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最令人感到新奇的預測之一,就是黑洞的存在。當一顆大質量天體,如恆星等,變得非常緻密到一定程度時,其重力如此之強,使得整個天體會塌縮成一個「奇點(singular point)」--就是「黑洞(black hole)」。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Center for Astrophysics)天文學家Jeffrey McClintock等人測量一顆恆星型黑洞,發現它的自轉速度高達一秒950圈,將自轉可達的速度極限又在向上推進。
McClintock等人利用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Rossi X射線時變探測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的觀測資料,直接測量3個黑洞的自轉速度。其中一個編號GRS 1915+105的微類星體(microquasar),自轉速度高達理論預測可達最大速度的82%∼100%,因此可合理解釋黑洞為何會發出噴流、伽瑪射線爆發(gamma-ray bursts)的起源、以及如何偵測到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等課題。
為什麼黑洞的自轉這麼重要?因為,在天文上,黑洞可完全以2個基本物理參數來描述:質量,和自轉速度。雖然天文學家已經成功地測量黑洞質量,可是自轉速度的測量卻很困難。這是因為由於黑洞的重力實在是太強了,使得黑洞自轉時,也會拖著周圍的空間跟著它轉;這個自轉黑洞的邊界稱為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任何物質一旦落入事件視界的範圍內,便會被拖往黑洞中,「永不超生」。所以,天文學家測量到的黑洞自轉速率,通常是事件視界邊界上的狀況。
GRS 1915是目前20個已知的黑洞雙星系統中最重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4倍左右。它有一些相當獨特的性質,例如有物質速度幾近於光速的噴流,以及X射線輻射會快速變化等。天文學家已在X射線雙星(X-ray binary)中發現數十顆黑洞。所謂的X射線雙星是指雙星系統中,其中一顆子星是像太陽一樣的一般恆星,另一顆是黑洞或中子星等緻密天體;正常伴星的表面物質會直接轉移到這個緻密的子星上,一邊繞著這個緻密子星旋轉、一邊漸漸向緻密子星的表面落下,這個過程稱為「吸積(accretion)」。在吸積過程中,物質會被加熱到數百萬度而輻射出X射線。McClintock等人就是利用黑洞吸積盤的X射線光譜來決定它的自轉速度。
這個運算技術,其實是基於相對論預測的一個關鍵點:吸積到黑洞上的氣體,只有在某特定半徑外才會發出輻射,這個半徑就是事件視界的範圍;在事件視界以內,物質落入黑洞的速度太快,以致於無法產生足量的輻射,所以偵測不到。事件視界的半徑只與黑洞自轉速度有關;而半徑愈小,吸積盤上發出的X射線愈熱,溫度再加上X射線的亮度資料,就可以算出事件視界半徑大小,再藉以估計黑洞自轉速度。這個概念相當簡單易懂,不過若無RXTE等精密的太空望遠鏡幫忙,也無法達成目標。
這些天文學家目前認為GRS 1915和另外兩顆高速自轉的黑洞,是在原始正常恆星塌縮成黑洞的過程中,將角動量(ngular momentum)通通轉移到體積奇小的黑洞上所致。就如同溜冰者將手臂張開時的自轉速度較慢,可是一旦將手臂縮起,自轉速度就會陡然變快一樣。獲得黑洞自轉速度的這個關鍵物理因子,就如同獲得聖盃一樣,許多關於黑洞的謎題或許都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