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愚婦賈氏亂政一節,想想還有些話沒有說完。
賈氏是靠殘酷清洗了外戚楊駿一族而上位的,自己也終於被趙王倫,孫秀等人鴆死。趙王倫,孫秀等固然是得意一時,但他們也沒有想到所有一切只是剛剛開了個頭,著名的八王之亂已經像打開了的潘多拉魔盒,再也沒人關的住了。即使有人政治謀略高超無比,極盡見風使舵之能事,僥倖逃過了內亂,但終究躲不過匈奴人劉淵和羯人石勒的種族清洗。永嘉大禍,兩京(長安,洛陽)接連被異族攻佔,死在匈奴人彎刀之下的官員,當真數也數不清,這些匈奴士兵可不管你忠貞剛直或者阿諛諂媚,統統是一刀完事。
生活在那樣的一個亂世,每個人都是不幸的,無論是暴悍而低智的賈後,戰戰兢兢的太子,野心勃勃的趙王倫,始終心系社稷安危的丞相張華,豪奢得一塌糊塗的石崇,極尚清談,視錢財為阿堵物的王衍,還是超級美男子潘岳,文才冠絕天下的陸機陸雲兄弟,知錯能改的周處,挽狂瀾於既倒的劉琨,甚至是小人得志的孫秀,與世無爭的弱智皇帝,最後都鮮得善終,不是被自己人整死,就是死在異族的屠刀之下。
潘岳(安)被人裝入囚車押赴刑場的路上,長安街上大大小小的MM還會不會像他以往坐在馬車上風光出巡的時候一樣向他投擲水果花籃之類的東西那?在他被斬首的一瞬間,心中一定是充滿了悲憤不平之氣。其實若是他有可能看看自己身死幾年後發生的事情,無論他最知心的朋友還是最仇恨的小人到時都難逃劫數,也許會如釋重負地對劊子手說,要動手就請快一點吧!
在看了這些所謂歷史上名人的悲情遭遇後,我倒是格外關注起一個小人物的命運來。早年特別喜歡李商隱的詩,在他著名的無題系列中讀到"賈氏窺帘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一句頗感驚訝,韓掾什麼人物,居然膽敢與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並列,後來在奇書>中看到這樣的一段話,
」韓壽美姿容,賈充辟以為掾。充每聚會,賈女於青瑣中看,見壽,說之,恆懷存想,發於吟詠。後婢往壽家,具述如此,並言女光麗。壽聞之心動,遂請婢潛修音問。及期往宿。壽蹺捷絕人,逾牆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覺女盛自拂拭,說暢有異於常。後會諸吏,聞壽有奇香之氣,是外國所貢,一著人則歷月不歇。充計武帝唯賜己及陳騫,余家無此香,疑壽與女通,而垣牆重密,門□(門合)急峻,何由得爾?乃託言有盜,令人修牆。使反,曰:「其餘無異,唯東北角如有人跡,而牆高非人所逾。」充乃取女左右婢考問。即以狀對。充秘之,以女妻壽。「
好一段風流佳話!原來美男子韓壽倒是個天生的痴情種子,與情深意重的陳王靠齊倒也使得。韓壽的所為,比當年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還要出採的多。在為這對佳偶深深祝福的同時,我未免有些隱約感到不妙,韓壽夫婦那是鐵干賈後一黨的人物,趙王倫,孫秀只怕不會有婦人之仁吧。似乎不忍提這對夫妻後來的遭遇,翻遍終於找到了這樣簡單的一句:
」....及亂平....,韓壽等舉族伏誅......"
之七:楊一清反間除劉瑾
看過京劇《法門寺》的大概都會對明朝正德年間那個氣焰漲天的大太監劉瑾留有深刻的印象。正德這個年號,幾乎可以算是所有帝王年號中最諷刺的一個,因為明武宗朱厚照的德行,無論從那個方面看只怕都攤不上一個正字。劉瑾正是藉助他才得以一飛衝天,其權勢極盛的時候,大江南北都傳著民謠,「京城兩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站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結果卻仍然不免中了反間計被皇帝下令活剮。死的那天,他身上的碎肉被京城百姓爆炒到一兩銀子一片,這個記錄好像只有後來的督師袁崇煥一舉打破,當然,漢奸的肉嚼起來更加爽口也未可知。
武宗當太子的時候,就終日和一干太監如劉瑾,谷大用,張永等人鬼混,等到當了皇帝,他們自然雞犬升天,飛揚跋扈,無惡不作,號稱八虎,當真是朝臣嫌惡,路人側目。當時內閣輔臣是大學士李東陽,劉建,謝遷三位,都是機敏厲害久歷宦海的人物,時人評述,「李公善謀,劉公善斷,謝公善侃」。他們早就看劉瑾那些宦官不爽,聯手策劃將八虎扳倒。不過這種對內臣的攻擊單獨由朝臣出面當然是下策,堡壘從敵人內部攻破是最好。他們找到了尚算正直的太監王岳,範亭,暗示他們先向武宗告發劉瑾等人的姦行,即使失敗也可以理解為宦官之間的內訌,隨後再糾集朝臣上奏章內外夾擊。
王範二人都是久沐皇恩,深感劉瑾他們這般胡鬧終究是國家的禍患,於是趁服侍皇帝的時候跪地泣血揭發,武宗一時也被感動,答應他們第二天把劉瑾等下獄。當時的吏部尚書焦芳,原是劉瑾一黨,得知消息後馬上通報劉瑾王岳等人秘密上奏的事情。劉瑾頓時嚇得面無人色,和他的朋友連夜趕到皇帝身邊哭訴,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所謂動之以情,他們自小都是武宗的玩伴,提及舊事,武宗也是唏噓不已;曉之以理,他們一齊哭訴,王岳說我們進獻狗馬鷹犬來迷惑聖心,那些物事又不是單我們獻的,王岳本人也有分,再說,您這麼英名神武,這些狗馬鷹犬只是您輕鬆休閑時的玩物,絲毫不影響您日裡萬機啊。王岳不過是妒忌您和我們的親密無間所以才誣告罷了。武宗先被牽動了舊情,又被舒服地恭維一番,仔細想一下,王岳當真是其心可誅。劉瑾早就知道王岳背後一定有人煽風點火,此時見武宗心動,順勢把矛頭指向內閣,流淚道,我們司禮監原本就是替皇上您辦差,都是按照您的吩咐做的,內閣大臣對我們不滿是假,借王岳朝您發飆是真啊。武宗終於大怒。
李東陽等人眼見大火燒身,商量在武宗面前以退為進,一齊以內閣總辭來逼武宗殺劉瑾。這等內閣總辭轟動天下的事情,太祖開國以來未曾有過,武宗縱使凶橫十倍,也未必敢犯眾怒。沒料到劉瑾還是棋高一招,在他們跪地請辭的時候,察言觀色,發現李東陽攻擊自己的時候似乎還有所保留,馬上向武宗建議,李東陽忠心體國,他雖然說了我們的不是,卻實在是大大的忠臣,應該表彰。武宗也為劉瑾寬廣的心胸所嘆服,批准了劉建,謝遷的辭職,獨獨升了李東陽的官,當然同時也擢拔那個劉瑾的死黨焦芳入內閣。原本應該沸沸揚揚的總辭如今成了三缺一,幾乎淪為天下人的笑柄。劉建和謝遷黯然離開京城的時候,李東陽把酒相送,劉建氣得把酒杯推倒在地上,指著李的鼻子痛斥,你當時如果言辭激烈一些,哪怕多說一句話,我們也不至於搞成這樣。嘿嘿,李東陽之深沉城府,陰柔善變,即便精明如劉建,謝遷到底還是及不上的。
主帥被罷免回鄉,劉瑾畏於輿論不敢拿他們怎麼樣,王岳範亭這些小兵卻哪裡跑的了,立時被誅殺。朝中大臣倒也有不怕劉瑾的權勢手段的,勇於上表為劉建,謝遷鳴不平,這其中有左督御史(都察院最高長官)張敷華,戶部尚書韓文,吏部尚書許進等等。劉瑾毫不手軟,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官場上一片血雨腥風。最令劉瑾氣憤的是,這些一品二品的大官倒也罷了,一些不入流的小官居然也和自己過不去,也怪不得劉某人心狠手毒了。一次,一個小小的兵部主事(主事,明代各部司中最低一級的官僚)居然直接給武宗上奏章痛罵劉瑾姦宦誤國,文辭華麗,理直氣壯,朝臣中一片轟然叫好。劉瑾氣得跳腳,當即下令把這個不知好歹的傢伙流放到貴州。理論上此人應當在路途中或因急病,或因交通事故,匪徒搶劫等等原因意外死去,可是這個兵部主事也實在不是一般角色,他的名字叫王守仁。如果對這個名字還不熟的話,他的大號王陽明應該是如雷貫耳。他後來創立的陽明學派可謂流芳百世,後世日俄戰爭中大出風頭的日本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一直掛著個腰牌,上書「一生低首王陽明」;蔣介石退守臺灣,也將別墅所在的小山改名陽明山,想必也是對這位大學者欽服的緊。
