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石塔之王─泉州開元寺雙塔

發表:2005-03-04 20: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福建省最大的寺廟要數位於泉州鯉城區西街,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的開元寺。它壯觀的建築和優美的景色,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於世。建於唐代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686年),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原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代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國各州建立一座開元寺,遂有其名。

開元寺大雄寶殿的氣魄雄偉,殿面寬9間,進深6間,有20米高,1000外平方米大。供有五方佛,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兩邊各是東、西、南、北四方的大佛。全殿有100支石祧(因建築之需,內槽減去6支),故稱「百柱殿」。相傳,在建築大殿之日,有紫雲盤繞蓋地,故又稱「紫雲大殿」。

開元寺雙塔位於拜庭兩側的廣場上,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一對石塔。東塔,名為「 鎮國塔」,西塔名為「仁壽塔」,雙塔相距約200米。東塔始建於唐代咸通六年(西元865年),為木塔建築,宋寶慶三年(西元1227年) 改建為磚塔結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西元1238年∼西元1250年)重建時,寺中的「本洪法師」易磚為石,改為石塔建築結構。而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接續建造,經歷十年才完工。塔高48.24米。

西塔,建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 (西元916年),自福州海運木頭來泉州建此木塔,初名為「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西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南宋淳熙年間(西元1174年-西元1189年)時改為磚塔結構。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西元1228年∼西元1237年) 由「自證法師」改建為現存的花崗岩石塔建築。先於東塔十年建成。塔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

雙塔的規模幾乎完全相同。均為仿樓閣式木塔結構,八角五級,巍峨壯麗,為石塔建築中的珍品。雙塔塔座均筑成須彌座形式,其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以青石為材質浮雕的佛像,故事取材於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其雕工精緻、相貌莊嚴、神態生動。

塔的平面分為「迴廊」、「外壁』、以及「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個部分。整體塔身為框架式的結構,塔心為八角形的實心塔體,每層設有樓梯,可供遊客上下。正中的塔心柱直通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主力。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架設有石樑,與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相互搭連,頂柱的「護鬥出華拱」層層地托出,用以縮小石樑的跨度。石樑與梁托以榫眼接合,如同斧鑿,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形成一體,加強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精緻彫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計算精確、筑工縝密的方法堆疊砌筑。塔的每層開四個門,門上都龕有浮雕的佛像,門設有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如此既平均分散重力,又能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美觀。門龕兩旁有金剛、羅漢、武士、天王等浮雕像八十尊,神態各異,生動自然。外圍有平座扶欄,遊人可環塔憑欄遠眺風光。

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高翹的檐角,使塔身有凌空欲飛之勢。塔頂有塔剎,其剎尖頂端高托著金銅葫蘆。八條鐵鏈自塔剎上斜繫於八個檐角,每層塔檐角各系有銅鐸一枚,共有四十個,當微風吹動時,悅耳怡人。

雙塔穩固的塔基,加上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石塔建築,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依然巍然不動。西元 1604年當地的八級地震搖撼,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仍屹然挺立。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優美。體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與石雕藝術的高超成就,也是中世紀時的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繁榮的表徵,一直以來,雙塔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

從石塔巍峨壯觀的建築規模和神工技藝以及形制的奇勝等方面來看,它充分體現了宋代先民,高度的智與和偉大的創造性。它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也是首屈一指的石塔之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