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鄙化的當代大眾的文化菜單

作者:馮驥才 發表:2004-04-09 17:5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如果讓我們鑑定一下當代大眾的文化菜單,我看基本是快餐式的,消費性的,粗鄙化的,而且帶著很大的商品的製作性。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一個文化菜單,各不相同。遠的不說,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每一天的文化菜單基本都是由這幾種文化食品組成的:語錄歌、收音機裡的樣板戲、忠字舞、革命連環畫、宣傳畫,《春苗》和《半夜雞叫》一類的電影。對於識文斷字的人還有額外的一道精神大餐 《金光大道》。由這種菜單餵養的一代人,自然都是惟命是從,缺乏個性與自我,沒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代。
  比起那個時代,當代人進了天堂。古今中外,五湖四海,五花八門,五光十色,天天能把人們埋在文化裡。可是眼瞧著文化食品堆積如山,吃到嘴裡的東西到底怎樣?
  我們先要弄明白當代人文化食品是哪裡來的?當代大眾的文化食品主要來自兩個巨型的「供應商」:一是報紙,一是電視。全是媒體。當然還有網路,這要放在後邊另說。
  媒體稱霸的根本原因是現代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可以通過媒體極快乃至同步地獲知地球上發生的一切。信息、知識與文化有了最通便、最廣泛的傳播渠道。當代人只要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天下大事、經濟信息、社會眾生、科技發明、醫療保健直到生活購物,幾乎無所不知。至於人們對於文化的需求,歌呀、舞呀、電影呀、曲藝呀、故事小說呀,媒體上全有。如果看小說費勁,還能把它改編成電視劇,賞心悅目地捧給你瞧。應該說,當今是媒體指導生活的時代,也是媒體文化的時代。當代人文化菜單上的主菜是媒體給你的。
  那麼媒體文化的本質是什麼呢?
  首先你得明白,媒體是企業,它得賺錢養活自己,還得和同行競爭,那麼它就必須有賣點。對於媒體來說,一切意外的、刺激的、新奇的、有趣的和獨家的都是它的賣點;媒體的內容不崇尚永久性,只追求「當天的效應」。當然是愈刺激、愈新奇愈好!媒體文化與生俱來地帶著媒體這些特徵。因此說,媒體文化是商業化的、快餐性的、一次性的、消費性的。
  故而,我們也就用不著去責怪報紙上的社會新聞偏偏去尋奇說怪,埋怨電視劇故弄玄虛,譴責明星做秀和節目製作人炒作。媒體不能被動地等待知音,而必須主動地去招徠看客。倘若不去起鬨、炒作、造勢,不溫不火,沒人來看,誰還會在媒體上做廣告,媒體怎麼活?
  但是反過來我們的腦袋還得清醒,這種媒體文化到底有多少文化養分?
  進一步說,在這種光怪陸離的媒體文化的菜單裡,你會發現最常見的兩樣「看家菜」:一是名人,一是時尚。這兩樣都是媒體賣點中的賣點。
  先說名人。名人(包括各類明星和公眾人物)本來就是大眾關注的人物。於是名人們的行蹤、軼聞、笑話、結婚、離婚、再婚、緋聞、出醜、出事等等,自然都為媒體所關注,所聚焦。媒體還要設法包裝、炒作、升溫名人,只有把名人哄抬得貌似偉人,他們摔掉門牙才能成為一條勾人的新聞。媒體時代是名人的時代,因為只有媒體才能夠製造出一個又一個驚天動地的名人來。古代的名人靠的是「功夫在詩中」,現代的名人靠的是「功夫在詩外」。也許有些聰明人悟得此道,才使勁兒伸長脖子在媒體中探頭探腦;還不斷地「生事」,給好事的媒體送上「猛料」,以此賺得名氣。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如此龐大的名人陣。沒有人會去追究這些名人到底有幾個貨真價實。因為今天的名人只不過是一種社會看點,一種消費或消遣而已。
  再說時尚。歷史上的時尚是一種流行的風尚。比如唐代女人尚胖,或尚穿胡裝,或尚騎射,但後邊都有著很深的歷史文化背景。在商品化時代,時尚卻是無由而生,一哄而起,一天一尚,層出不窮。而且幾乎無論什麼都有時尚。比如流行一時的什麼髮型、衣裝、背包、鞋子、手機、手鏈、飾物、玩物,都可以進入時尚之列。而且不單是隨身物品。從生活方式、度假方式、娛樂方式,都隨時會有一種新時尚冒出來。時尚是一種時髦,一種新潮。時髦和新潮都有很大誘惑力。媒體自然要拿它炒作,作為自己的賣點。但時尚與名人不一樣。名人是媒體製造的,時尚是商家製造的。營造時尚,是當今市場最主要的商業策劃;一種時尚的營造成功,會創造出一個多麼巨大的商機!有時,名人和時尚還可以聯手,比如貝肯鮑爾的髮型和張曼玉的旗袍等等。一旦時尚由名人領銜,就一定有人大發其財。也許你會批評時尚是泯滅個性的。你指責時尚是一種追隨,一種趨同,反而失掉了自己。但時尚無法反對掉。它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因為時尚是一種最強有力的市場激素。
  當然,除此之外,當代人還會從媒體之外獲得文化食品。比如偶而去看一場電影,買幾本書或雜誌。
  但是,我國電影在好萊塢稱霸的電影市場已經很難分一杓羹。而那種美國人的影片除去極少數如《辛德勒名單》之外,大多影片看到底不過是幼稚的故事加上高科技的大製作,沒有多少思想與藝術含量,基本上是賣錢的商品。談到圖書,大眾難免又會掉入商家的「暢銷書排行榜」的迷陣中。暢銷書也是一種變相的時尚。不過我們應該承認,如今嚴肅的純文學基本上是在作家自己的圈子裡轉來轉去,相互閱讀,相互看好,失去了起碼的社會影響。不是作家專業化,而是文學專業化。它們已經被當代人的文化菜單排除在外了。
  如果讓我們鑑定一下當代大眾的文化菜單,我看基本是快餐式的,消費性的,粗鄙化的,而且帶著很大的商品的製作性。可以說,當代人的文化食品不是純自然的綠色食品,而是一種商品性的製品。我感覺,我們就像產業化餵養的雞鴨和魚蝦一樣。我們天天用這種食品把肚子塞得鼓鼓的。但我們肚子裡的這些亂糟糟的貨色,最多只能在電視大賽上應付那種說「是」或「不是」的知識問答。精神裡沒有多少真正的東西。
  當然除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任何時代的文化菜單都不是由誰開出的。它是供需雙方不斷「磨合」的結果。但我們是否看到市場在悄悄地把它的非文化和純盈利的意圖有力地注入進去,並漸漸成為一種新的精神統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