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4-06-29 23:54:00作者:老酷
凡夫俗子,都是靠一種優越感活在世上的。人離開了優越感,就像離開了水的魚兒一樣,難免乾渴而死的。而人的優越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經濟上的,也可以是權勢上的,當然也可以是體力上的,如果沒有了這三種優越感,人還會尋找別的替代品,智力和道德上的優越感。只要佔據了智力和道德的的哪怕一個制高點,也可以居高凌下、傲視群雄。如果具備了雙重的優越感呢,那麼簡直可以達到如魚得水的地步了。
這種尋找優越感的法子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咱們的祖宗們找到了。只要是個舞文弄墨之徒,巧舌如簧之輩,一沒權,二沒錢,在體力上也是個東亞病夫模樣,是很容易把智力和道德上的優越感當成安身立命之本的。畢竟人是一種非常侷限的存在,人得活著,而且還要活得蕩氣迴腸。如果不讓他覺得優越,他豈不要在自卑中艱難度日嗎?出於人道,還是要容許他們優越、容許他們蕩氣迴腸一把,對文人來說更得照顧照顧。
社會對文的這種寬容當然不錯,但是也容易出問題。因為文人是一種太容易自我膨脹的動物,他們一旦擁有了這種優越感,就會以真理代言人自居。而真理,據說經常是「惟一」和「最高」的,既然是「惟一」和「最高」,那麼就擁有了把對方從道德上、智力上乃至整個精神上打倒、消滅的特權。如果手裡擁有了權力,還可以夢想成真,把別人從肉體到精神上全部消滅,就像孔子殺少正卯那樣。
好在,由於上帝的厭棄,文人墨客們輕易不會得到那種大開殺戒的機會,他的殺欲只能通過其他方式在心理上模擬實現了。而這種模擬,經常是以罵人來實現的。兩千年前,說出「仁者無敵」的亞聖孟子就開了罵人的先例:「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這真堪稱千古絕罵,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悠長的回聲。可以想像,亞聖是個大嗓門,高分貝,他的音量勝於他話語的份量,他的雄辯效果有相當一大部分都是音量製造出來的。在敵情觀念非常嚴重的孟子看來,所有跟他不同的聲音都是禽言獸語。清醒的人可以看出他並非「仁者」,更沒有達到「無敵」狀態的西洋鏡,但是把他當成「仁者」典範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人們把孟子當成亞聖,雖然不排除對他「仁者無敵」和「王道」思想的認同,但更不可排除人云亦云的盲目。我甚至懷疑,有人崇拜孟子,可能跟他罵人有關。把敵人罵個狗血噴頭,是容易把自己樹立成「精神戰士」甚至「精神聖徒」的,既然讀者那麼如飢似渴地需要別人替自己戰鬥,背靠大樹好趁涼,不滿足一下他們的英雄需求,不代表他們一把,那也是非常不人道的。
於是乎,孟子之後,中國的罵風一刮就是兩千年,就連高標遺韻、出污泥而不染的竹林七賢也未能免俗。這種罵的傳統、罵的崇拜在文學史上也留下了極多佳話,在《三國演義》中甚至還有「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無論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其本質卻是絕對真實的。
到了現代,白話文興起,國人的罵人藝術也從文言文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如果文言文裡只有刀光劍影的話,那麼白話文裡則可以埋伏千軍萬馬了。在白話文運動中,魯迅一躍而為一代罵人宗師。對魯迅在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意義進行蓋棺論定不是本文的任務,但說罵人是魯迅的一大特徵,恐怕也不會有太大異議。
到了「文化大革命」,國人的罵,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每遇自己不喜歡之人物,不理解之思想,人們甚至不用從大腦經過,就會做出快速反應:罵!輕則冷言冷語,重則口吐白沫,甚至暴跳如雷,拳打腳踢。
漢語在罵人方面的功能確是有被無限放大的趨勢,雖然「辱罵與恐嚇決不是戰鬥」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想讓共識者停止有形無形的謾罵,確乎難於上青天。因為一取消了謾罵,也就把人家苦心經營了多年的優越感給徹底剝奪了,而剝奪人家的優越感,無異於剝奪人家的戰鬥權,剝奪了人家的言論自由,讓人家無從羞辱敵人的體格、容貌、智力、學識、人格、出身、父母乃至信仰,無法在心理上實現把敵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的慾望,這確是件殘忍的事。
中國文人的神經如此緊張,敵情觀念如此嚴重,孟子也好,魯迅也罷,其實都是些神經過敏的人。我經常想,如果他們只是像平頭老百姓一樣,僅僅代表他們自己,而不代表「人類」、「民族」、「階級」或「時代」發言,他們的火氣可能會稍稍小一些。可不幸的事實卻是,他們指點江山的癮頭實在太大了,他們的代表欲也太強了。指點得越多,代表得越多,火氣和音量也就越大,手法也就越低。如果帶著我這樣的陰暗心理,斷章取義地讀他們的雄文,沒準能錯看成一部《水滸傳》,一不留神,裡面會跳出一個口水狂噴的「潑皮牛二」亦未可知。