王守仁走到杭州,就意識到小命只怕不保,假裝夜間投江自盡,帽子和鞋襪都飄在江面,做戲當然要全套,他甚至還留下了「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這等悲愴的絕命詩,此後躲在家裡一悶十數年不露頭。南京的官員感懷這位不下屈原的忠臣,紛紛在江邊含淚祭奠。
劉瑾和內閣大學士焦芳等人內外勾連,一手遮天。他通常在武宗玩得最高興的時候,把朝臣的折子拿給皇帝看,武宗哪有此等閑心,當然是委託他全權處理,這招天啟朝的另一個大太監九千歲魏忠賢也學了個十足十。朝臣都怕極了這個掌握生殺大權的人物,紛紛阿諛獻媚,李東陽也是絲毫不遜別人,劉瑾做壽,他的禮物每每比別人重上數倍,說劉瑾壞話的奏章,但凡過他手的時候就被他截留,並親自送到劉府,當然他在內閣也是穩若泰山。
日中而移,月盈則虧,時間長了樹敵滿天下的劉瑾也感到不妥,何況八虎中張永在武宗面前和他爭風吃醋,似乎有不甘他下的意思。一次他找心腹張採議事,留著淚哀嘆道,「張永這些人混賬之極,他們開始怕朝臣對我們宦官不利,把我推出來當擋箭牌,如今全天下的仇恨都集中在我一個人身上,只怕不能善終,張永,谷大用這些人美滋滋的享清福,我什麼時候能脫身就好了。」張採建議,「當今天子沒有子嗣,不如您早日留心,立一個年紀幼小的宗室之子當皇儲,要是以後年長有心計的人當了皇帝,只怕您難得善終啊。」劉瑾默然不語。老狐狸焦芳也敏感地嗅到了火藥味,不顧劉瑾的再三挽留,毅然辭官回到鄉里。
劉瑾尚未準備好議立太子,一場大禍卻撲面而來,安化王朱置鐇在西北起兵造反。古往今來但凡造反總需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先,師出有名的最好藉口自然是「清君側」,就是說我不是衝著皇帝本人來的,我只是幫皇帝除掉身邊的奸臣而已,這個招牌從漢景帝的八王之亂,一直到本朝永樂皇帝的靖難之役被擦的越來越亮。平心而論,景帝的晁錯,建文帝的黃子誠,齊泰都是鐵乾忠臣,清君側喊的再響也未免底氣不足,朱置鐇誅除天下共賊劉瑾的號召則明顯是擊中了要害。劉瑾幾乎氣得抓狂,安化王志大才疏,又偏居西北一隅,要兵沒兵,要糧沒糧,想造反根本是在搞笑。他發神經搞笑倒也罷了,自己又沒惹他,卻活活被他害慘了。他只能但盡人事,死命按住安化王那篇義正嚴詞的檄文,不讓武宗見到。
劉瑾的料想果然不錯,他到底在此栽了跟頭,因為他碰到了這輩子的第一大對頭楊一清。楊一清,字應寧,成化八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尚書,極有才幹。正德三年,他在擔任總制三邊都御史巡查西北邊防的時候,提出加強守備,軍墾糧田數百裡,從而為國家節約開支,不必從內地轉運糧草。而劉瑾等人從每年接受負責轉運糧草的官員得的孝敬極多,楊一清這麼做固然有利國家,卻無疑斷了他的財路。劉瑾誣告他修筑邊塞城牆造成浪費,下他到獄中,準備處死,老滑頭李東陽卻出面調停,保下了楊一清的老命。劉瑾礙於面子,一時心軟,得罪人到底沒有得罪到底,終於鑄成大錯。楊一清出獄,恨劉瑾恨得咬牙切齒,也深知以劉瑾的狠毒,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於公於私,都非得除掉他不可。
劉瑾的另一個失誤是終於按捺不住,和八虎中的張永起了內訌,在武宗面前進讒言,貶他到南京。張永還沒走,他就在內廷貼佈告,不准張永再進皇宮。張永在武宗面前慟哭分辯,才得以倖免,自此和劉瑾誓不兩立。
這次安化王叛亂,武宗指派楊一清總督西北軍務,宦官張永為監軍一同前往。這兩個人走在一起,劉瑾想活命只怕也難。朱置鐇的造反畢竟是胡鬧,不足一月就被平定,在回京師的路上,楊一清嘆了一口氣,對張永道,這些藩王雜碎的叛亂原本是小事,朝中的奸臣才真正是國之大患,一定要設法除去才好。張永心有靈犀,連連稱是。二人忌憚劉瑾耳目眾多,相約把奸臣的名字寫在手心,一齊伸掌,果然是瑾字,相對拊掌大笑。笑完張永卻皺起了眉頭道,此人心計深沉,勢大難當,又和皇上親近無隙,只怕難除。楊一清微笑道,倒也不難,你這次平定叛亂,立功非小,會受皇上重賞那是不必多說。關鍵是要找機會單獨向皇上匯報軍情,當面把安化王的檄文給他看,指證劉瑾之惡實在是罄竹難書,最關鍵要點明劉瑾居心不良,意圖造反。(這個安化王把劉瑾的罪狀列成二五八條,好像他越爛自己就反的越有理似的。說他陷害忠良,貪污受賄,擾亂朝綱倒也罷了,居然拔高到意圖謀反,言下之意似乎是我不反,劉某人也要反,好歹我也是正宗王爺啊。他倒也不想想劉瑾一個閹人,哪有造反當皇帝的心?)張永仍然憂心忡忡地說,皇上未必會信啊。楊一清鼓勵道,平定戰亂這麼重要的事情,皇上交給你來做,說明是青眼有加啊,當今世上,能除掉劉瑾這個姦賊的只有您一個人。皇上如果不信,你就要以死相諫,劉瑾鐵定小命難保。劉瑾既死,您立了軍功,又鏟除奸臣,無論皇上,百官還是全天下的百姓都會對您感激不盡,前途不可限量啊。千古以來,只怕也只有東漢靈帝的呂強,後唐的張承業兩位公公才能和您媲美,您的大名要流傳後世的。張永聽了他的厲害分析,又被爽爽地拍了馬屁,也是精神倍長,終於下定決心。
張永回京後,比劉瑾安排好覲見皇帝的時間提前了一個時辰面聖,遞上彈劾劉瑾的奏章和安化王的檄文,說朱置鐇好端端一個王爺,純粹是因為劉瑾為非作歹,危害天下,忍無可忍才被他激反的,所以一定要殺劉瑾以謝天下。武宗看完後微微遲疑,說劉瑾怎麼可能造反?張永磕頭幾乎磕出血來,泣道劉瑾即使先前不想反,如今他見到這篇檄文,已是騎虎難下,總之狗急跳牆,非反不可。武宗說,明天我找劉瑾來對質好了,你先退下。張永大哭著不走,說我一退就再也見不到您了,劉瑾非要殺我不可。武宗終於被說動,連夜派人捉拿劉瑾。
劉瑾睡得迷迷糊糊就被人鎖拿。此時武宗還追念往昔的情義,不想要劉瑾的命,只是流放他到鳳陽,劉瑾還苦笑著自我安慰,這其實也算善終啊,好歹我是個富太監,這輩子的錢也花不完。張永,李東陽,楊一清都知道一定不能放過他,聯手組織御史拚命彈劾,牆到眾人推,武宗終於下令查抄劉瑾的家產。抄家的結果除了幾十萬金元寶,無數玉器瑪瑙之外,居然搜到了成百的盔甲,刀劍,武宗得知大怒,確信劉瑾謀反無疑,再不顧念舊情,下令將劉瑾活剮。
劉瑾在自己家裡不知藏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他手裡又沒有兵權,再說那幾百件武器在裝備精良的御林軍面前哪堪一擊,何況即使能武裝的也只怕都是一群烏合之眾。鹿鼎記裡韋小寶查抄鰲拜的府邸時只是一味獵奇探寶,其實搜出來多少黃金珍寶本不希奇,如果他惡狠狠地栽上鰲拜一把,也從他的府邸搜出幾千副盔甲弓箭,讓皇上輕鬆坐實鰲拜謀反的罪名,只怕康熙要樂得開花,比他腆臉歌頌一萬聲甚麼鳥生魚湯要管用的多。皇上一旦高了興,想發財還不容易?
