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的意見,一共十條,前五條著眼於共產黨本身制度的民主化改革,後五條著眼於中國國家制度完成憲政轉型。據北京學者丁東披露,李銳為寫這份《建議》徵求過數名前中顧委委員和中科院院士的意見,每一條意見都作了反覆推敲,三千多字的文章,準備了一年之久。在十六大召開以前,他還以書面的方式送給中央政治局常委每人一份。在十六大分組討論會上,李銳宣讀了他的《意見》,十六大以後香港的《開放》雜誌和北京的《炎黃春秋》公開發表了這份意見,尤其是在國內公開發表,頗具指標性,被《紐約時報》等有影響的國際媒體及時跟進予以評介。
儘管李銳的意見看似老生常談,其實也是中共宣稱的所謂"政治文明"的基本常識,但是由李銳這樣健在的中共元老級人物系統的提出,意義就非同尋常。李銳是中共黨內健在的大秀才,海內外著名的毛澤東研究專家,著有《青年毛澤東》、《廬山會議實錄》等書,擔任過曾任中共領袖高崗、陳雲、毛澤東的秘書,曾官拜電力部副部長,是中國共產黨內公開反對三峽工程的代表人物;胡耀邦主政時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期間創建並出任青年局局長,一手操辦第三梯隊的接班運作,與現任中共當權者有很深的淵源,這也可能是他雖然幾度作為自由派的代表人物遭到批評,卻不同於胡績偉、朱厚澤等的下場,反而受邀出席十六大並獲得發言權的原因。
一般認為,李銳的這份政改意見得以在國內公開發表,應該是中國有可能重新啟動政治改革的明確信號。人們已經注意到,年前胡錦濤兩次公開強調維護憲法的權威。這也正是李銳《意見》中的建議主張。李銳建議的公開發表,在客觀上成為胡錦濤新政的輿論先聲。
不過,雖然13年來主張政治改革的力量又一次重新積聚、並公開亮出了旗幟,但因為胡錦濤是否已經成為中共的主流派還沒有成為最後定局,掌握實際權力的第三代核心江澤民尚未完全退出中南海的決策圈,曾經導致中共前幾次政改夭折的黨內外因素依然存在,李銳的建議能否真啟動中共的政改,尚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無論結局如何,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觀察評估:十六大後的北京似乎再次獲得了政治改革的契機,能否把握住這個十分難得的良機,就要看中南海的"當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