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資產過億的大型國企老總,曾因首創國有企業「民主議事」制度而成為典型受到吹捧,以致於前來參觀學習者趨之若鶩。卻想不到就是這樣一位擁有光環和地位的老總,竟為貪圖小利而肆意損失單位資產過億元,甚至發出「如果利潤我能自己留下,那該多好」的經典自白,其逐利心態在此暴露得一覽無餘。
客觀地說,張玉穎對企業的發展曾作出過一定的貢獻,卻晚節不保,最終栽倒在仕途的「臨界」期上,陷入官場「59現象」無能自拔。可以說,「59現象」是眾多官員難以逾越的鴻溝,尤其是一些位高權重者,從權力的顛峰跌落下來,心理出現失衡,「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趁機最後「瘋狂」一把。張玉穎便沒有逃脫這個法則,成為權力的殉葬品。
然而,對利益赤裸裸追求的慾望,使張玉穎的心理防線處於一種即將崩潰的境地。因而,他的人生悲劇是咎由自取。但是深層次地剖析,腐敗的社會基礎同樣不可漠視。那種轉速極快的腐敗漩渦,往往會以極強的「傳染性」吸附心理意志脆弱者。
首先是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在「撫鋼」,張說一不二,凡是其提出的投資方案,領導班子和董事會成員從不提反對意見。這種對企業經營嚴重不負責任的態度,便導致了決策的個人化,國企私營化。何況,隨著企業經營自主權的逐步擴大,董事長、總經理作為企業「一把手」,往往集經營、人、財、物大權於一身,憑一句話、一個批示,就能隨意調動大筆企業資金。如此之下,「一把手」的權力惡性膨脹便在所難免了。
其次是制度形同虛設,必然導致腐敗。「撫鋼」內部管理制度並不少,無論是領導者崗位,還是物資採購、計畫、財務、驗質、人事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部位均有相應的責任制度,但制度是牛欄關貓、牆上廢紙,班子研究問題沒有會議記錄,大宗產品採購無須招標和審批,財務手續不全,甚至部分帳目、資料遭毀。「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制度缺失,也就是腐敗滋生蔓長之時。
張玉穎的腐敗軌跡,與其他腐敗官員沒有不同。但在剖析此類腐敗現象時,我們絕不能總是停留在對其的「嘆息」之上,而應更深層地反思權力監督機制的完善與否、力度是否到位。
讀者推薦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