聖人尚且如此,我等凡人更是帶著原罪。為了防止自己走火入魔地成為「潑皮牛二」,我越來越不敢寫說話了,讓我放棄自己智力和道德上的優越感,已經有些勉為其難;讓我不代表「人類」、「階級」、「民族」和「時代」,更是無異於把我打入十八層地獄。可是僅僅代表我自己發言,恐怕還會因為脫離集體太遠,要冒挨罵的風險的。雖然孟子扣來的那種「禽獸」的帽子還不曾落到我頭上,但是來自民族主義者義正辭嚴的「漢奸」,和來自自由主義者聲色俱厲的「叛徒」兩盆口水,早已蓄勢待發,已經讓我產生了買件雨衣的念頭了。
這種尋找優越感的法子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咱們的祖宗們找到了。只要是個舞文弄墨之徒,巧舌如簧之輩,一沒權,二沒錢,在體力上也是個東亞病夫模樣,是很容易把智力和道德上的優越感當成安身立命之本的。畢竟人是一種非常侷限的存在,人得活著,而且還要活得蕩氣迴腸。如果不讓他覺得優越,他豈不要在自卑中艱難度日嗎?出於人道,還是要容許他們優越、容許他們蕩氣迴腸一把,對文人來說更得照顧照顧。
社會對文的這種寬容當然不錯,但是也容易出問題。因為文人是一種太容易自我膨脹的動物,他們一旦擁有了這種優越感,就會以真理代言人自居。而真理,據說經常是「惟一」和「最高」的,既然是「惟一」和「最高」,那麼就擁有了把對方從道德上、智力上乃至整個精神上打倒、消滅的特權。如果手裡擁有了權力,還可以夢想成真,把別人從肉體到精神上全部消滅,就像孔子殺少正卯那樣。
好在,由於上帝的厭棄,文人墨客們輕易不會得到那種大開殺戒的機會,他的殺欲只能通過其他方式在心理上模擬實現了。而這種模擬,經常是以罵人來實現的。兩千年前,說出「仁者無敵」的亞聖孟子就開了罵人的先例:「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這真堪稱千古絕罵,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悠長的回聲。可以想像,亞聖是個大嗓門,高分貝,他的音量勝於他話語的份量,他的雄辯效果有相當一大部分都是音量製造出來的。在敵情觀念非常嚴重的孟子看來,所有跟他不同的聲音都是禽言獸語。清醒的人可以看出他並非「仁者」,更沒有達到「無敵」狀態的西洋鏡,但是把他當成「仁者」典範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人們把孟子當成亞聖,雖然不排除對他「仁者無敵」和「王道」思想的認同,但更不可排除人云亦云的盲目。我甚至懷疑,有人崇拜孟子,可能跟他罵人有關。把敵人罵個狗血噴頭,是容易把自己樹立成「精神戰士」甚至「精神聖徒」的,既然讀者那麼如飢似渴地需要別人替自己戰鬥,背靠大樹好趁涼,不滿足一下他們的英雄需求,不代表他們一把,那也是非常不人道的。
於是乎,孟子之後,中國的罵風一刮就是兩千年,就連高標遺韻、出污泥而不染的竹林七賢也未能免俗。這種罵的傳統、罵的崇拜在文學史上也留下了極多佳話,在《三國演義》中甚至還有「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無論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其本質卻是絕對真實的。
到了現代,白話文興起,國人的罵人藝術也從文言文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如果文言文裡只有刀光劍影的話,那麼白話文裡則可以埋伏千軍萬馬了。在白話文運動中,魯迅一躍而為一代罵人宗師。對魯迅在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意義進行蓋棺論定不是本文的任務,但說罵人是魯迅的一大特徵,恐怕也不會有太大異議。
到了「文化大革命」,國人的罵,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每遇自己不喜歡之人物,不理解之思想,人們甚至不用從大腦經過,就會做出快速反應:罵!輕則冷言冷語,重則口吐白沫,甚至暴跳如雷,拳打腳踢。
漢語在罵人方面的功能確是有被無限放大的趨勢,雖然「辱罵與恐嚇決不是戰鬥」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想讓共識者停止有形無形的謾罵,確乎難於上青天。因為一取消了謾罵,也就把人家苦心經營了多年的優越感給徹底剝奪了,而剝奪人家的優越感,無異於剝奪人家的戰鬥權,剝奪了人家的言論自由,讓人家無從羞辱敵人的體格、容貌、智力、學識、人格、出身、父母乃至信仰,無法在心理上實現把敵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的慾望,這確是件殘忍的事。
中國文人的神經如此緊張,敵情觀念如此嚴重,孟子也好,魯迅也罷,其實都是些神經過敏的人。我經常想,如果他們只是像平頭老百姓一樣,僅僅代表他們自己,而不代表「人類」、「民族」、「階級」或「時代」發言,他們的火氣可能會稍稍小一些。可不幸的事實卻是,他們指點江山的癮頭實在太大了,他們的代表欲也太強了。指點得越多,代表得越多,火氣和音量也就越大,手法也就越低。如果帶著我這樣的陰暗心理,斷章取義地讀他們的雄文,沒準能錯看成一部《水滸傳》,一不留神,裡面會跳出一個口水狂噴的「潑皮牛二」亦未可知。
聖人尚且如此,我等凡人更是帶著原罪。為了防止自己走火入魔地成為「潑皮牛二」,我越來越不敢寫說話了,讓我放棄自己智力和道德上的優越感,已經有些勉為其難;讓我不代表「人類」、「階級」、「民族」和「時代」,更是無異於把我打入十八層地獄。可是僅僅代表我自己發言,恐怕還會因為脫離集體太遠,要冒挨罵的風險的。雖然孟子扣來的那種「禽獸」的帽子還不曾落到我頭上,但是來自民族主義者義正辭嚴的「漢奸」,和來自自由主義者聲色俱厲的「叛徒」兩盆口水,早已蓄勢待發,已經讓我產生了買件雨衣的念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