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縣7月21日發生裡氏〔黎克特製〕6.2級地震,該縣曇華鄉和石羊鎮受災最重,波及姚安、永仁、元謀等15個縣市,已經造成138個鄉鎮125萬人受災,成災規模716,000多人,因災死亡16人,重傷104人,輕傷480人。從此次地震重災區--曇華鄉和石羊鎮、三岔河鄉受災情況,分析可得傷亡損失如此慘重原因有五,但禍首無疑是山區多為抗震差土木結構的民房。
土木結構民房 損失慘重之禍首
步進重災區曇華鄉,躍入眼帘的就是連成一片的四五十頂賑災臨時帳篷,不少災民在帳篷間忙碌穿梭搬運石塊,在帳篷間泥濘的間隙鋪出一條小路以方便進出,看來他們是打算在這個暫時的"家園"住上一段時間。一位災民說,鄉上告訴她還要住到過年。幾米開外,同樣是平房,曇華鄉政府旁的供銷社和兩間民房形成強烈對比:雖有一把年紀、磚瓦結構的供銷社除牆體有些裂痕外,劫後餘生,不少災民還能在屋前面領取賑災物資--餅乾和生產工具,而咫尺對面的兩間土木結構民房則不堪震創,徹底土崩瓦解,成了廢墟一片。不遠處村子就更是滿目瘡痍,因村裡都是土木結構民房,只見有的屋牆倒塌,有的房樑斷裂。曇華鄉的情況反映出,土木結構民房無疑較磚瓦結構民房抗震性能差。
雲南省以孔廟和古民居出名的歷史文化名鎮石羊鎮也出現類似情況。石羊鎮主街並不長,臨街民房多為磚房,旁邊都沒有搭建臨時帳篷。一位臨街居民說,他家屋是磚房,儘管地震使樓上的房出現了有些小裂痕,當問及是否要修理,他說:沒啥大問題,不怕。而街後古民居一帶就大不一樣了。一位曾是古民居居民(現已不在裡面住)說,鎮上不少古民居都是過百年土木結構的老屋,由於年代久遠、多年失修現在大多人無人居住,有人在其附近建了新房住。值得注意的是,古民居一帶土木結構民房屋外空地上,多會搭起紅白藍布簡易帳篷,也就是說,當地人也意識到土木結構民房不堪一擊,有選擇的情況下會選擇住磚房,即使擇其次也會做足預防措施。三岔河鄉居民就更是在磚房外也建了帳篷,讓行動不便的老人睡,好讓他們隨時逃離災場。
一位雲南地震專家就表示,此次地震震源僅離地面6米,屬於淺表地震,而災區多為土木結構民房抗震性能差,此次地震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就土房倒塌所致。
資金匱乏 土屋疊土屋埋下禍根
大姚地區實為雲南地震多髮帶,且都是貧窮山區,尤其是鄉鎮下面的村民多為特困少數民族,銀根緊缺,土木結構房屋也就成了其無奈的選擇。"建個土木結構的屋才要兩三千元,窮山區普通村民哪裡有錢建磚房?那麼多人受災,政府又能管多少?我猜,了不起每戶給個一千,剩下自己解決,他們損失那麼大,就更不會建別的,"從昆明趕回曇華看親人的老夫婦的話一針見雪。由此可見,大姚山區居民資金匱乏,無錢建抗震性能好些的磚房,土屋疊土屋的惡性循環為下一次震創埋下禍根。
鬆散土坡上建房 隨時都會倒塌
除了土木結構外,還有一個導致震創慘重的致命人為錯誤--建房選址錯誤。在大姚山區一帶,時常可見民房建於鬆散傾斜土坡上。記者在大姚就曾親眼看見,一座民房建在一個鬆散傾斜土坡上,而作為其地基的土坡就有一片坡體崩裂滑落,難以想像這種時不時自由落體式的房屋遇上大地震會是什麼田地。
山區交通不便 救援不及時
另外,一些客觀因素造成此次地震傷亡加重。拿石羊鎮的拉乍麼來說,該地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儘是路況極差的馬幫路,訊息閉塞,給及時救援徒增難度。一位石羊鎮常到拉乍麼小販就說,其實石羊鎮拉乍麼遠比曇華受災嚴重,但因消息閉塞難向外通報,所以曇華搶先報告了。先到先得,這恐怕是曇華災民可以"奢侈"地擁有四五十頂賑災臨時帳篷的原因,同時也不難理解,中新社曾經報導的,武警22日下午4點從石羊鎮出發,翌日□晨2點才能到該村委會,要步行10小時之久的原因。
地區地震預警機制欠缺
還有另一個難以克服的客觀原因就是,地方地震預警機制欠缺。此次震災引發廣大民眾對災情關注,網路上時有網民筆伐大姚縣地震局"吃干飯的",一位相信是當地有關部門人員忍不住回應,道出難言之隱:雖然雲南每個縣都設有地震辦公室,但設備技術都要依賴省裡。這也就出現了,大姚縣地震辦當值人員,在7月21日23點就在辦公室親歷地震後,慌忙緊急撥電話到省地震局,報告地震情況的無奈情景。
綜觀7.21大姚縣大地震,擺在有關當局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人為不重視,震后土屋復建土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做任何防範措施的善後辦法,客觀的資金匱乏都成為該地區有效防震的軟肋,而這些問題一天不解決,災民就得準備隨時再次在臨時帳篷艱難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