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廈大校友在臺灣各領域表現優異,而且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涉及的部門有電力、電信、公路、水利、水泥、玻璃、鋼鐵、造船、石油、教育……
廈大文、理、工、法、商五院畢業生在臺灣島內均多建樹。比如,王逵九創設高雄加工出口區,為臺灣地區經濟的起飛貢獻頗大。何宜慈籌建新竹科學園區,為臺灣地區尖端科技奠基。沉根才籌劃電力供應。陳玉開、劉詩華則是資訊工業骨幹。他們對臺灣地區的發展所做出的輝煌貢獻,至今仍為人懷念。
一生與「台電」共成長
臺灣光復前夕,因戰爭破壞,電力供應癱瘓。陳振華1947年從廈大機電系畢業後進入台電,從甲種實習員做起直至1990年底以總經理職位屆齡退休,前後歷時43年,可說一生與台電共成長。
據陳振華回憶,臺灣光復後,廈大校友進入台電工作者甚多,分布在不同部門,各自發揮所長,使臺灣地區的電力巨輪得以不斷推進。自最早期第15屆的劉晉燧,至後來第23屆之十餘位校友,總計39人。
陳振華說,「諸學長所集合擔任之工作,已把一電力公司之所有功能發揮盡致,儼然成為台電之縮影,所作之貢獻,有目共睹,影響深遠。」
陳振華對臺灣地區的核電貢獻頗大。1970年帶領島內第一批核能幹部17人到美國攻讀核子工程碩士學位,返臺後擔任臺第一座核能電廠廠長,與臺核能發電事業結下不解之緣,續任核能總工程師及主管核能運轉副總經理等職,分別在1969年、1974 年和1978年籌辦建設了臺灣的3個核電站,6個核反應爐,至今運行良好。
「廈大八金剛」與「廈大七傑」
1946年9月24日,廈大機電系三位應屆畢業生到臺「郵電管理局」辦理實習手續,分派到臺北的電信機械修配所,名為實習,實已挑起實際工作。隨後,又陸續有廈大校友進入台電信局,全盛時期人數達十餘人。
當時第一批進入臺灣電信的廈大校友楊肇鳳回憶,雖然光復一年了,但是從基隆碼頭上岸,轉車去臺北,沿途所見,斷垣處處,人民衣不蔽體,電信設施更是殘缺不全,市內電話不足千戶。然而到了1989年,全區電話已近600萬,曾創造出設備和盈餘連續多年超高速成長的記錄,成為電信的空前奇蹟。電信是社會活動的神經,電信的發展盤活了社會經濟,帶動了臺灣地區工商業的興旺。
楊肇鳳說,臺灣電信每一階段的建設,都有廈大校友參與,所不同的是有時在幕前,有時則在幕後。
廈大校友逐漸在臺灣電信各機構脫穎而出,擔任要職。有的稱得上「叱吒風雲」,被稱為「廈大八金剛」。等到「廈大八金剛」之一的金世添被工商界挖走數年後,剩下的七人所擔任的職務更趨顯要敏感,且富新聞性,因此被一些新聞媒體戲稱「廈大七傑」,由此可見廈大校友在3萬多電信員工中,所處的地位和對臺灣電信的影響程度了。
從電信局退休後的廈大校友,又常被工商界邀聘,擔任與電信有關的職務,成就個人事業「第二春」。被「挖角」的金世添退休後,主持臺灣地區主要電纜製造廠之一的華新麗華公司,等電信局引進光纖通信技術,建設光纜製造廠時,又被推薦籌建聯合光纖通信製造公司,成為島內第一家生產光纜的專業公司。楊肇鳳回憶說,校友彼此間也難免有不同見解,卻從無人懷疑他們會搞小團體或弄權營私,飲水思源,應當歸功薩校長所倡導的敦厚踏實埋頭苦幹學風。
逆境中力助臺經濟騰飛
廈大校友何宜慈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創辦人,他從廈大畢業後原本在美國IBM公司擔任工程師,後來島內為了發展信息工業,邀請他返臺,籌辦新竹科學工業園區。1969年籌建,1970年項目落成時,全臺灣地區信息產業產值一年只有7800萬美元,而到了1989年,僅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一年的工業產值就達到56億美元,幾乎增長了70倍,何宜慈對臺灣地區的高科技產業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經薩本棟校長推介,廈大校友陳中柱到島內參與水泥工業接收復建工作。因曾在廈門大學任教過機械製圖課,於是被派往臺灣水泥公司高雄廠擔任整理工廠圖樣。陳中柱聘請製圖員4人及女描圖員4人,將每種圖樣歸類、編號整理,重新描繪整理原圖。前後歷經 3年,完成全廠水泥製造設備之機械、電機、土木圖樣數百套,總圖及零配件分圖凡數千張,使全廠機器得以整修維護,生產得以恢復,步上常軌。
臺灣地區現代化大型鋼鐵工業始於中鋼。廈大校友陳樹勛與陳俊德主管機電及管理方面。陳俊德 1972年從台電退休後,進中鋼主持電氣系統與設備的規劃建設,並逐步引進電腦化的整體控制系統。從毫無經驗到建設當時世界第一流的生產線,其困難可想而知。最後工程提前順利完工。
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