劉瑾既倒,他的黨羽各個難逃善終。當年勸他早留後路的那個張採,也被下到獄中,連呼皇天厚土,冤枉冤枉,上書揭發劉瑾的確說過想當皇帝的話,其時自己苦諫不聽,還差點被他害死。本來這般開脫雖然希望渺茫,也不失為死中求活的辦法。偏偏他不知道哪根神經搭錯,居然一併揭發內閣大學士李東陽一直欺瞞聖上,對奸臣劉瑾阿諛奉承。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劉瑾還沒上西天,自己就先莫名其妙地「病」死在牢裡。
案子越來越大,一向不喜歡理事的武宗也對劉瑾的案卷興趣倍增,親自到刑部翻查劉瑾的書信,居然看到永壽王寫的一篇肉麻之極的吹捧他的書信,當真是斯文掃地,皇家的顏面何存,武宗氣得大罵不止。李東陽等人心驚膽戰,他們的信要說無恥只怕不在永壽王之下,於是李東陽急中生智,上奏折說,昔年漢光武帝劉秀在討平王朗的時候,曾經也得到了幾千封自己的官員百姓寫給王朗的書信,他當眾一口氣把信全部燒光,表示以往的事情既往不咎,給那些誠心悔過的人一個機會,那些人又慚愧,又感激,自然是死力效命。聖上的胸懷遠勝劉秀,而永壽王到底也是王爺之尊,不如您當眾把所有的書信全部燒了,以安其心,不然把他激反了也是麻煩之極的事情,武宗想一想覺得他說得有理,就當著百官的面把劉瑾的書信全部燒光。老狐狸到底是老狐狸,李東陽在內閣一直混到光榮退休。
張永連立兩大奇功,一時成了宇內第一名人,兄弟都封了侯伯,賜誥卷,子孫世襲,當然,這是李東陽在武宗面前竭力爭取的結果。
楊一清業終於一步登天,出任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擔當內閣首輔。
至於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即使沒有了劉瑾這樣的大奸臣,德到底也沒正起來。他後來照樣寵信姦佞絲毫不下劉瑾的江彬,錢寧等人,朝野繼續烏煙瘴氣。寧王朱宸濠起兵謀反,他立刻封自己為天下大將軍,企圖南下征討(遊玩)一番,誰知道叛亂迅速被文武全才的王守仁制服,武宗傷心無聊之餘,也懶得搭理本該受重賞的王守仁。王到此算是徹底看穿,辭官歸隱,著書立說去了。不久,荒淫一生的武宗在豹房駕崩,死後他的新寵臣江彬錢寧及其黨羽皆被誅除,無一漏網。
之八:死後發飆
世人眼中智者的最高境界,大抵不僅在生前威風八面,算無遺策,而是有能力在自己身死之後穩控局勢.翻開三國演義, 無論是蜀國的最高智慧象徵諸葛亮,還是魏方謀臣之冠,死後曹操流涕長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三哉」郭嘉郭奉孝都是精通此術。諸葛孔明仙遊五丈原之前,對後事進行了精心的安排,不僅留下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千古佳話狠狠調戲了一把老對手司馬懿,還借馬岱之手誅除了野心甚大的魏延,一舉奠定了蜀漢幾十年安定的政治局面。郭奉孝的死前遺計定遼東,借公孫淵之手殺了袁紹兩個千里相投的兒子袁尚,袁譚也堪稱反間史上的經典之作。
另一個死後逞威的經典案例應該算是戰國著名的說客,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大人。蘇秦不僅嘴皮功夫了得,其權術之精,識見之遠,心計之深也是一般人遠所不及的。他在趙國當相國的時候,經常在趙王面前吹噓,只要有他在,秦國即使再強大十倍也佔不到趙國的便宜。話音未落,就傳來了秦王試圖對趙國用兵的消息,蘇秦臊的老臉通紅,但這也難不倒他。他找來了昔年的同學,才能不下於他的張儀,說是和他共享富貴,卻故意百般冷落蔑視,像僕人一般使喚。張儀也是心高氣傲之人,一怒之下鐵心和蘇秦作對,負氣跑到了秦國,窮困潦倒之餘卻意外得到一個人的大筆接濟,並經他引見得見秦惠王,一番策論說得秦王心服口服,拜為上卿。那個接濟他的人此時表明身份,說自己是蘇秦的門客,蘇先生他這麼對你無非是為了激發你的上進心,您今後在秦國手握大權,千萬不要忘了他的大恩哪。張儀感激的涕淚俱下,奮盡生平之力鼓動秦王不要去攻趙,轉而拿魏國撒氣,終於一舉取得魏國的西河之地,秦趙兩家皆大歡喜,和平長達十五年之久。
此後齊魏兩國合兵攻趙,蘇秦的六國合縱抗秦的歸劃徹底泡湯,實在不好意思繼續在趙國混下去,跑到北方的燕國。燕易王對這個偶像級的明星崇拜的不得了,立時委以大權。蘇秦在燕國玩得的確過火,居然和燕王的寡婦老媽私通。此等奇恥大辱的消息傳到了燕王的耳朵裡,他卻渾然不當回事,反而對蘇秦更加禮敬。旁人對蘇秦的驚天艷福和通天權勢羨慕得口水直流,紛紛跑到他府上祝賀。蘇秦何等神臺清明,搖頭苦笑,燕王不過是忌憚他老媽和自己聯手的強大勢力而不敢妄動而已,他老媽在世還勉強罩的住自己,只要一朝歸西燕王只怕第一個放自己不過。於是他親自去見燕王,說自己有辦法反間毀掉燕國最痛恨的仇敵齊國。燕王連連稱善。蘇秦緊跟著建議,您不妨找合適的理由把我趕出燕國,我去投奔齊國,作為內奸,我自然有辦法把他們國家整垮。第二天,燕王就當眾斥罵蘇秦色膽包天,兼懷貳心,將他逐出宮去。
蘇秦委屈地舉家南下出走齊國,齊宣王像中了大獎一般高興地把他奉為上賓。宣王死後,他鼓動齊瑉王厚葬他老父,葬禮花費之巨,空前絕後,又教會他狂搞面子工程,大興土木,整個齊國果然被收拾地得煥然一新。齊王在心曠神怡,接受萬國朝賀爽到極點之餘,只怕也沒注意到好端端的東方大國就此被搞得國敗人窮,民生凋敝,他對蘇秦的封賞同時也厚得無以復加。先前齊王身邊幾個靠諂媚拍馬混飯吃的佞臣眼見進口了一個更狠的,竟然後來居上,嫉妒的雙眼冒血,重金聘請刺客趁蘇秦不備將其刺成重傷,混戰中凶手逃之夭夭。
蘇秦躺倒在床,情知自己傷重不治, 一面嘆惋平生縱橫天下,無所不能,今日居然在陰溝翻船,世事忒也難料,一面開始苦心安排自己的身後事宜。等到齊王風風火火地跑來探病的時候,他拼盡最後一口氣道,我反正是活不了拉,不如廢物利用,您宣告天下,說我是燕國的姦細,此行的目的就是顛覆齊國,選個熱鬧的日子在大街上把我五馬分屍,並把我的家人統統趕回燕國,想必刺客也好,主謀也好,參與者也好,包括那些稍微知情的人都會迫不及待跳出來討賞,到時您把他們統統誅除為我報仇便是。
齊王含淚應允,依著蘇秦的最後一計完美利落地替他抱了仇。燕王聞說蘇秦慘死於齊,也是唏噓不已,以前的芥蒂固然是一筆勾銷,又念及他反間的奇計偉業,於燕國的大恩,對他的家人極盡優渥撫恤自不必多說。沒過多久,蘇秦確係燕國間諜的消息終於坐實,齊王羞惱萬分,命人再把蘇秦從地下掘起來當眾鞭屍,意猶未盡,想宰他全家發泄的時候才猛然記起自己早就把他們禮送入燕,只能徒呼負負。蘇秦雖死相難看,齊國也被他玩得根基動搖,後來終於被名將樂毅率燕國軍隊攻打得險些亡國。
