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買樓吧,多貴都不怕,借錢買也不怕。唐朝時代已經有人炒樓,並不是香港人和美國人發明炒樓,才懂得炒樓。我們的老祖宗在唐代已經會炒樓,不信看看白居易活著的時候取了個口氣不小的名字,竟然還要被人嘲笑,並且警告他說,長安居,可不易啊。
看房價是不是已經炒過頭,當然有很多衡量的尺寸。資本主義的一些老狐狸的房產經紀人拍腦袋也能有一些老農的經驗尺寸,據說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當房價超過20年的房租總額很多的時候,可就別再瞎炒了。但是,中國租房的比率據說很低,可能公有制分房留下的遺產真還不少,還能平衡一下自由市場炒樓風的衝擊。所以,以房租倍數來判斷房地產是否已經處在崩潰前夕,恐怕也不是很管用的預測手段。
假設公有制分房的老本已經慢慢吃完了,要衡量價格是否等於價值,或者價格是否已經不能持續發展下去,找來找去,人均GDP可能還不失為一個值得利用的參考尺寸。
如果以每年人均GDP來粗略地比一比,看中國城市居民幹了一年下來的平均收入,根據目前平均標準的均價能夠買幾平米的樓房,結果還是要讓人嚇了一跳。
經過去年的調整,中國的人均每年GDP現在應該有1萬2人民幣了吧,以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樓房中間偏高的均價為對象,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年人均收入之後,不吃不喝,只能買大概1平方的居住面積,一家三口不吃不喝,也大概要30多年,才能買個100平米的住處。這個高昂的比率水平大概是超過西方很多發達國家很多,香港回歸前大概也有到過。有興趣的可以深入計算。
美國人年均有3萬多美元,按照中國目前的居不易的水平,美國人一年人均收入如果也只能買一平米住處,那麼紐約的100平米的樓價也因該平均要高達300萬美元,那是可以在紐約中央公園買層樓和從前的菲律賓馬可斯夫人當鄰居了。
在比較有福利色彩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現狀是,每年人均所得是可以買10平米普通質量的樓,中國應該朝這個方向奮鬥,也就是每平米均價只要1000元,怎麼樣。可能因為從前有過在低工資制度下的分房制,具有相對的緩衝力量,這個奮鬥速度可以慢一點,問題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