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企業標識是一個企業的標準照,那麼幾經更迭的企業標識則像一張張經典的「老照片」,串起了一個企業發展的歷史。10月1日,數碼影像巨頭富士繼柯達之後,將正式起用企業新標,集體向銀鹽膠片時代作別。
今年初,柯達公司沿用了36年的黃色方框和「K」圖形,被簡單的「Kodak」標識所代替,變成了流線型的圓潤外觀與獨特的字母設計。柯達跳出了象徵膠卷的「黃盒子」──這是人們最直觀的感受,柯達以此向世人表明,它向數碼領域徹底地轉型。
無獨有偶,先於柯達向數碼轉型的富士也決定在10月更換其企業形象標識(見C4版圖示)。柯達跳出了「黃盒子」,富士則去除了象徵取景框的紅色六邊形,以更為立體的設計突出「FUJIFILM」,並對字母「I」與「F」進行了銳角處理,旨在更充分地體現富士膠片穩健的多元化戰略和對尖端技術的執著追求。
與此同時,富士開始了內部結構的大調整。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徐瑞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從10月1日起,原來的「富士寫真膠片株式會社」將不復存在,在去除象徵傳統膠片的「寫真」二字後,公司更名為「富士膠片控股有限公司」,下轄「富士膠片株式會社」(承繼富士寫真膠片株式會社的事業)和「富士施樂株式會社」(下稱「富士施樂」)兩大事業公司。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傳統膠卷自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黑白膠卷才被彩色膠卷所取代,僅僅過去20多年,數碼影像就席捲了彩色膠卷,如果不能迅速適應變化,企業就將面臨淘汰。
柯達與富士攜手創造了傳統銀鹽膠片時代的輝煌,他們之間的你爭我奪也多次創造了世界營銷史上的經典案例。柯達發明瞭膠卷,並一直引領著這個時代,但在數碼轉型上卻比富士行動遲緩,致使目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歷史始終在前進,富士與柯達毅然更換企業標識行為表明瞭影像巨擘轉型的決心,向那個輝煌時代做最後的告別。
根據品牌發育理論,品牌可以根據其所屬類別以及發育階段的不同,分為功能性品牌、規模性品牌、技術性品牌、價值性品牌以及精神性品牌。富士歷史上有四次換標,前後共五個標識,每一次換標恰恰都對應著品牌發育的不同階段,它們就像企業發展中定格的影像,重現了一個地方小公司成長為跨國企業並重生再造的歷史。
富士膠卷創立於1934年,其前身是日本塑料的「膠卷試驗所」,創立之初企業的Logo非常簡單,「Fuji」兩字上面頂著一座富士山,它們被包圍在一個圓裡面,孕育著富士膠卷本來的含義,這是一個功能性品牌。
1960年,富士獲得了快速發展,技術力量日漸雄厚,開始有了國際化的需求,於是需要一個規模性品牌,他們重新設計了企業標識,紅底白字的「FUJIFILM」特意增加了「FILM」,清楚地表明他們是一個純粹的膠卷公司,外面是一個更具流線型的扁橢圓設計。
到了上世紀80年代,1980年,富士已經是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迫切需要一個具有衝擊力的企業形象,展現其高尖端的技術,適時引入了CI(CorporateIndentity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創設了一個技術性品牌,將「Fuji」嵌入到一個紅色六角形的取景框中。這個紅色的取景框伴隨著富士全球化的步伐傳遍了世界,並在1984年奧運會上大放異彩。
1992年,富士進一步豐富企業形象內涵,引入了價值性品牌,在紅色取景框旁邊添加了黑色的「FUJIFILM」,全面詮釋了富士的企業定位。這也是富士以及傳統銀鹽膠片的鼎盛時期,全世界人民熱情消費著這種具有保存價值,能給生活帶來歡笑的產品,專業愛好者則一再在清晰度、顆粒飽滿度上不懈追求,這反過來推動了富士技術的進步。
這一次標識的變換與前幾次有質的區別,它並不是在傳統膠捲上的簡單變換、添加,它是富士企圖重塑自身,向數碼時代跨越的標誌,如果說前幾次的換標是產品與企業的改良和進步,那麼這次就是顛覆。
1939年出生於日本長崎的古森重隆引導了這次變革,他是現任的富士膠片株式會社社長、全球總裁兼CEO,也是富士歷史上第七代社長。多年前,他就意識到數碼化浪潮的到來,並以「熟慮斷行」之勢對富士膠片集團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創新的改革,轉守為攻,對公司整體經營進行徹底改革,果斷開拓新興市場,集中資源促進成長型事業、強化並購和聯盟。古森認為:「只有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生存,如果不變的話就不會有未來。」
此時的富士早已超越柯達,順利完成了數碼化轉型,銷售額幾乎是柯達的兩倍,成為一個以影像、信息、文件處理三大業務為核心的多元化公司,在醫療影像/生命科學、文件處理、印刷、高性能材料(平板液晶顯示材料、半導體電子材料、民用及工業用油墨)和光學元器件等領域均處於主導地位,而傳統膠片業務只佔總業務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