蘇秦一生行事詭異,機詐難測,視天下為無物,玩弄戰國七雄於股掌之中,最後卻堂而皇之地進了燕國的忠烈祠,誠如西漢鄒忌的那篇傳世美文《獄中上樑王書》中總結的那樣,「蘇秦不信於天下,而為燕尾生」,實在讓各位看官各個跌破眼鏡。鄒忌先生固執地認為那是燕王知人至深,待人至誠,從而感動了這位九世滑頭的緣故。實則不然,燕王本身就不是省油的燈,他的那套收買幾個輕生重義的愣頭青如專諸,聶政這些刺客是綽綽有餘,卻怎麼可能感動得了姦狡如狐的蘇秦?蘇秦這麼安排,一方面是引那些膽大無腦的凶手自動獻身,那些敢買凶殺自己的人勢力絕對不小,畢竟自己又只是個客卿,而且民怨甚大,天知道負責調查此案的齊國法司會不會賣力,抑或乾脆找些替罪羊胡亂一殺了事,同時此舉也是為家人鋪好後路,自己也稍微洗刷一下謀國不忠的惡名,另一方面,他竭力顯示對燕國的忠心也無非是討燕王的老母,自己的sweetheart最後一個歡心罷了。他狡獪一世,今次只怕是動了真情,情之累人,當真一至如斯。
先秦人物,大多個性張揚,率性敢為,虎虎生風,卻甚少有後世主辱臣死,忠君愛國的道德理念。蘇秦張儀這些無恥黑心的縱橫家如是,豢養著萬千門客野心勃勃的戰國四公子如是,僅感懷知遇之恩就撲殺本國元首的刺客專諸,聶政如是,一邊哀嘆著「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一邊為報家仇而荒唐到親率敵國大軍攻滅自己祖國的超級大漢奸伍子胥亦如是,史上第一衰神,和漢代著名的衰將飛將軍李廣齊名的大能人吳起也如是。
要說反間史上身中暗箭次數之最,吳起只怕可排第一。後世史書上但凡評說名將,經常要要形容他才比孫吳,孫就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吳就是超級天才吳起是也。吳起與孫子齊名,他的武功戰略那是不肖多說的,更難得的是他是罕見的軍政全才 。他無論流落到哪個國家,只要被委以重任,那個國家就不可思議地強盛起來,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之餘,對外作戰也是攻必取,戰必克。
如此才智卓絕的吳起,一生卻受盡小人陷害。他原本是衛國人,其時衛國式微,國君暗懦無能,於是毫不猶豫地拋棄祖國求學於魯國名人曾參門下。曾參問他生平志向,他爽快地回答是權位金錢美女,一心崇尚禮儀教化,修身治國齊天下的大儒曾參傷心得差點吐血。吳起雖然沒有絲毫的道德意識,但的確才華出眾,遠越齊輩。曾子的學生們嫉妒死了這個留學生,一齊在曾子面前告狀,說吳起當初離家求學的時候,他母親苦留,涕淚俱下,他卻走得義無返顧,還許下宏願,生平不混到卿相,就決不踏入家門半步。最近他母親去世,他行止如常,談笑風生,連一絲回家看看的意思都沒有。這個反間算是擊中了要害,曾參可是一位因事母至孝而名動天下的大孝子,變態到有一次路過一個名叫「勝母」的巷子,因為厭惡這個名字,寧可繞路多走。曾子當即氣得臉色發青,二話不說,將吳起趕走。這算是吳起第一次中箭。
離開老師,吳起就近投靠了魯王,牛刀小試,立討歡欣。其時齊國起大兵伐魯,舉國上下無不驚惶失措,因為魯國相比強齊國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吳起雄心萬丈,拍著胸脯保證只要自己將兵,絕對可保萬全。魯王被他鼓動得熱血沸騰之時,旁邊一群早就瞧吳起不爽自己卻無能抵禦齊兵的將軍一起向魯王進讒言,吳起的夫人是齊國人,他本人又是衛國人,怎麼可能專心幫著魯國對付齊國?消息傳到吳起的耳朵裡,他的第一反應是一刀砍死心愛的夫人,提著血淋淋的人頭到魯王面前表忠心。魯王哪裡受得來這個,驚得幾乎暈厥。吳起領了將印,一仗就把驕橫不可一世的齊軍打得人仰馬翻。
得勝還朝之後,那些將軍們看看洋洋意滿的吳起氣得幾乎抓狂,又一次在魯王面前構陷說,吳起向來寡恩刻薄,無情無義,老母親死了不回家弔孝,恩師受不了他攆他出門,現在更是鬧到了殺妻求將,很難講他以後會對您有多忠心。再說,這仗我國雖然大勝,但我們魯國到底是小國,只怕以後會成為眾矢之的;吳起是衛國人,我們重用吳起,明擺著冒犯衛國,為一個人得罪一個國家,實在犯不著。這番言辭公私兼顧,擲地有聲,除了對吳起的人品進行抨擊以外,連帶著將他的赫赫戰功輕鬆拂去,更要命地是將他的起用升華到國際政治矛盾的高度,魯王即使十倍欣賞吳起的幹才,又焉能不動心?吳起二此被離間,倉惶出逃到魏國。
當時的魏文候甚是賢明,一心想有一番作為,可是魏國其時被西鄰虎狼之國秦國欺侮地抬不起頭,聽說吳起千里來投,火速擢拔他為大將。吳起很快為魏國攻城略地,虎口拔牙,一連攻佔秦國五座城池,兵悍將勇甲於天下的秦軍對他無可奈何。吳起雖然貪財好色,熱戀權勢,卻能深得軍心,他在西河之地(魏國黃河以西的領土,與強秦接壤)駐守的時候,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吃睡都在一起,一次一個小兵背上長瘡,他竟然親自俯身下去幫他口吸膿血,旁邊的士兵都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唯獨那個小兵的母親傷心得號啕大哭道,當年他父親也是被吳將軍吸濃,從此打仗豁出命不要,很快戰死,現今我的兒子只怕也活不長了。
魏文候去世,武侯繼位,此時的吳起以鎮守西河數十年壓得強秦不敢絲毫動彈而名震天下。和魯國的那些將軍一樣,魏國的大臣也恨透了這個名聲極臭,才能卻又極高的傢伙。宰相公叔一直想離間吳起,可是武侯卻對吳起青眼有加,居然有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吳起。公叔也是駙馬爺,但是他的才能比起吳起天差地遠,吳起要是也當了駙馬,自己的相位只怕不穩。可是魏武侯既然早就聽說了吳起殺妻求將的傳奇故事還有心嫁女,只怕他也不在乎別人挑吳起人品的刺。
不過公叔另有妙策,設計了一個更為精巧的圈套讓吳起自行跳入。一次他在魏王面前說,吳起此人反覆無常,不知他到底對魏國的忠心如何,不妨試他一試。魏王也一直有些隱憂,忙問如何試。公叔進言,您不是打算把女兒嫁給他嗎,明天召他進宮,直接問他願不願意做我們魏國的駙馬。吳起此人向來趨炎附勢,您也清楚。如果他對魏國真心的話,肯定滿口答應,如果他藉口推辭,那就明擺著是有貳心。魏王連連點頭。
當晚公叔請吳起到自己府上做客。吳起興高采烈地坐在席間,卻愕然發現堂堂一國之尊的相國居然恭敬地站在一旁,不住手地端酒上菜,親自服侍公主夫人,其媚顏卑下甚至還不如僕人,不由得大吃一驚。散席後公叔拉著吳起入內室,向他大吐苦水,極言駙馬生涯的辛酸苦辣,吳起感慨良久,好言相慰。自然,這是公叔和公主聯手演的好戲。第二日,魏武侯問他是否有意迎娶公主,吳起立時大驚神色,轉念一想,做駙馬雖然一步登天,但不料竟是如此辱人,我吳起就不信憑自己的才幹混不出頭,駙馬不作也罷。於是婉言謝絕。魏武侯登時神色不善,知道相國所說不假。
吳起察言觀色,明瞭自己已經得罪了魏王,只得再次出逃。順著黃河南下之際,望著河西千畝良田,高高的城垛,烈烈飄揚的軍旗,一向心腸剛硬的吳起第一次淌下熱淚,到底這是塊為之熱血奮鬥數十年的土地阿,自己一走,只怕很快要易手。這就是著名的「吳子之泣西河」的典故。吳起並沒有料錯,數年後秦國輕鬆攻取了這塊心腹要害之地。
