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問題,記者訪問了幾位文史專家──
秦王嬴政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影片《荊軻刺秦王》中的秦始皇是個性格複雜且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物。他身形猥瑣,由於身為私生子、母親淫亂、從小又做為人質受過苛待,所以心理髮育不很健全,其人性善良溫和的一面被統一大業的宏願所遮蔽甚至扼殺。因此,出現在觀眾面前的嬴政顯得既孱弱又殘暴,既可憐又可恨。那麼,有關秦始皇的殘暴性格和身世之謎,歷史上又是怎樣記載的呢?秦王是不是一個病態的暴君?研究戰國、秦漢史,最權威的史料依據就是《史記》和《戰國策》,《史記》研究專家、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對記者說:「據記載,嬴政的前半期,其人格表現是相當好的,可以說他是一個寬容大度的君王。他決不是昏庸的暴君。如果說殘暴,秦昭王要比秦始皇殘暴。昭王時期的長平之戰,秦軍活埋了40萬人,而到了嬴政時期,歷史上就沒有這類屠殺的記載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陳成軍說:「對秦始皇的暴君形象的定型是在漢代。漢為了吸取秦亡的教訓,所以一些政論家渲染了秦的殘暴,這與史實是有很大出入的,包括對秦朝賦稅繁重的說法也已有史學家考證推翻了。即使是戰爭中屠殺俘虜,也並非秦國特有的現象,這種屠殺是當時歷史環境下很普遍很正常的情況。」史學家們一致證實,嬴政攻打邯鄲時的確活埋了一些他當年在趙國結下的仇人,但如電影中表現的那樣大規模地活埋兒童的暴行是從未發生的。
至於秦始皇的形象,幾位專家一致認為,秦始皇應該相當英武瀟灑。據歷史記載,嬴政是身懷武功之人,威武高大,真大丈夫也。歷史學家翦伯讚就曾推論嬴政的相貌相當漂亮。陳成軍也說:「嬴政是陝西關中人,身材應是高大魁梧的,這一點看看兵馬俑都可以知道。」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陳其泰教授告訴記者:「秦始皇一天要讀幾百斤竹簡,精力過人,體力也是相當強壯,他稱帝以後,到泰山等地出遊巡視,所到之處都要樹碑,氣魄很大,不可想像他是一個猥瑣的、身心不健康的人。」
關於嬴政的身世,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大家都認為這個問題既無法考證也無法否定。說嬴政的生父是呂不韋,這是依據《史記》而來的。據司馬遷記載:政的父親子楚在趙國作人質時被大商人呂不韋當作其政治投機的資本,呂上下活動,竭力促使子楚成為了秦國太子,並將自己懷孕的歌舞姬送給子楚,使自己的兒子成為秦國王冑,他後來也位居相國多年。政即位之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併發現呂不韋與自己的母后淫亂,因此將呂革職發配,後呂不韋飲鴆而亡。對於這段史實,張大可說:「我個人贊成司馬遷的說法,因為至少有兩點是肯定的,一是政母的確為呂不韋所獻,二是政的確生於趙國。嬴政的身世可能對他後來的性格發展有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必然的,也並非最重要的因素。」而北大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張傳璽則持相反觀點,他說:「有關這一點的史料都出自司馬遷之手,沒有其它材料佐證。我個人不贊成這種說法。從嬴政的出生時間來看,嬴政是呂不韋所生這一點是值得懷疑的。」韓兆琦依據《史記》本身推斷:「《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有這樣的交待,說政母是『趙豪家女也』,一個有名有姓的趙國豪門的女兒,是不可能在呂不韋處作歌舞姬的。司馬遷沿用這種傳說,一來因為他貫有的好奇之心,喜歡記載這種奇聞怪事。另外,人們願意相信這個說法,也是出於東方六國為秦所滅以後產生的仇恨秦國和秦始皇的心理。人們說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就是說秦國早就亡國了,連秦始皇都不是真正的帝冑。這是一種仇恨心理的發泄。我認為嬴政不會是呂不韋的兒子。」「但是」,他接著說,「我認為既然史學界都沒有定論,而且這個問題對歷史也並不重要,所以在電影、文學中也沒有必要強調這個問題。」
荊軻:殺手乎?俠客乎?韓兆琦告訴記者,在影片《荊軻刺秦王》的初創時期,他曾應邀為主創人員作過講座。其中,對於荊軻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他的意見是:「荊軻不是殺手,而是一個俠客。」
電影展示給觀眾的荊軻起初是一個給錢就殺人的職業殺手,面冷心硬。但在一次行刺中,一個純潔的盲女的自殺帶給他巨大的震撼,從此他金盆洗手,再不殺人。燕太子丹請他出山刺殺秦王也遭到拒絕。但是,當嬴政在邯鄲殘暴地活埋了無數趙國兒童之後,荊軻為了「不讓他再殺燕國的兒童」,故挺身而出,毅然刺秦。
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本是衛國人,其先人乃是齊國人,後來秦滅衛國,他逃亡到了燕國。在燕國,荊軻不被當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縱酒,酒醉之後往往與好友高漸離等相對而泣,旁若無人。根據史料的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雖游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也就是說,荊軻更是一個有學問的沉穩之士,決非一介山野莽夫。至於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過殺人的營生,歷史上是毫無記載的。後來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薦了他門下的荊軻。荊軻起初推辭過,但太子將他尊為上卿,給予他極為優厚的禮遇。荊軻本打算再等一個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國,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帶領秦舞陽離燕赴秦,慨然踐諾。
