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初中的時候就學過《範進中舉》的課文。後來閱讀《儒林外史》原著,對範進中舉的前因後果有了更多的瞭解。範進中舉的那一年已經54歲,中舉之後官運如何,《儒林外史》沒有進一步交待,但可以預見,只要順利踏上仕途,前程是很光明的。
範進中舉,用今天的話說,就相當於進入了「公務員候錄庫」,正式當上公務員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這對照今天報考公務員「不得超過35歲」的限制,就很讓人「耳目一新」,原來古人是這樣「不拘一格用人才」。
周進晚年中舉 提攜後輩範進
在《儒林外史》裡面,比範進更年老的是他的宗師周進,周學道。這位周進老先生的舉業比範進還要命蹇,他年過60還沒有考中秀才,受了別人多少白眼,為了餬口,只好跟著親戚去做生意,當個記賬的先生。當他們來到秀才們考舉人的場所文廟參觀時,周進觸景生情,深感悲痛,忍不住號啕大哭,以至哭倒在地。同行的生意人得知原委之後,同情周進,共同出資200兩白銀,為周進捐了一個監生資格。按當時規定,監生就可以與秀才一起參加選拔舉人的考試了。
這位周進不負眾望,進場考試「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團錦簇一般」:「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接著「到京會試,又中了進士,殿試三甲,授了部屬。荏苒三年,升了御史,欽點廣東學道。」這時候的周學道應該是六十有五了。他想道:「我在這裡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當權,須要把卷子都細細看過,不可聽著幕客,屈了真才。」所以才有周進提攜範進的後話,他把範進的卷子親自看了三遍,發現「內藏錦秀」,於是將其點為頭名秀才。然後,才有範進中舉的佳話。
《儒林外史》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讀書人的命運和種種心態。從中可以看到,那個時候對「士人」的年齡並不加限制。所有的人「在考卷面前人人平等」。對照如今限制35歲以上者報考公務員,我不知道歷史是進了一步還是退了一步。
因年齡超過35週歲 楊世建不被允許報考公務員
近日消息:四川大學在讀法律碩士楊世建,曾獲得川大優秀研究生一等獎,又有基層工作經驗,在各方面都比較優秀。今年10月12日,人事部在網站發布了中央、國家機關2006年考試錄用公務員和機關工作人員的公告,楊世建按照人事部網站要求的報名程序進行註冊。但當他輸入完畢自己的信息進行註冊申請時,人事部報名系統反饋的信息卻是:「對不起,您的年齡不符合要求,不允許報考。」
此後,楊世建多次打電話向人事部諮詢自己的報考事宜,得到的答覆都是「不行!」據瞭解,按照人事部發布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報考公務員的年齡為18週歲以上、35週歲以下。對此楊世建認為,此規定違反了《憲法》第 33條關於「公民人人平等」以及第42條關於「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對他構成了就業歧視。而且人事部設定35週歲的限制依據的是1994年出臺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而中國《憲法》和國務院公布的《公務員暫行條例》以及即將在明年1月1日起生效的《公務員法》對於報考公務員均未設定年齡上限。因此他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狀告國家人事部拒絕受理他報名參加考試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楊世建在11月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起訴的目的,主要是希望維護所有35週歲以上人群的「平等就業權」,提高人們對憲法權利以及公民權利的關注度。
什麼是「中國特色」?
中共經常說到的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什麼是「中國特色」呢?除了其他特色之外,最大的特色是中國有13億人口。中國揹負了世界上最沈重的人口負擔,也就揹負了世界上最沈重的就業負擔。中國就業形勢極為嚴峻。在才力市場上有「35歲現象」這個不成文的「潛規則」。也就是說,年齡超過35歲的人要想生存將會極為艱難。這是市場的無情,這是用人單位「哄抬物價」的結果。但政府應該擔負什麼責任呢?政府部門在招錄公務員時規定「報考公務員的年齡為18週歲以上、35週歲以下」,是想向公眾、向社會傳達一種什麼信息呢?是想做出什麼樣的「示範」和「導向」作用?
昔日範進和他的宗師周進,在50多歲、60多歲尚可以當上「政府公務員」,難道,當今的讀書人到了35歲就已經「老」了嗎?是歷史在開我們的玩笑,還是我們在開歷史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