最後吳起到了楚國,他的生命的終點也在那裡。楚悼王聞說吳起才絕當世,立時拜他為相,一生苦求富貴的吳起到此算是功德圓滿。吳起深感楚王的知遇之恩,在他的銳意改革之下,整個楚國蒸蒸日上,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國庫收入翻了數倍,南平百越之地,北並陳蔡兩國,向西再次和老冤家秦軍交手,又再次把秦軍打的潰不成軍,從此秦軍上下一聽到吳起的名字人人頭大如鬥。要擴張就不可避免地北上和魏國作戰,面對昔日自己花極大心血一手調教出來的精銳魏軍,吳起毫不手軟,屢屢重擊,攻佔了無數城池。楚國藉此終於積下了其後躋身戰國七雄的本錢。但凡改革,都難免要得罪人,秦國的商鞅因變法最後不免被秦人五馬分屍,吳起素來貪鄙傲氣,行事酷辣,得罪的人遠較商鞅為多。楚悼王活著的時候對他恩寵有加,等到一死,吳起也知道自己難逃善終。其實以吳起的精明,本可以在楚王病重的時候再次走人,但他實在太累了,一輩子都在不停地被人陷害,跑路,這次真的不想再逃了。
楚國的一群舊貴族趁楚悼王停屍宮中,就迫不及待地掩殺進去,吳起大窘,慌亂中退到楚王的棺木旁頑抗,最後乾脆躍入棺中,抱著楚王屍體不動,那些亂軍殺紅了眼,一陣箭雨,將吳起和楚王的屍體一併射成了刺蝟。
吳起此舉,大有深意,這是中了一輩子反間計的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用反間計。新楚王登基後,名正言順地把那些朝楚悼王屍體上射箭的人抓起來全部族誅。雖說這些人都有擁戴他登基的大功,但俗語有雲,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們今朝既然敢犯上妄為,他日難保不再犯。只是又要殺得利落,又要安穩眾心,不致遭人非議,甚至激起叛亂,就難得很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勾踐那種狠戾的心腸和手段。吳起的確送給新楚王誅殺功臣的絕好藉口,促他下定決心,當然最主要的,是替自己抱了仇。
吳起一生,從道德上說惡劣得一塌糊塗,從功業上說雖然也極顯赫,卻幾沉幾浮,最後仍未善終,可以說失敗得很,但他和蘇秦恰恰相反,一生光明正大,從來不耍陰謀詭計。從他生平唯一一次反間計看,他倒不是智商低下,或是性格單純,耍不來權術手腕,而實在是不屑搞這一套。他一直深信單憑自己的曠代才智就足以立世,這才是他真正可悲的地方。
聖人孔子有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說得是其弟子澹臺滅明品行高潔,可是其人形容醜惡,不襯其德。其實論起以德取人,也不免失之吳起阿。
之九:口蜜腹劍李林甫
如果在綿延幾千年的中國反間史上選出個十項全能的冠軍,個人以為非大唐開元,天寶年間名相李林甫莫可。
李林甫此人可以算是不學有術的典型,他雖學識鄙陋,無甚文才,但論起權術手腕,心機城府,風流天子唐玄宗的麾下名臣能吏無數,卻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但凡他要決心扳倒的政敵,不管是清高孤傲的飽學才士,老成持重的敦厚長者,驕橫跋扈的邊塞節度史,還是金貴如太子親王,玄宗身邊炙手可熱的近侍,或是六親不認的酷吏,惟利是圖的小人,極盡姦險的佞臣,幾乎沒有一個逃得出他的算計。最要命的是,這些人即使被他弄得焦頭爛額,身家性命有時候都送掉了,卻不知道是他在暗地使勁,因為他越是想整倒某人,就越是結交示好,極盡恭維阿順之能事,所謂「口有蜜,腹有劍」,決非虛言。宋代大學士歐陽修等人編訂古籍的時候看到以前版本的唐書既冗長混亂,又忠姦不顯,於是重編《新唐書》。他們這些道德文人大概狠李林甫狠得入骨,在禍害大唐的奸臣榜上,毫不留情地將他釘在榜首。
唐玄宗李隆基稱得上是倜儻多才的一代英主,早在少年之時就深得武則天的欣賞,及其年長,快刀斬亂麻一舉掃平太平公主的叛亂,端的精明強幹。他在位先些年,任用姚崇,宋景等一代名相,勵精圖治,國力蒸蒸日上,在歷史上留下開元盛世的美名,連大詩人杜甫飽受離亂之苦的時候,回憶起當年的盛世,也是感慨不已,「憶昔開元盛世日,小邑猶存萬家室。」可惜玄宗和那些才智過剩的風流才子型皇帝如李後主,宋徽宗有同樣一個毛病,都是逐漸發現處理繁瑣的政事遠不如談玄論道,著詩作文,一邊溫軟在抱,一邊欣賞輕歌曼舞來得爽。這原本也不是甚麼大事,只要用人得當,歷朝歷代主昏於上,政清於下的中興局面屢見不鮮。可是玄宗誤就誤在過於自負,認為以自己的精明洞察奸人們豈能討了好去。他識人用人的手段對付一般的姦佞宵小是綽綽有餘,可是對付李林甫這等大滑似忠的極品就施展不開,反而成了他藉以打擊政敵的利器。
說起來李林甫要討玄宗的歡心也是頗費一番周折。玄宗文采風流,愛才如命,李林甫卻自小只知道和一班貴族子弟廝混胡鬧,鬥雞走狗,詩詞歌賦等根本一竅不通,甚至當了宰相之後,有一次一位同僚老來得子,他親筆撰寫的賀辭中居然將弄璋之喜誤作「弄獐」之喜。(難道抱著個毛茸茸的獐子就真的那麼開心嗎?) 他當禮部尚書的時候,就瞄準了宰相的寶位。只是當時的宰相是大才子張九齡。張博學多識,文才絕代,深受玄宗的賞識,且他為人鯁直,素來鄙視李林甫這等無德小人,屢屢當面痛斥。李林甫狠忌交加,卻並不急於出手,一面與張九齡等宰相曲意迎奉,一面獵豹一般靜靜地瞄視著獵物。
機會終於到了。中書侍郎嚴挺之的前妻被他修棄以後,另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後來王因被告貪污收入獄中,嚴挺之詳察此案,發現證據不足,將他保釋出來。李林甫馬上意識道此案大有文章可作,嚴挺之和丞相張九齡,裴耀卿都是清流一黨,平日互相仰慕,引為知己,那是朝野共知,他們向來一齊和自己為難,這次實在是一箭數雕的大好機會。他托內侍在玄宗面前密告嚴挺之私放貪污重犯,有徇私舞弊的嫌疑,並請玄宗徵詢宰相的意見後再作決定。玄宗找來張九齡,問他對此案的看法,張據實直言,嚴挺之歷來公私分明,王元琰的夫人誠然是他離異的前妻,但是並無私情牽扯在其中。玄宗冷笑,並無私情?只怕是故劍情深吧,當即下令把王元琰重新拘禁嚴查。再細細思量,張九齡平日看似公正嚴明,關鍵時候竟然還是偏幫私黨,實在讓人寒心,於是罷去了張,裴的相位,並將嚴挺之貶官千里。當張九齡,裴耀卿兩位叩頭謝恩,黯然神傷蹣跚著走出正殿的時候,李林甫望著他們的背影嘿嘿冷笑,「看你們今日還敢自稱左右丞相?「百官無不簌簌自危。
李林甫得以升任丞相,除了設計扳倒張九齡以外,也是他平日緊密勾結內宮的回報。當時玄宗甚是寵愛武惠妃,李林甫就全力巴結這位權傾內宮的人物,但太子李鍈並非她所出, 武惠妃一直深以為恨。李林甫探知她的心意,也覺察到玄宗其實並不喜歡 太子,只是礙於輿論不敢妄動,這種有賺無陪的好買賣豈有不作之理?他鼓動其他人誣告太子謀反,玄宗正愁沒藉口,讓群臣討論廢太子之事,張九齡等人搬出隋文帝楊堅誤廢太子最終丟了大好江山的案例,竭力替太子洗明冤情,唯獨李林甫在一旁默默不語。玄宗眼見阻力甚大,一時下不了決心,散朝後單獨召見李林甫,李只說了一句話,這些都是天子的家事,外臣根本沒資格插嘴的。玄宗立時轉憂為喜,也為李林甫的忠心所感動,狠心廢掉了太子。李林甫為了杜絕後患,糾集一幫官員將太子和另外兩個王的勾連謀逆案坐實,並將他們一併處斬。