在很多人的眼裡,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但在史學家眼中的荊軻並非如此簡單,文學史家和史學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大相同的。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後一搏。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麼,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於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張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詞來詮釋荊軻的行為。「太子丹開始並沒有重用荊軻,甚至後來讓他去刺秦,也沒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韓兆琦解釋說,「所以,荊軻並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於個人義氣,而在於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對荊軻的評價不應拔得太高」。張傳璽說:「荊軻處在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他被一種『義』的觀念所驅使,雖然他的確勇敢,但他的『義』畢竟是個人的小『義』,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才是大『義』。因此我認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樣認為不宜把荊軻拔高的陳成軍有著更為有趣的見解。他根據《戰國策?燕策》中的相關記載認為,荊軻根本就不是一個擅長打鬥的武士。他說:「荊軻甚至是不具備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領的。事實上,荊軻應該更是一個戰國時期常見的縱橫之士,他喜歡讀書,善於遊說,有一定的學問,可以說他是個俠士,但他不是一個武夫。」根據這個觀點,陳成軍合理地解釋了荊軻為什麼開始婉拒太子丹讓他刺秦的要求,後來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個真正的刺客,一個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許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陽一起去,而舞陽只是一個在市井中殺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裡自然嚇得變了色。而荊軻只得自己來扮演這個他並不願意扮演的角色。」陳成軍進一步說:「戰國時候這種俠士很多,遇到國家有難就挺身而出,但他們多是有助手的。荊軻自己作了刺客,我個人認為他實在是死不得其所。」
荊軻刺秦為哪般?在影片《荊軻刺秦王》中有一個美麗的女人,那就是由鞏俐扮演的趙女。趙女與兒時在趙國作人質的嬴政青梅竹馬,後隨嬴政回了秦國。她一直認為嬴政是個仁愛的王,可以造福人民,所以當嬴政苦於沒有藉口攻打燕國的時候,趙女獻計親自到燕國尋一刺客,刺客一到,嬴政就有藉口攻燕了。然而,趙女在燕國愛上了荊軻,並認識到嬴政的殘暴,於是真的發生了刺秦的故事。
故事固然美麗,但趙女這一人物顯然是虛構的。史學家們對此種「為人設戲」的手法普遍表示寬容。「但是」,張大可教授說:「這樣的情節確實是混淆了歷史事實,而且恰恰削弱了秦始皇和荊軻這兩個人物的形象,削弱了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也削弱了荊軻為民抗暴的精神境界,不能不說是藝術上的一處敗筆。」
那麼,秦王攻打燕國到底需要不需要藉口呢?被採訪的文史專家眾口一詞:「絕對不需要」。專家們說,秦國在秦始皇之前已經打了幾十年的兼併戰爭和統一戰爭,到了嬴政即位時,條件已經成熟,實在沒有必要演出一場「苦肉計」。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荊軻究竟為什麼會去刺殺秦王呢?據《史記》所載,燕太子丹當時是這樣囑咐荊軻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就是說,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脅迫他退還已侵佔的諸侯國領土,如果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們才準備殺掉他。但是,陳成軍就不相信這一說法,他說:「荊軻的刀上淬了毒藥,這就是要刺殺嬴政,後來解釋說本想生劫秦王,那不過是英雄失敗以後講的大話而已。」當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荊軻刺秦體現了一種阻擋秦國繼續攻打其他小國的戰爭腳步的企圖。無論是退兵之計也好,或僅僅是緩兵之計也罷,這應當是荊軻為解燕國之困,更是為所有諸侯國所做的最後一次努力。無論是否可以把荊軻拔高到一個英雄的高度,史為今鑒,至少我們今人可以從中感受到幾千年來普通民眾對強權的仇視。
涉及到對「荊軻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評價,專家們的觀點也各不相同。張傳璽說:「這個話題多年來一直被當作英雄話題,但實際上達不到這樣的高度。當時六國普遍政治黑暗,六國的君王不是無所作為就是亡國之君,所以我們今天評價那一段歷史,認為秦始皇的統一戰爭是一場正義戰爭。他結束了割據分裂的深重災難,他的統一為罄粗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