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襯衫真漂亮,」她嗚嚥著說,聲音在厚厚的襯衫堆裡顯得悶悶的,「我很難過,因為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漂亮的襯衫。」戴茜和尼克.卡拉韋看著他們的主人把那麼多的襯衫堆在桌子上。
這是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一段情節。這一場景在書中雖然還不足一分鐘,但卻反映了小說的主題,即令人痛苦而又貪得無厭的美國人的慾望。
蓋茨比對他的兩位客人說,這些襯衫都不是他買的,「一位英國人」每年春初和秋初都會給他送來一堆精選的襯衫,各種顏色,各種式樣和各種麵料的,件件都價格不菲---在我們看來,這麼多的襯衫,穿一輩子都穿不完,但又永遠不夠穿。
為什麼戴茜看到這些襯衫會痛哭呢?因為她有一種單純的對物質的渴望。但是這些襯衫數量如此之多又如此漂亮,卻不會滿足她那天知道是對什麼東西的渴望。然而與蓋茨比相比,戴茜的慾望還算是小的呢。蓋茨比一直在嚮往、渴望擁有更多的東西,因為他相信這就是美國人獲得幸福的秘訣。
有還是沒有,這是美國消費主義的精髓,也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當你得到了喬治.加蘭所謂的某種「東西」的時候,你又會突然意識到你還有其他的東西不能擁有,或者說還沒有擁有,你會忍不住抽泣起來。擁有現在的興奮使得你想擁有過去,進而又祈禱能擁有未來,擁有現在還沒有的一切。
這種文明的基礎雖然很奇怪但卻是很有效的。美國約90%的生產力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從事著生產消費品或者為消費者服務的活動。消費品構成了我們的生活,也為我們國家提供了主要收入來源和就業機會。消費品還能周遊世界,將自己和對物質的慾望帶到那些一窮二白或者物質產品不太豐富的國家。這些地方的人們也可以通過購買和消費來擁有。
別的西方國家越來越富有,但它們似乎對其所有的財富感到很知足;因為它們在崛起的同時也在穩定。而我們卻不是這樣。奢侈品現在被當成了必需品。奈曼.馬庫斯服裝和香水目錄的標題被定為《必需用品》。哈馬赫爾.施萊默爾公司的商品中有一種修完腳後使用的「暖腳療養靴」。現在各家門前的信箱裡都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商品目錄,從珠寶到寵物狗用的毯子無所不包。這種現象得益於信用卡公司對債務的成功出售。每一個村莊和稍大一點兒的小鎮裡都出現了大型便利商場。我住在曼哈頓中區,那兒到處都是新建的公寓樓,每座樓的一層都是一些知名的商店,出售的商品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美國,政治也變成了被出售的商品,但並不是以競選捐款那樣明顯的方式。公職是通過民意測驗來出售的。民意測驗將一部分人的想法當成商品出售給各個候選人。政府機關主管長官能否獲選,取決於他所贏得的民意,而且最受歡迎的(儘管不一定是最好的)最終會獲得勝利,這是市場的普遍規律。
現在人口眾多的東方國家開始追趕美國的消費主義,這種強調不受約束的自我滿足的觀念定會在那裡生根並影響到東方的文化,儘管東方人的心理更強調集體精神和滿足於現狀。
公眾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失去了安全感,他們不斷地購買,最終使自己陷於危險和貧困。愛德華.勒特韋克在「為愛消費」一文中指出,美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而且由於當今「渦輪---資本主義」大力鼓吹效率,個人經濟出現了不穩定,這兩種情況造就了一類人。這類人還無法適應那種缺乏大家庭「擁抱」的生活。「大多數美國人的情感空虛,他們缺少家庭的情感交流,正如阿富汗人和蘇丹人沒有錢一樣。」
為了填補這種空虛,也為了要平息隨之而來的憤怒和不安全感,除最貧窮的20%之外,所有的美國家庭都在無節制地盲目地購買一些毫無用處的東西,不僅一分錢也不存,而且「還毫無顧忌、盡其可能地借貸」。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反常的惡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犧牲了個人的自由和家庭生活,只是為了更多地消費。
「競爭性消費」滋生了一種新的現象:差距越來越大,人們一心想要達到和別人一樣的消費水平。這種現象強調的是實實在在的有商標的商品,而不是諸如休閑時光或儲蓄存款這樣更有益的東西。「漸漸地,你身上穿的服裝品牌和你不穿的服裝品牌就可以決定你這個人的本質及你在社會中的地位了。」「你要攀比的有錢的鄰居」已經為工作單位所取代,因為你所工作的地方表明瞭你的社會地位。現在人們坐在電視機前消磨幾個小時(電視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扭曲的消費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樣進行面對面的接觸,這樣一來,人們的慾望和實際收入之間的差距(「慾望鴻溝」)越來越大。在這個毫無節制的消費社會裏,如果人類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話,全球經濟從根本上必然會經歷一次慘敗。
許多消費衝動受到了新聞媒體的驅動和刺激,因此,新聞界本身就好像一家商場一樣,必須進行重新整合。那我們又是什麼時候意識到節制和適度消費的必要性呢?
地球上的第六次滅絕危機---物種正在以高於過去幾千倍的速度而滅絕---就是由人類對這個星球無節制的破壞而引起的。對動植物生長環境的破壞是從農業開始的,政治和商業的發展又加劇了這種破壞。而現在的罪魁禍首就是全球化的消費主義。生活的維持越來越取決於人們的支付能力,而不是生產或創造生活必需品的能力。今天,由於資源分布不均,商品的加工和生產過程也分布廣泛,我們幾乎不可能完全明白我們的生活方式對生物圈的影響。
如果我們不滿足於永遠悠閑地生活在這個物品的世界中並且不斷地增加物品的數量,浪費著大量的資源,等待著那無法逃避的末日的來臨。
人們喜歡消費。消費蘊含著文化遺產,從中我們可以追溯家譜,尋求家庭的意義。美國人或其他國家的人們奮鬥一生才達到了這樣的消費水平,為什麼他們不能享受其勞動成果呢?消費社會的基礎就是需要,而需要的基礎又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廣告業就是通過巧妙的安排和設計,將商品展現給我們。然而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承認,一生中最好的東西就是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愛情、友誼、榮譽。我們的生活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真實的和想像的兩種財富,而最寶貴的財富是不能出售的。
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站在渴望擁有的東西面前淚流滿面的戴茜,也都夢想擁有那些襯衫。我們一直在渴望著,但渴望擁有的東西要少一些,要渴望一種簡單的生存方式,這樣窮人的生活可以改善,富人的生活可以達到平衡,其他的物種可以生存,整個世界可以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