太子雖然被殺,可是玄宗屬意的新太子並不是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而是忠王李亨。任那李林甫姦狡勝狐,這次也不幸押錯了注。但事已至此,既然明擺著自己是武惠妃,壽王一黨,已然得罪了新太子,那乾脆就得罪到底,不然他日新太子登基,自己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他攻擊李亨的方法還是先旁敲側擊,最後一網打盡。當時和他一起為相的是韋堅,李適之二人。韋堅手握大權,又是太子李亨的正妃韋氏的親兄長,實在是太子的得力外援,這顆釘子非得拔除不可。說起來韋堅的妻子是李林甫的表妹,他得以當上丞相全賴李林甫在玄宗面前說盡好話,但是如今既然翻臉,也顧不得那麼多了。韋堅交遊廣闊,朝野內外聲望甚隆,又與另一丞相李適之交好,相形之下李林甫反而被孤立了。
不過這也難不倒李林甫,要剪去太子的旁支韋堅,先要剪去旁支的旁支李適之,邏輯上倒是相當清晰。李適之為人狂放疏闊,除掉他並不費事。有一次李林甫跟李適之商量說,「地方官員曾經上報華山發現金礦,如果開採出來國庫會立時充盈,只是皇上尚不得知。」李適之喜滋滋地跟玄宗匯報,玄宗問李林甫的意見,李林甫馬上正色道,「此事我早就知道,只是華山是大唐的龍脈所在,事關國家氣數,不應該隨便開採,所以我一直不敢說。」玄宗深怪李適之輕佻浮躁,覺得他實在不是當宰相的材料。
當然這還遠不足徹底扳倒李適之。李執掌兵部多年,要清洗掉他,一定要從他老巢尋找突破口。(這些兵部的官員應該算是太子旁支的旁支的旁支,李林甫除了做事果決之外,耐心也實在了得。)這個時候著名的酷吏吉溫粉墨登場。漢唐兩代有很多共通之處,除了都是天朝大國,國勢強盛,兵威赫赫,遠近咸服之外,連宦官亂政,酷吏叢生也如出一轍。酷吏原先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漢朝的著名酷吏郅都,張湯等都是專門整治豪門,殺人如麻的大清官。郅都簡直如同包青天的前世,整日鐵黑著一張臉,時號「蒼鷹」,但凡他經手的案子,上至王公太子,下到走卒役夫統統沒命,漢文帝嫌他殺戮過重,派他鎮守邊關。當時的匈奴正是最不可一世的時候,碰上這個煞星也是星點脾氣也沒有,匈奴單于為了鼓勵士氣,在平日大練兵的時候將郅都的畫像當成箭靶,那些弓馬嫻熟的神箭手即使遠遠望到仍不免氣沮,怎麼射都射不中。這些漢朝的酷吏,酷則酷矣,但他們血性極足,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一旦犯案,都是毫不猶豫地自殺。唐朝的酷吏比起他們的祖先,陰狠十倍之,而血氣幾乎全無了。
既然清洗兵部成了當前首要任務,作為李林甫麾下第一打手,吉溫當然是責無旁貸。他大搖大擺地坐在堂上,先把兵部的官員隔在一個房間,並不急著嚴刑逼供,而是先把其他的一些案犯帶到堂上立時施以酷刑,慘厲的哀嚎聲響徹四野,隔壁的那些官員人人色變,有的當場就嚇得尿了褲子。吉溫隨後把他們領到堂上,此時當真是要什麼口供有什麼口供。兵部官員人人反水,攻擊前主官李適之的供詞積了厚厚的一摞。玄宗開始還有些狐疑,他也曾聽說過吉溫的名聲不太好,遂另派人複查,結果發現那些人並沒有受刑的跡象。玄宗龍心甚慰,大大褒獎了吉溫。
李適之既倒,韋堅也急得渾身汗出。正好立了大功的邊將皇甫惟明回朝受賞,他憂心國事,深惡李林甫的姦邪,於是和韋堅,太子李亨商議除掉李林甫的辦法。李林甫的心腹御史中臣楊慎矜,為了及時搬除韋堅自己好登上相位,自告奮勇充當內鬼,打入太子一黨,偵測到他們聚會的時間,向玄宗告發。自古天子沒人不怕太子和守邊重臣內外勾連的,玄宗得知後大為震怒,罷黜韋堅,將皇甫惟明下獄。李林甫宜將剩勇追余寇,極力將太子扯下水。可是太子李亨實在是個人物,沉靜勇毅,不慌不忙地來個烈士斷腕,主動廢了愛妃韋氏,至於韋氏兄妹的死活就實在顧不上了。李林甫一不做,二不休,又瞄上了太子的另外一個愛妃杜氏的父親,以貪污罪為名將他下獄,李亨的韜晦功夫實在一絕,二次斷腕,又主動廢掉了杜妃,撇清干係。李林甫這次總算遇到了比他更耐心能忍的硬敵,只好長嘆一聲後生可畏後暫時罷手。
失去靠山的韋堅和李適之就慘了,三堂會審的官員都是李林甫的心腹爪牙,升任丞相的楊慎矜,御史中臣王珙,法曹吉溫一齊施力把他們往死裡辦。總算玄宗存有一絲仁念,將他們舉家發配邊疆了事。
李林甫豈肯善罷甘休,他深知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酷的至理,起用另一位和吉溫齊名的大酷吏羅希奭來善後。羅希奭和吉溫雙劍聯手,合稱羅鉗吉網,凡是撞到他們手裡的人,不死也要脫層皮。(唐朝酷吏貢獻給漢語的四字成語中,除了這個羅鉗吉網,更有名的似乎是武則天時代那個的請君入瓮。)他剛剛以朝廷御史的身份追蹤到韋堅和皇甫惟明的流放地,還未來得及出手,他們就連同數百親眷久聞羅鉗的鼎鼎惡名,一齊駭得絕望自殺,屍體順江漂流的到處都是。
此時李林甫的政敵除了頑強的太子之外清除得干乾淨淨,當然宰相的位置也不可能只他一人獨控,於是那個甘冒奇險的楊慎矜得償所願,升為宰相。為了消除玄宗的疑慮,他除了提拔朝野皆知的私黨楊慎矜到相位之外,又主動推薦另一個出了名的老混混陳希烈和他一同執政。陳希烈是個公認的糊塗蛋,整日只知道談玄論道,動不動就老莊齊物,信口雌黃,這點正合迷戀道學的玄宗的心意。從此李林甫的權勢達到了極點,乾脆就在自己家裡辦公,前來巴結的朝廷官員經常把他家門口幾里之外的路都堵得水泄不通。陳希烈雖然同為宰相,卻幾乎門可羅雀,他也不在意,終日左擁右抱,飲酒作樂,對李林甫極盡恭順之能事。
雖然位及人臣,李林甫卻絲毫不放鬆警惕,笑裡藏刀的功夫更是修煉得出神入化。一次,玄宗想起來當年隨著張九齡一起被貶走的嚴挺之人才堪用,和李林甫商量把他召入京師。李林甫下朝後找到了嚴挺之的弟弟和他說,「聖上其實相當掛念你的兄長,你不妨請你哥哥上書說自己年老體衰,希望回京師療養,這樣就有機會面聖,恢復官職。」嚴挺之的弟弟感謝不已,依了李林甫的計策,結果玄宗看到嚴的奏折,感嘆道可惜可惜,原來他已經病重,不堪其用了,於是罷了重新起用他的念頭。
大唐的慣例一向是出將入相,在邊關立了戰功的將軍都有可能 被皇上選中擔任宰相。為了斷絕他人和自己爭競的可能,李林甫向玄宗進言,胡人大多勇悍善戰,又坦直忠心,易於控制,所以邊防節度史不妨都讓胡人出任。玄宗當然應允,於是一大批胡人將星脫穎而出,各個能征慣戰,威風了得,的確大大震懾了周圍的所謂蠻夷之幫,其中有「哥舒夜帶刀,單于夜遁逃」的哥舒翰,安邊名將阿史那社爾,著名的亞洲山地戰之王高仙芝,當然也有差點玩完整個大唐天下的安祿山,史思明。李林甫此舉不管是增強了邊防力量也好,或是養虎遺患也好,其本意在於這些胡人都不識字,而不識字的人想當大唐的宰相那是難於登天。
