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目的,給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坦然接受批評只是從善如流的態度,我們能做到知錯就改嗎,我們能照他說的辦嗎?這使我想起在上個世紀,有一個聲音在呼籲,一個赤子的聲音,一個身居副市長、著名建築家卻無法主宰北京城牆命運的「悲情保護者」的聲音,他的名字叫梁思成。
「China,都拆了」誰之羞?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時候,讓決策者接受文明的理念需要艱辛的過程,甚至是一個漫長的時代。即使沒有到過北京的人,也早已從香菸牌上見識了大前門。而決策者們更多的相信,城牆是古代防禦工事,是封建帝王統治的遺蹟;城牆限制和妨礙城市發展;拆除城牆,可取得許多磚,可取得地皮,利用為公路。「保衛」前門的人就是梁思成。當面對北京舊城,卻要在決策者手中毀掉之時,梁思成憤怒了,吶喊了,然而,他的聲音是那麼的微弱,那麼的無助。一座座城門在有識之士的痛心疾首中「失守拆除」,科學和理性就這樣敗下陣來!然而,我們不要認為今天就萬事大吉了,圓明園滲水事件同樣是一個警示,在一個慾望與利益裸奔的時代,毀掉一個古建築,只是彈指之間的事!
「China,都拆了」誰之過?
今天我們是不是都能善待古建築?很少耳聞有官員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做出世人稱道的非凡之舉,倒是常聽說有些地方政府在狂熱的經濟發展中,更多的看重名人的歸屬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地」,並為此你爭我搶,樂此不疲。據5月23 日《現代快報》載,「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蘇州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這又一次把端午節姓「伍」與姓「屈」之爭推進了人們視線。到底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還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關於「端午起源說」的爭議,能扯得上關係的地方政府一直就沒有停息過。有爭一個名份的精力,我們何不更多的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去保護那些亟待修繕和維護的古建築,並從中挖掘有助於今世發展的文化內涵?
「China,都拆了」誰之恥?
我們不能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為自己粗暴的拆遷行為而辯護,我們更多的要面對子孫後代,讓他們不要為我們今天的恥辱而羞愧。據《現代快報》5月24日報導,在近日舉行的南京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上,南京市規劃局局長周嵐作關於《南京市重要近現代建築保護條例(草案)》的說明時說:「一批名人居所和歷史事件發生地,如慰安所、漢奸居所、辦公場所等,是本市一些重要事件的見證地,其建築本身並非優秀,但因具有歷史價值也需要進行保護。」漢奸在歷史上出賣民族利益,早被釘在了恥辱柱上,但對待「漢奸住所」因為它的主人是漢奸就蔑視它,忽略它,甚至毀壞它,這不是一種榮耀,反而是一種恥辱,一種對現代文明的背叛,因而,南京市保留並保護「漢奸住所」的做法是理性的,科學的,明智的。
「China,都拆了」誰之責?
誰恢復,誰保護?誰為之立法,誰使之不再受到破壞和侵擾?這一切都需要當代人正面來回答。從今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全國「文化遺產日」。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保護文化遺產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國家的規劃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有了規劃,關鍵是靠什麼予以保障?必須從法律上現在對拆遷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包括對故宮保護範圍的擴大和建立更加廣闊的緩衝地帶。但是不管是北京還是就全國面言,全社會應該極為關注,馬上行動起來。
「China,都拆了」,我們還有臉面等著外國人表揚我們做得不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