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貌無關--清朝皇宮選秀女的真實檔案

發表:2005-05-23 20:2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清代的後宮,上至皇后,下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旗人,是清朝獨有的。因此,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後宮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獨有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制度,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來的狩獵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軍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軍事、生產等多方面職能。以黃、白、紅、藍四色旗幟為標誌,組成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八

旗。清入主中原後,旗人又有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區別。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這是清政權賴以統治的主要支柱;內務府包衣三旗則是清皇室的奴隸,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儘管清初將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挑選的方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后妃嬪之選,或者賜婚近支(即三代以內、血緣關係比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其中雖然也有一些人最終被逐漸升為妃嬪,但承擔後宮雜役的,都是內務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後期,包衣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在挑選宮女時,就明確地說「引見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說,能夠成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挑選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實皇帝的後宮,就是為皇室子孫拴婚,或為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們要走進紫禁城高高的宮牆,也就不那麼簡單了,必須經過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討苦吃。順治朝規定:凡滿、蒙、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閑散壯丁家中年滿十四歲至十六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備選秀女,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乾隆五年(1740)進一步規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規定的年限之內因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閱選,下屆仍要參加閱選。沒有經過閱選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歲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違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長官--該旗都統要進行查參,予以懲治。然而,就在這一規定發布的第二年,閩浙總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折,請求乾隆皇帝允許他年過十七歲的兒子恆志與兩廣總督馬爾泰的女兒完婚,但是,馬爾泰的這位千金還沒有參加過選秀女。此事令乾隆皇帝大為惱火,命令德沛立即趕赴京師,當面訓飭,同時強調:「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選看後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謹遵行。近見尚有未經選看之秀女聘定許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責者,雖系蒙朕恩俞允,究與體制未協。選看八旗秀女,原為王、阿哥等擇取福晉;若在未經挑選之前即行結親許字,非為廢弛舊制,並恐無奏事責任之人,或不敢陳奏之人,伊等已行許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關係;且八旗秀女,於十三四歲即行選看,並無耽擱之虞。」這裡,乾隆皇帝振振有詞地說了三條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選秀女是為諸王和眾皇子挑選妻室,並非是為了給自己充實後宮;第二,一旦因選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緣,也是因為沒有遵守「我朝定制」,違法在先,並非皇家的責任;第三,即使為了選秀等上三年兩載,應選秀女也不過十六七歲,不會耽誤她的終身。最後,乾隆皇帝命令「戶部通行傳諭八旗,所有未經選看之秀女,斷不可私先結親,務須遵例於選看後再行結親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補充規定:應閱視的秀女,在未受閱選之前私自與宗室王公結親者,其母家照隱瞞秀女例議處。至於參選秀女的年齡,根據清宮檔案,到清末光緒年間,最小的是十一歲,大的可達二十歲。

每到準備挑選秀女的時候,先由戶部奏報皇帝,奉旨允准後,立即行文八旗都統衙門,由八旗的各級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到八旗都統衙門匯總,最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日期。因為有病、殘疾、相貌醜陋而確實不能入選者,也必須經過逐層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統咨行戶部,戶部奏明皇帝,獲得允准後才能免去應選的義務,聽其自行婚嫁。

各旗選送的秀女,要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由於眾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車輛,而兵丁之家只能僱車乘坐。因此,乾隆時規定:「引看女子,無論大小官員、兵丁女子,每人賞銀一兩,以為僱車之需。……此項銀兩,……著動用戶部庫銀。」秀女們抵達京城後,在入宮應選的前一天,坐在騾車上,由本旗的參領、領催等安排次序,稱為「排車」,根據滿、蒙、漢排列先後的次序。最前面是宮中后妃的親戚,其次是以前被選中留了牌子、這次復選的女子,最後是本次新選送的秀女,分別依年齡為序排列,魚貫銜尾而行,車樹雙燈,上有「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的標識。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進入地安門,到神武門外等待宮門開啟後下車,在宮中太監的引導下,按順序進入順貞門。秀女們乘坐的騾車則從神武門夾道東行而南,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北行,經北街市,然後再經地安門來到神武門外,這時,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選完畢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依次登上她們來時所乘坐的騾車,各歸其家。這種井然有序的排車法,是嘉慶年間的一位名叫丹巴多爾濟的額駙發明的。

當應選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走下騾車後,先由戶部司官維持秩序,再由太監引入宮中。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根據各旗參選秀女人數的多少進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選閱,但有時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復選,復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經復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還有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后妃的候選人。如果成為后妃的候選人,手續會更為複雜,初次「引閱」之後,屢屢「復看」,有「記名」的,這是被選中留牌子的;有「上記名」的,這是皇帝親自選中留牌子的。最後,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在留宮住宿的秀女中選定數人,其餘的都撂牌子。

