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江澤民的軍委主席是利用槍指揮黨、用槍鎮壓了「黨」的聲音才得到的。他並不像毛鄧那樣真正擁有軍事指揮權、擁有威望,而是用許願、拉攏、利誘、腐蝕等卑劣的手段讓擁有軍事指揮權的軍頭為他服務。江越大量提拔軍隊幹部,越說明他在軍方的地位不穩固,毛鄧從未用這種方法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因為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需要。
江澤民五條指示曝野心
最近北京政壇傳出一則政治笑話:查來查去江澤民是滿族,姓是葉赫那拉。這顯然是挖苦江澤民要重操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垂廉聽政的手段,想把胡錦濤當成傀儡皇帝光緒。
十六大一中全會上,江澤民對九名新常委談了五條。
第一條是:「從你們這屆起不設核心。胡錦濤同志也不是核心,要集體領導。」
這短短一句話把江澤民按捺不住的妒嫉宣泄得淋漓盡致,也把他想獨裁獨霸的醜惡嘴臉勾畫到幾近完全的地步。最妙的是胡錦濤的插話:「江澤民同志的核心地位不變。」普通黨員江澤民的司馬昭之心被胡錦濤一語點破。
第二條是:「日常工作,你們九個人商量就可以定了。軍事、外交、對臺工作上的大事,由錦濤同志和慶紅同志找我匯報。」
曾慶紅這一匯報不要緊,幹出的事盡挨罵,造成了人大上選票極低的結果;胡錦濤沒匯報而高舉樹憲大旗,人大上得票率百分之九十九點八;看實踐結果,要想得人心,還是離江澤民越遠越好。
第三條是:「政治體制改革不要操之過急,你們要聚精會神搞建設。」
胡錦濤插話說:「對,對,聚精會神搞建設。」搞建設要有法治啊,所以胡錦濤搞了個樹憲大會,以法治國。江澤民只會聽聲不會聽音,所以得意了半天還是讓胡錦濤給繞進去了。
第四條是:「軍委主席這個職務,不是我戀棧,我想調,但軍隊同志堅決挽留我,為了穩定,我只好接下去幹。」
據可靠消息,江澤民的貼身警衛無意中聽到江澤民與夫人王冶坪在屋內的激烈爭吵。江澤民對夫人大叫:「軍委主席,他們不讓我幹,你也不讓我幹。老子偏要干!能把老子怎麼辦!」
人前人後兩副嘴臉,怪不得有人擔憂讓江澤民這種品德極低、歷史不清的人掌握國家的核按鈕實在是太危險了!
第五條則是:「歷史遺留問題,中央過去已有結論的,不要更改。」
江澤民下臺了,還怕給六四平反,可見他對這個血案有應負的直接責任。要真翻起案來,得把事情從梢挖到根,江澤民若沒在根上,這麼得民心的事,他不會不做的。
胡錦濤對付江澤民的三招兒
胡錦濤當選總書記後已有三項政治舉措。
第一,他到革命老區西柏坡視察。此舉內涵重大,胡通過三大官方媒體及海外媒體的轉載向全世界表明他已正式就任中共總書記,並以此身份視察,言外之意是提醒那些假裝糊塗的江氏嫡親媒體:江澤民已經下臺了,已經沒有江「核心」了。
胡錦濤的第二項舉措是重申「黨指揮槍,絕不允許槍指揮黨」的原則。此舉是警告那些要搞兩個中心的軍區領導人,凡追隨江搞軍事迫範、發動政變、製造混亂、禍國殃民的,無論以任何事件為由都是非法的,是必須鏟除的。
胡錦濤第三項舉措是在憲法座談會上的重要發言。他明確重申黨、軍、各機關、高級幹部都要在憲法制約之下,不許違憲。這是一把最銳利的武器,讓江澤民和江家幫膽戰心驚。
十六大選舉內幕最有戲劇性
江澤民為了自己和親信能夠在十六大當選,所用的手段是卑鄙的,所下的功夫是驚人的。
江澤民是怎樣做的呢?
要害在於他操縱了選舉過程,選舉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分成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選票集中送到江辦清點
差額選舉這個階段對於不得人心的江氏人馬最危險。
據《前哨》4月刊透露,差額選舉前,江召開各省代表團團長會議,要求團長作好本省黨代表工作,保證每張選票與中央的選舉意圖一致,出了錯找團長追究責任。差額選舉不在人民大會堂統一進行,而在各代表團所住賓館分別舉行,不當眾點票。這樣嚴密監控選舉,江還是不放心,命令各省代表團長把選票集中送到江辦清點。各省代表並不知道差額選舉的結果。有些被差下來的人在江辦又給補上了票數;有些當選了的人因江不喜歡此人,又被差下來了。
第二階段是上了保險的等額選舉階段
差額「選舉」秘密進行,等額選舉公開進行。差額「選」「舉」出來的人在第二階段進行公開的統一在人民大會堂進行等額選舉,如果第一輪進行公開、統一的差額選舉,那江氏人馬一個也選不上,都得差下去。中國各民主黨派及名人就曾聯名上書中央,表示不歡迎賈慶林到全國政協擔任主席。這曾一度讓江恐慌,因為賈慶林一旦失職,就會馬上被追查,而賈的案裡有江澤民的貪腐問題,江保賈實質上是為了保自己。
十六大上兩擊重錘
十六大有兩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把江澤民整得夠嗆,一個是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鄭天翔,一個是毛澤東的秘書李銳。鄭、李兩人是特邀代表。
江澤民最沒想到的是,鄭天翔在會上出人意料地散發了他個人署名的一封信,信中不贊成把三個代表寫入黨章。他說江的十六大報告使黨改變了性質,共產黨成了全民黨和小康黨。
李銳在會上散發了他個人署名的一封信,信中要求給「六四」平反。
這兩擊重錘讓江極不高興,但他拿這兩位黨內元老也沒有辦法。
看來江澤民並不像有些人認為得那麼強大,遇到真硬的,他就軟了。
(人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