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也想不通的問題-----中國銀行為什麼老出事?

發表:2005-02-19 20: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數億元存款神秘「人間蒸發」。而在此之前,小一些的是某分支機構員工私自挪用存款炒匯;大一些的,則有中銀香港的高管問題,如此頻率的出現銀行醜聞,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不多見的。

  說起來 ,在我眼裡中國銀行是與國際標準最接近的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它也是國內外公認的「好銀行」,其行為處事的國際化風格讓人耳目一新。然而,為什麼它似乎更容易出問題?是因為他們更市場化嗎?面臨的監管環境更嚴格和透明嗎? 這是答案的一部分。

  正像中國銀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所說,中國銀行要接受比其他國有銀行更為廣泛的監管。銀、證、保三家監管委員會都要對其進行監管。而由於其業務分布之廣,中國銀行又要接受多達26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

  但是,中國銀行頻頻出事卻不能完全歸咎於其所受的嚴厲監管。 和所有國有大型銀行一樣,中國銀行也難免逃脫國有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上的先天性缺陷。

  考察中國銀行的歷史就不難窺出端倪:中行最初定位主要從事外匯業務,其業務領域市場化程度較高,而承擔的政策性義務又相對較少。也就是說:一端面臨高度市場化的細分金融市場,擁有很豐厚的利潤空間;另一端則是國有的體制,國家信用和資金在源源不斷地提供保障。責權的不對稱,會很容易扭曲人的行為和選擇。

  中國銀行的出事說明,我國國有銀行整體的公司治理水平與先進銀行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媒體如此「關照」中國銀行們也並非完全出於他們的好惡。這反映出人們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普遍期待。

  銀行業的改革思路,就是在銀行內部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包括股東激勵機制、董事會等等,希望通過建立三權分立的約束機制來達到提高銀行經營效率的目的,對整個銀行的運營起到現代化的管理作用。

  而目前,國有銀行的決策過程卻不那麼盡如人意:決策過程不透明、決策權過於集中等問題都在不同程度的有所反映。而在一些金融分支機構,主要負責人大權獨攬,又缺乏必要的監督,這樣的業務模式難免漏洞百出。可以肯定的是,在沒有制衡機制的情況下,個人出的問題要比集體錯誤更為嚴重,而在制度建設方面,中國的銀行業的確是到了好好反省一下的時候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