給介紹的那位局長給介紹複雜了。那就是政府扶植和鼓勵一些私營企業投資者,讓它們來雇佣上海已有的那些四十歲到五十歲左右的沒有多少勞動技能但是有上海戶口的下崗工人。那麼,你讓私營企業者來幹這樣的事情,政府當然需要給好處才行。這好處就是,一是政府可以免費地幫這些私營企業家登廣告,而且是挑明瞭背靠政府的私營企業,是再就業工程。二是在貸款上給予優惠,在政府的辦事上,如營業執照什麼的給予優惠。三就是免稅,當然不是永遠免,是免五年。
而此新聞調查還專門介紹了兩個案例,一個是一個私營企業主搞了一個乾洗汽車的項目,當然發展得很好,現在他已經手下有幾百個小老闆,而且向其它的市擴展。他笑咪咪地說已經掙了幾十萬,而且說照這樣發展下去他會成大陸的李嘉誠。記者問如果政府不支持你這個項目,你還有機會掙這麼多錢嗎?他說當然不行,如果沒有政府支持他無可能發展這麼快。
記者然後又採訪了一個小老闆,那個小老闆也笑咪咪的,說是掙了幾萬元錢,領導著十幾個人干擦車的事情。記者問這些工人都是下崗工人嗎?說都是。問他工人們平均每月掙多少錢,她說平均大約有八百左右。最高的有一千多元錢。
記者又起了個大早去採訪了一個擦車的工人,一個約摸五十歲左右的老婦女,問她每月能拿多少錢?回答說能夠拿五百元,問她滿意嗎?她說很滿意,因為原來只能每月拿二百五十元的下崗費,現在經濟好多了。
那麼看起來,是皆大歡喜了?但是我還是覺得上海的這種解決辦法是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當然,我不否認資本主義道路也能夠發展生產力。
首先要說的是,上海可是一個富市,據報導今年僅第一季度的稅收就有三百七十億,推算起來全年的稅收也就有一千四百億左右了。那麼,上海的下崗工人有多少?不妨假設有五十萬吧。就算每個人每月的工資為八百元左右,則一年的工資就是一萬元左右。就算一萬元吧。則這五十萬人如果讓他們工作,每年的薪水需要五十個億。那麼,從上海收到的一千四百多個億的稅收中拿出五十個億來,應當是不困難的。所以說,一個富市要解決下崗工人問題,是不成問題的。
再說這些工人為什麼下崗?當然是流行的說法,即國企不如私企,私企掙錢,國企虧損。那麼,暫且假設這個命題正確。那麼,按說,按公平競爭的原則,應當私企不需要政府扶持也能夠掙錢才是。但專訪中的那個局長認為這不行,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照顧,要讓私企的羽毛豐滿之後,才能夠撒手。可是這樣一來就構成了不公平競爭了。因為,市政府的政策是,只要私企招收本市的從國企下崗的工人,則私企就可以免稅五年。那麼,如果我是國企的廠長,我就會不服氣,因為,我國企裡的員工本來就全部是國企員工,那麼豈不是更應當大大地照顧,更應當免稅五年?如果你政府免了我國企的稅,我也可以養活更多的工人,根本就無須他們下崗了不是?現在我國企要和私企競爭,你私企聘了國企的下崗職工可以免稅,而我國企本來就都是國企職工卻不免稅,這公平嗎?
你政府既然認為國企肯定不如私企,當然可以通過實踐來驗證這個觀點,即讓國企和私企公平競爭,誰都不要減稅,誰都不照顧,則最後私企勝出,國企也沒有得話說。可是政府偏偏要當一個更偏向於私企的裁判,這是何道理呢?
另一方面,上海的經驗卻無法向全國推廣。因為上海是富市,當然投資條件好。而全國十三億人民的生路問題,是中央政府要考慮的問題。而上海政府的做法,明明是限制私企招收外地工人,照顧本地工人,則從中央政府的角度看,當屬地方主義的行為。
另一方面,就說這個擦車的項目吧,為什麼就沒有其它的擦車行業來競爭?比如說現代化的水洗車設備?當然有人會提出環保。可是,如果制定了法律規定企業一律不許用淡水,為什麼不規定人人不許用汽車呢?燒石油難道不是更不環保的行為嗎?此外,那些四五十歲的工人熬過了這五年,五年以後怎麼辦?不還是要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