當「秀女」二字映入人們眼帘時,人們的直覺是秀女應有沉魚落雁之貌,然而,靚麗的容貌是否是當選秀女的主要標準呢?這裡有一張清末應選秀女的照片,似乎很難將這些面孔與任何一個表述美貌的詞彙聯繫起來,非但如此,少女們愛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清朝明確規定,八旗秀女閱看時,必須著旗裝,嚴禁時裝。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好色」也是極不名譽的,「美女禍國」從來都是帝王和他們的大臣們翻雲覆雨的護身符,因而這一標準總在若即若離、諱莫如深的撲朔迷離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縣學生員攔下御駕,懇請乾隆皇帝就削減皇后烏拉那拉氏喪儀之事下罪己詔,致使龍顏大怒,但仍未忘記陳述那拉氏冊後「並非以色選愛升」,後來失寵,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總之絕不肯承認自己好色。清統治者公開的兩條標準,一是品德,一是門第。清代冊封皇后、妃、嬪的冊文中常常見到的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誕育名門」、「祥鐘華閥」等等。其中,門第又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后。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顏知己的珍妃入選時,她的父親是侍郎長敘,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將軍長善,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是恭親王奕欣的連襟,因此他他拉姐妹雙雙入選為珍、瑾二嬪。

這張沒有填寫姓名的紅紙,更說明瞭秀女的門第,不僅關係到秀女本人是否入選,而且關係到入選後她在宮中的地位: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敬事房傳旨:

原任公爵 之女著封為妃

將軍 之女著封為妃

知府 之女著封為嬪

員外郎 之女著封為嬪

欽此。

所以,清宮選秀女,絕非選美。

清代從順治到光緒九朝,選秀女八十多次,按後來入葬陵寢的后妃統計,共二百一十四人,她們的命運是各不相同的。

乾隆皇帝弘歷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可算是一位幸運者。通過選秀女,十六歲的富察氏成為十七歲的皇子弘歷的嫡福晉,也就是第一夫人。十年後,乾隆登極,她也當上了皇后。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富察氏跟隨皇帝和皇太后東巡,前往山東孔府祭孔,一路舟車勞頓

,「微感寒疾」,三月十一日病勢加重,死在返京途中的船上,年僅三十七歲。乾隆皇帝悲痛不已,連續九天,每天三次在皇后的棺木前擺上供品,並用富察氏生前所希望的「孝賢」二字作為她的謚號。孝賢皇后的靈柩安放在裕陵地宮四年多的時間裏,乾隆皇帝為她奠酒一百一十八次,並寫下一篇情真意切的《述悲賦》:「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佐兮孰予隨?」乾隆皇帝的哀思是深切而真摯的。

像孝賢皇后這樣的幸運者並不多,因為皇帝喜惡無常,從順治皇帝開始,清宮中廢後為妃、降妃為嬪的事情屢見不鮮。

乾隆皇帝的第二個皇后烏拉那拉氏,也是弘歷做皇子時就陪伴他的福晉,她不僅深得皇帝的寵愛,而且頗受皇太后的喜歡,因此,富察氏故世後,她得以入主中宮。然而,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的途中,在杭州,剛剛過了四十八歲生日的皇后,卻突然從伴駕的行列中消失了。據清宮檔案記載,閏二月十八日,皇后在行宮吃早飯時還得到了皇帝的賞賜,到晚飯時,皇后卻不見了蹤影,她的名字被紙條蓋上了,「令貴妃」三個字取代了皇后。皇后為什麼不見了?有人說她發了瘋病,在杭州削髮當了尼姑;有人說她冒犯了皇帝,被先行遣送回了京師。清宮《上諭檔》證實了後者:「閏二月十八日奉旨,派額駙福隆安扈從皇后由水路先行回京。」至於皇后為什麼先行回京,乾隆皇帝說是皇后瘋了,野史裡說是皇后勸阻皇帝不要出去尋歡作樂,為尊者諱的正史也不可能告訴我們真實的原因,總之,皇后惹惱了皇帝是肯定的。從此以後,烏拉那拉氏就被冷淡在一邊,若不是眾大臣的反對,乾隆皇帝就會重演曾祖父順治皇帝廢掉皇后的故事。第二年的初秋,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乾隆皇帝正在承德木蘭圍場興致勃勃地走馬秋獮時,烏拉那拉氏終於在清冷的深宮中走完了四十九歲的人生之路。乾隆皇帝聽到消息後,並沒有停止打獵。他平靜地打發那拉氏的兒子回京辦理喪事,併發下一道諭旨:喪儀「照皇貴妃例行」,降一個等級為烏拉那拉氏舉行喪禮。