不過那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楊慎矜卻漸漸討得玄宗的歡心,日益驕橫,有與自己分庭抗禮之勢。和盟友親信翻臉李林甫也不是第一次,馬上召集另外兩個心腹王珙和吉溫一齊合謀整垮他。楊慎矜原以為他和吉溫以前情同莫逆,多少會手下留情,誰知道吉溫更是狠得出乎他意料,居然翻查他的家譜,查實他是隋朝皇帝的嫡系子孫,雖說已經隔了四五代,但既然是前朝餘孽,吉溫從他家裡查出造反的讖書也是理所當然的。楊慎矜得知自己做夢也夢到長什麼樣子的讖書居然被搜了出來,當即連辯解也懶得辯解,伏劍自刎。
楊慎矜的空位總要有人填的,這是李林甫的一貫戰術,為了打擊政敵就要團結另一個,等他的任務完畢再提拔新的人物打擊並取代他。後世與此類似的名言是「打鬼借鍾馗」,「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等等。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當權者喜歡鬥,而是他不鬥自身的權位就岌岌可危,傳說中的其樂無窮說到底不過是苦中作樂而已,當然也不排除斗人真的鬥上了癮從而產生了類似吸毒的那種心理依賴的可能。李林甫經過一番精心分析,選擇了既能討好玄宗,又因為不學無術,事事而必須仰仗自己的外戚小流氓楊國忠。這次打了一輩子雁的老獵人李林甫終於被雁啄了眼,他犯了一個簡單的錯誤,就是小看了枕頭風的厲害。楊國忠的妹妹就是那個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著名艷妃楊貴妃。他雖然智商不高,政治手腕又低劣,但是仗著後臺硬,李林甫終於抵擋不住。
更要命的是原先的心腹嗅到暴風雨到來前的氣息,紛紛另謀出路,一片眾叛親離的慘景。尤其是合作多年的第一鷹犬吉溫居然也投到楊國忠那邊,反戈一擊,洶洶逼人,對李林甫打擊著實不輕。平心而論這也不能怪吉溫不念舊情,他只怕也是被李林甫的所作所為徹底寒了心。吉溫算是識時務的聰明人,明瞭自己說到底不過是棋子的地位,及時安排好了自己的後路。同樣是爪牙的王珙就糊塗得多了,繼續對李林甫忠心不二。一生翻雲覆雨的李林甫只怕也被他的執著所感動,可是政治鬥爭中動了真情最要不得,這樣一來他自己的末日也不遠了。
李林甫雖然玩笑裡藏刀非常成功,可是時間長了,人人都知道了他的險惡。他怕死了仇家來找他算帳,出入都是前呼後擁,由數百精銳鐵甲軍荷戟環衛。自古以來宰相出巡豪華的場面是不少,可是這樣如臨大敵的排場也確實少見。饒是如此,他依然不放心,經常隨機地改變出巡路線,晚上睡覺的房間也是臨時決定。有一次,他的兒子在後花園裡看到愁眉不展得父親,指著在牆外辛勤耕作的農夫長嘆道,父親,你在這樣下去只怕我們家以後想放棄榮華富貴,過那些村夫的生活也難阿,李林甫也是長長嘆了口氣,搖頭無奈道,你什麼時候見過騎在老虎身上還能輕易下來的人那?
風水輪流轉,如今是楊國忠派系開始進攻了,最令李林甫想不到的還不是吉溫的六親不認,而是那個公認的糊塗蛋陳希烈率先扛起倒李的大旗,驚得他差點眼鏡跌落。陳希烈等人以其人之道還制其身,還是先打擊李林甫旁支的旁支,王珙的兒子王蚶,把他以謀反罪下到牢裡,王珙舐犢情深,拼上老命替兒子免罪,結果自己也身陷泥潭,李林甫此時不顧風險替他唯一的死黨辯解,玄宗早就被貴妃娘娘地枕頭風吹酥了骨頭,又對李這般明顯的偏私有所不滿,狠狠訓斥了他一頓,並下令將王氏父子梟首示眾。
李林甫一直是在強力支撐,如此一番驚嚇,更是把他催到了生命的終點。這時大獲全勝的楊國忠假惺惺地跑到李府去探病,李林甫老淚縱橫,哀求道,我死後我們李府的家眷就要拜託你照顧了,楊國忠慨然應允。李林甫接著又道,大唐的萬鈞重擔今後要壓到你身上了,你要好自為之阿。楊國忠冷汗頓時出了一身。說了一輩子假話的李林甫到死終於真情流露。
李林甫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在他當宰相的數十年,大唐的天下被他弄成了一棵掏空了根基的老樹,已經經不起任何風雨了。他在位尚且憑著絕代的權術手腕鎮住天下梟雄,他一死就沒人震得住了,更何況頂替他的是不入流的楊國忠。那個視天下如無物的安祿山,生平唯一怕的人就是李林甫。每次他到長安,第一個就到李府拜訪,如果李林甫不想見他,他就害怕得在地上直打滾,大呼我今天要死了,要死了,直到從人告知李相答應見他為止。當安祿山聽說李林甫一死,楊國忠居然當了宰相,狠狠朝地上呸了一聲道,我原先以為大唐的宰相何等天人,不料楊國忠這樣的無賴居然也能當擔任?自此下定了造反的決心。知道楊國忠無能的人還有那個聰明人吉溫,他早就估計到大唐江山可能不保,毅然拋棄爛人楊國忠,轉和他的對頭安祿山勾通,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被人告發通敵身首異處,他一輩子精於算計,最後一把不料還是壓錯了莊。楊國忠在叛亂開始不久就被亂兵殺死,他的妹妹楊玉環隨後香消玉隕。倒是那個扮豬吃老虎的陳希烈一直安穩得混到安史之亂平定後的若干年,相比其他走馬燈似的大人物,他應該算是下場最好的一個了。
李林甫總算是死得及時,玄宗念及他幾十年的奉獻,下令將他厚葬。楊國忠很快把答應李林甫的話忘在腦後,逼著他的家人招供李林甫造反,很快他的女婿楊齊宣因懼禍主動順著楊國忠的意思誣告他岳丈和大反賊安祿山勾結,玄宗發覺自己竟然被瞞了幾十年,勃然大怒,一面下令把李林甫從地下挖出,一面把李家幾百口全部流放到嶺南,天遠路迢,一路上死傷慘重。
李林甫在世的時候,為了給自己最心愛的女兒挑一個可靠的夫婿,以他閱人無數的慧眼千挑萬選才找到了人品端方的楊齊宣,並把他一手提拔為諫議大夫。雖說楊後來的告發確實是無奈之舉,李林甫在九泉之下得知後只怕也會傷心得涕淚俱下。即使這次他是為自己家族,也是為大唐唯一一次真誠的落淚,一切終歸於事無補,漁陽鼙鼓動起來,安祿山的數十萬塞北鐵騎開始掃蕩整個中原大地,大唐的盛世已然畫上了休止符。
之十:晚清政潮
清光緒三十二年,天津道員段芝貴在給慶親王奕劻的兒子載振貝勒辦的壽宴上,獻出花十萬大洋買下的天津名伶大美女楊翠喜,並將其秘密送入載府中當小妾。載振被他的這份重禮弄得心花怒放,作為回報,段芝貴在數月內就由小小的道員升任黑龍江巡撫。這等獻美邀寵的案例,古往今來多得去了,玩得好甚至還可以搞出數段名垂千史的風流佳話,然而段芝貴本人也沒料到,這次普普通通的獻媚居然引發了晚清的一場巨大的政潮,當朝一等一的顯赫人物,權勢熏天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領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內閣學士,軍機大臣瞿鴻禨,郵傳部尚書,慈禧太后的寵臣岑春煊等等都先後捲入其中,甚至事關國運的一場政治改革也因此而胎死腹中。
