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出身貧寒的緣故,我的思維一直就跟不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那還是20年前在大學的時候,我和下鋪的老兄爭論中國到底有多強,他篤定地說中國在2000年就能超過美國,我是死也不信。大概這就是階級立場的不同吧,他來自江西省委大院,我來自西南邊陲山區。
中國人都關心國家有多強,這些年來,朋友同事間這種爭論就一直沒斷過。祖國形勢一片大好,到處鸚歌燕舞,穩定高速的經濟增長,各國資本家爭先恐後到中國淘金,回國的朋友更是帶回來一本描寫北京別墅的雜誌,那宏偉氣勢比美國的HOUSE不知強哪兒去了。
是呀,不光是大城市,連小城市,小響鎮,都是大興土木。在農村,修新房,修馬路,通電,通車,有電視,農民的日子怎麼能不好起來了呢?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農民進城作產業工人,農民能不發財嗎?農民都富了,城裡人更富了,中國能不富嗎?趕超美國有什麼難的呢?
漸漸地,我開始懷疑我自己,也許中國真的快超過美國了。家鄉的貧窮,可能是當地條件限制,算個例外吧,朋友說得對,美國不也有要飯的嗎?
就在我快相信中國農民正過□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好日子」時,一聲炮響,傳來了中央國務院的「重中之重的『一號文件』」。
這個「一號文件」,把人們,特別是城裡人、精英們、憤青們,普遍認為的大好形勢,特別是農民也在跟著城裡人奔小康超美國的大好形勢給徹底抹殺了。
原來在十四億人起飛的時候,九億農民陷在了泥坑裡。文件說,八十年代城鄉居民收入的比例是1.8比1,現在變成了3.1比1。
1997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只有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五分之一。農民收入連續7年低速增長,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多數農戶收入出現徘徊甚至減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照中國官方媒體報喜不報憂的宣傳習慣,當說到「多數農戶收入出現徘徊甚至減收」的時候,大家就可以想見農民的處境了,是越來越窮了。
主管農業的副總理回良玉用兩個「最」描述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形勢。第一個「最」是,現在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增收形勢最嚴峻時期;第二個「最」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的最根本最突出問題,是農民增收難。
最近出版的紀實報告文學《中國農民調查》的作者陳桂棣在引言中說,「一次,路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個村莊,竟發現那裡的許多農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有一家,全家居然用賣菜得來的五塊錢就過一個春節,生活的窘迫,甚至不如剛解放的那幾年」。
再讀「一號文件」,我才瞭解到我家鄉的貧窮不再是「例外」。
新華社高喊,「農民不富,中國不富」。
也許這個現實對於那些急於趕超美國的人來說,太難接受了。就如同《中國農民調查》作者陳桂棣的感嘆:「我們看到的遠遠比我們寫的嚴重。我覺得文學寫到這個程度,就很難讓城市人民理解了。」
難道不是嗎?
當我告訴朋友新華社披露中國農民越來越窮的時候,有人還這麼嘲笑我,說新華社除了日子是真的,別的都是假的。「一號文件」有多少水分,你知道嗎?
言外之意,胡溫出臺「一號文件」,自暴中國貧窮,原來是被反華勢力利用,來為中國的大好形勢抹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