乾隆皇帝的兩位皇后的命運真是天壤之別。

自古伴君如伴虎,后妃們一生的榮辱悲歡取決於皇帝的喜惡。何況宮廷的權力鬥爭複雜而激烈,即使在皇帝那裡得寵,也不能萬事大吉。

同治十一年(1872),六歲即位的小同治皇帝已長成十七歲的翩翩少年,慈禧太后不得不放棄垂帘,把政權交給她的兒子同治皇帝。這已經讓權力慾極強的慈禧太后十分不快。而在挑選誰做皇后的問題上,東太后慈安、同治皇帝與慈禧太后又出現了分歧:東太后看中了翰林院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忒氏。崇綺是蒙古第一位金榜題名的狀元,阿魯忒氏生長在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知書達理,淑慎端莊;慈禧太后則看中了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認為這位聰穎俏麗的少女有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由於同治皇帝也傾向於立阿魯忒氏為後,慈禧太后敗下陣來。這年二月初三日,兩宮太后頒布懿旨,選阿魯忒氏為皇后,同時,封富察氏等三人為慧妃、瑜嬪、珣嬪。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裡珍藏的兩塊綠頭牌,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綠頭牌最初是清代官員奏事或表明身份的,後來,皇帝選秀女、召幸后妃時也用,因此就有了選秀女時「留牌子」、「撂牌子」的說法。那位叫阿魯忒氏的秀女,就是同治皇帝的皇后。綠頭牌的一面寫著她的旗籍、家庭和年齡:正藍旗,蒙古,佐領名圖們達賚,原任員外郎景輝之曾孫女,前任副都統賽尚阿之孫女,侍講崇綺之女,十八歲。那位叫富察氏的秀女的名牌上也寫有這些方面的內容。這些都是選秀女時必不可少的,而在召幸后妃時則不需要寫這麼多,這是

其一。其二,阿魯忒氏被立為皇后也正是十八歲。因此,這兩塊綠頭牌只能是當時選閱秀女時使用的。只是阿魯忒氏此時已經年滿十八歲了,按照清代選秀的規定,這是「超齡服役」。但考慮到同治選后妃開始於同治七年(1868),也就是四年前,初次應選時的阿魯忒氏正是十三四歲,並未逾歲。這兩塊綠頭牌的另一面分別寫著「皇后」、「慧妃」,應該就是剛剛確定了皇后和慧妃的名份時匆匆寫下的,所以字跡顯得比較潦草。

這樣,也就埋下了慈禧與同治皇后關係緊張的禍根,再加上阿魯忒氏生性不苟言笑,更令慈禧太后耿耿於懷。據說,有人看到西太后與她的兒媳--同治皇后阿魯忒氏關係十分緊張,曾勸阿魯忒氏委曲求全,而阿魯忒氏卻不以為然,聲稱:我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宮中,地位是不容易動搖的。這使得從神武門入宮的那拉氏大發雷霆,因為皇帝大婚時,只有皇后的鳳輿才能經過大清門、午門、太和門到坤寧宮「降輿」,其他被選中的宮妃只能由神武門進宮。當那拉氏從貴人到貴妃,最後終於以聖母皇太后的名義君臨天下時,她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從運送秀女的騾車上走下,又一步步地攀上權力頂峰的女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不可一世的當權者卻有一個永遠的遺憾--她不是從大清門入宮的,儘管咸豐皇帝是成年以後即位,根本沒有大婚的機會,他的皇后,也就是後來的東太后慈安,也不是從大清門入宮的,但阿魯忒氏的話讓慈禧太后想起了她入宮之初的低微身份,正戳到了慈禧的痛處。在同治皇帝死後,阿魯忒氏失去了最重要的保護傘,最終因不堪忍受慈禧太后的淫威,在同治皇帝死後不到一百天被迫自盡了。

死者長已矣。活著的呢?當道光皇帝六十九歲駕崩時,他的妃嬪大多正當年華。更不必說那些短命的皇帝,如,順治皇帝活了二十四歲,同治皇帝只活了十九歲,他們的后妃無疑都是風華正茂。皇帝一死,他的后妃們就要搬出原來居住的東西十二宮,住進專為皇帝遺孀安排的院落--慈寧宮、壽康宮和壽安宮,就是人們常說的紫禁城裡的寡婦院。從此,這裡的座座佛堂和裊裊輕煙,就是她們未來日子的主要內容了。

當三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一聲聲「就快完了」的安慰聲中登上皇帝的寶座三年後,武昌起義的槍聲宣布了清王朝的完結,挑選秀女的活動也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