段芝貴生平別無他長,只是論起拍馬獻媚,投機鑽營的確稱得上是專業人士。他在津門僅僅當一個小小的講武堂教習的時候,就通過買通袁世凱的師爺得知袁對一名青樓艷妓一直唸唸不忘。當他把那位美人買來送入袁府的時候,很自然的就升為四品道員,可是人心苦不足,這次載振路過天津,他又故伎重施,終於一躍而成黑龍江巡撫,地道的二品大員。這等火箭般的升速在大清的歷史上實在罕見,再加上段芝貴此人一向官聲不好,滿朝文武都在背後指指點點,以敢於直言彈劾不法權貴,整貪倡廉而名動天下的御史趙啟霖上書慈禧太后,狠狠參了段芝貴一本。他雖然顧忌到朝廷臉面,奏折中沒有明示幕後的慶親王父子,慈禧已是勃然大怒,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徹查此事,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中國幾千年歷史雖然沒有發展出類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卻也摸索出一套內部制衡的監察手段,御史制度就是對高高在上的皇權和顯赫的權貴的有力制約,以致孫中山先生在草創民國的時候,專門成立了監察院,實際上繼承的就是這套行而有效的御史制度。御史官員的品秩都不是很高,但是他們的能量相當大,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輿論,甚至直接影響皇帝的裁決。
當然御史也不是好當的,這些人第一要不好財,第二要不怕死。不好財是因為打鐵要身板硬,要懲治貪官當然先不能讓別人抓住把柄,所以充任御史的官員都相當清廉,即使是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晚清,那些京城的御史仍是苦守每年數百兩銀子的微薄俸祿。不怕死是因為他們經常要冒險觸怒皇帝的,得罪高官並不可怕,如果是皇帝在背後支持甚至還是榮升的好機會,可是直接開罪皇帝本人就需要莫大的勇氣了。但他們的口號一向是「武死戰,文死諫」,動不動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有的甚至自虐到巴不得皇上把自己殺了好青史流芳。除了那些個別凶悍的大暴君以外,一般的皇帝對他們也是相當頭疼,即使經常被他們弄得灰頭土臉,也還輕易殺不得,多數時候還要違心地裝出笑臉。明武宗正德皇帝有一次發飆,自己封自己為大將軍想帶著軍隊出關和蒙古人作戰,三位內閣大員流淚苦勸都沒能勸住,倒是在居庸關被出巡的御史卡死。巡關御史明明知道他是皇帝,照樣不買帳,任憑他在關下怎麼威脅恐嚇就是不開城門,武宗只好怏怏地打馬回京,事後也不敢拿他怎樣。一般來說,能當好御史的人大概都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岳飛曾感嘆過,武將不怕死,文官不貪財,天下方有太平之日,這些人當真是既不怕死,也不貪財,實在是難找得很。幸好幾千年的儒家熏陶,培養出了無數輕生重義的忠直之士,儘管被今人譏為愚忠,書獃子,愣頭青等等,也確實勇敢擔負起了艱鉅無比的監察工作。
趙啟霖的參劾奏章不僅嚇壞了段芝貴和貝勒載振,更是讓真正的大後臺慶親王奕劻坐立不安。段芝貴當不當的成巡撫是小事一樁,即便兒子因徇私罷官問題也不是很大,但是他在朝中的政敵絕對不會放棄這個好機會的。當初慈禧太后召四川總督岑春煊入京的時候,岑就在太后面前痛斥奕劻父子貪贓誤國,要不是慈禧有意偏袒,奕劻那次就被罷了官。岑春煊原本是個粗魯的武官,之所以飛黃騰達全拜庚子國難所賜。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倉惶西狩,一路上岑春煊領兵護衛,照顧得無微不至,每天晚上親自扶著腰刀在寢宮前站崗。慈禧深受感動,此後岑成了她座下第一紅人。但是即使是他,那次也沒能扳倒奕劻。慈禧精明瞭得,深知奕劻手腳不怎麼乾淨那是不假,但勝在沒有野心,比起忠心不二,易於操控,貪污受賄什麼的都是小節了。不過此次情況不同,太后動了真怒,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密切關注此案,如果真的鐵證如山慈禧也未必罩得住。
更糟糕的是另一位軍機重臣,清流的領袖人物瞿鴻禨也發現這個契機,動員一切力量向奕劻發難。平心而論瞿鴻禨和奕劻本人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是他和北洋大臣袁世凱一直是死對頭,這個梁子還是當年戊戌變法袁世凱狠狠擺了光緒皇帝一道時結下的。瞿鴻禨深恨袁世凱兩面三刀的小人嘴臉,一直想報復,只是袁世凱甚得慈禧的寵幸,只能暗伏爪牙,等待時機。
當年的那場流血變法,袁世凱當然是負有責任。但他是一個精明的政治賭徒,不可能幼稚到把寶押在勝率並不大的光緒身上的。身為一代梟雄,他平生行事向來不擇手段,能用忠君愛國的理念感召的就用愛國的大旗感召那些熱血青年,能用私人情誼籠絡的就溫情脈脈地籠絡那些士為知己者死的壯士,能花錢行賄送美女擺平的更是不吝血本,尤其是為了餵飽這位當朝的首席軍機慶親王,甚至不惜挪用軍餉。當然奕劻也是袁世凱在朝中最有力的後援。
瞿鴻禨牢牢咬住此案不鬆口,正是為了來個一箭雙鵰,載振是慶親王的親兒子,段芝貴是袁世凱的大紅人,再加上此案鬧得滿城風雨,已經上達天聽,實在是為國除去兩位巨姦的天賜良機。欽差大臣載灃,孫家鼐接手此案,很快就將段芝貴一抹到底,但是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奕劻,他們也不敢妄動。當然奕劻也沒閑著,一邊撒出大把銀錢,到處收買證人,一邊悄悄的把那位名妓送回天津,囑咐她如何應對盤查。果然再次複查的時候,段芝貴翻供,拒不承認有獻美行賄的事情,而楊翠喜也只承認在天津自己侍奉過載振,但並沒有到他府上當姨太太。段芝貴當初買楊翠喜的時候就留了個心眼,並不是親自出面去買,而是讓另一個大商人經手的,經手人如今也不認帳,說買過楊翠喜當丫鬟是不假,但並沒有將她轉手第三方。
所有的證詞彙總到兩位欽差手中,雖然漏洞百出,他們也只好裝糊塗,再加上有人馬上送了三萬兩銀票到那些辦案人手中,大家都樂得悶聲發大財,也就馬馬虎虎把復奏遞了上去。瞿鴻禨一看復奏,氣的青筋暴跳,但事已至此,也是無可奈何。這時有位工於心計的幕僚提醒他,太后看到這樣的復奏只怕要被趙啟霖氣死,不妨您乾脆火上澆油,只要激起公憤事情就好辦了。瞿鴻禨何等機敏,立時恍然,第二日就在太后盛怒之下召開的軍機會議上力主嚴懲御史趙啟霖,甚至警告道趙啟霖捕風捉影,誣告親貴,如不嚴懲,勢必讓百官寒心,要是讓人傚尤,局面就更難收拾了。慈禧本來就有重懲趙啟霖的意思,見一向清正的瞿鴻禨居然也不替他說話,就重重地點了點頭。其他人眼見形式逆轉,和趙啟霖同為清流一黨的瞿鴻禨都翻臉了,於是各個指摘趙啟霖的不是,主張嚴懲。誰知道老姦巨猾的奕劻反而跳出來替趙啟霖說話,力主從輕處罰,他懇切地哀求道,趙御史雖然舉奏不實,卻對百官仍不失是個警告,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冕,應當從輕發落。慈禧畢竟不是傻子,見此情形頓時也是心明如鏡,只是將趙啟霖御史一職罷去了事。
瞿鴻禨早就聯絡好一干人等,只待趙啟霖一倒霉就一齊鼓噪喊冤大造輿論,甚至在眼巴巴的盼他被慈禧下令砍了腦袋,誰知道奕劻固然是恨他恨得牙根痒,卻也知道分寸,警醒地跳出了圈套。趙啟霖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