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也並非都是寬衣大袖,古代的軍隊服裝就是另外一種樣子,縮衣緊褲,精幹利落,便於行軍打仗。種田作工的人,也是短衫長褲,不穿寬袍,適合勞動,「牛郎織女」中的董永,就是這樣一種打扮。
漢服之美,在於它優雅的風格,舒展的線條,而不是華麗的色彩。漢服的格調凝重,深沉,內斂,顏色以樸素淡雅為主,這與中華文明的歷史和文化修養有關,和中華大地的自然環境有關。中國戲曲中的服裝都艷麗繽紛,這和古人日常生活的著裝相差很遠,那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後的服裝。現代繪畫中的古代美女服飾也是明亮嬌艷,以淺色調為主,那也是一種藝術的誇張。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真正的漢服的顏色都很含蓄,暗沉,以赭、暗紅、青紫、黑等深色調為主。唯一的淺黃色,還是皇家專用。看古代的仕女畫,如唐代張宣,周仿的「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春遊圖」,裡面的唐代美女們雖然袒胸露肩,很開放,但衣服的顏色依然很莊重。大陸的古裝影視劇就很好地表現了這一點,而港臺的古裝影視劇,與大陸影視風格不同的一點,就是服裝的鮮艷明麗,這與他們對中華傳統還不算真正理解有關,也和他們所處的熱帶有關。由於氣候的原因,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是喜歡顏色偏淺色彩張揚的衣服的。
漢服雖美,但也有缺點,就是過於寬綽,袖子太肥,衣身太長,覆蓋腳背,拖地而行。袖子不僅肥還長,這為戲曲中的水袖表演功夫提供了素材。在古代,這種又長又肥的袖子似乎還能裝東西,古典文學裡常描寫裝進袖子裡什麼東西,或從袖子裡取出什麼東西。長長的衣裙,固然好看,但行動起來未見得方便,所以戰國時期的趙國才有了「胡服騎射」的改良。
漢服有個最大的特點是三千年來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雖然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但總的樣式還是一致的。在明朝滅亡後又是嘎然一下被迫停止穿戴。如果沒有後來的清朝,漢服還繼續穿下去,真不知會是一種什麼樣子,會不會發生什麼變化或者進行改良?到了近代受西服影響又該怎麼辦?這都很難預測,這也是現在推廣漢服的一個癥結,沒有古人為我們提供的循序漸進的改革,穿上了幾百年前的漢服上街,那種與現代生活隔了兩重天的尷尬,那種不方便的感覺,是隨之而來的,只能在某種儀式上穿,不能成為平時的著裝。唯有進行大的創新和改革,才能流行於世。滿清風格長馬褂旗袍,並不是清朝服飾的原樣,也是經歷了一番改良後,才流行於大眾之間,成為人們的普通服裝。
穿衣戴帽,各人所好。在提倡個性化的今天,人們因喜歡中華傳統文化,進而喜歡漢族傳統服飾,也是正常現象。但在漢服熱的背後,也不排除商家為利益驅使,對漢服進行誇大性的宣傳,甚至煽動大漢族主義思緒,以達到自身的利益。更有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借漢服製造民族矛盾,將推廣漢服的活動弄成了類似邪教的組織,造成人們精神上的混亂。對代表現代中國傳統的服裝,如唐裝,旗袍之類,一律認為是異族服裝,不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實際上,清朝服飾也是屬中國的傳統服裝。作為在廣大漢族人民身上穿了幾百年的服裝,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是什麼?雖然它來源於少數民族,但已成了漢族人幾百年生活中的一部分,比起傳統漢族服飾,穿著更為方便,款式也端莊優美,深受漢族人 民的喜愛,展現了中國乃至東方人的風采。實際上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不見得都是中國本土具有的。像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真正屬於漢族的樂器只有奏出「高山流水」的古琴,古箏,另一個古代著名的樂器箜篌早已失傳,而在當代中國民族樂器裡佔主導位置的二胡與琵琶,都來自西域,是胡人的東西,現在說它們是真正的中國「國粹」,沒有任何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