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箋」乍讀之下,感人肺腑,至公至忠。細讀之下,卻又令人疑惑。其中「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尤其可疑。周瑜雖然謀略欠佳,但軍事經驗極其豐富,斷不會認為此行真的可以「規定巴蜀」,而且還大言「謂若在握」。那麼,周瑜為什麼要主動請纓征蜀?為什麼又突然病逝?這封「絕筆信」的背後又有什麼玄機?這要從荊州的爭奪說起。
戰略錯誤
歷史上,赤壁之戰後,由於曹操的水軍全軍覆沒,荊州便成了東吳砧板上的肉。荊州最重要的戰略位置是江陵,亦即南郡。為什麼說江陵是關鍵,而不是北面的襄陽?襄陽周圍河流淺狹,不利於東吳水軍運作,既使東吳佔領了襄陽,防守也會很困難。江陵南臨長江,北帶漢水,周圍河網縱橫,便於水軍運作,不利於缺少水軍支援的北軍。東吳一旦佔領江陵,即可隔斷江南荊州諸郡,荊南四郡可不戰而定。
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江陵位於東吳上游,順長江而下,可朝發夕至,對東吳的安全極具威脅。向西,是進入益州最便捷的出發地,是東吳「漸圖巴、蜀」的基石。向南,由於隔斷了荊南諸郡與北方的聯繫,可以牢牢控制南荊之地。向北,攻取襄陽,便可直取魏國的腹心。更重要的是,如果讓魏國長期佔據江陵,魏國就可以組建和訓練出一支強大的水軍,東吳的長江天險防線將不復存在,除了坐以待斃,便是束手投降。(曹操佔領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要急於攻打東吳,原因就在於此。)所以,江陵是東吳必爭之地。
但是,在戰略謀劃上,必爭之地卻不一定是先爭之地。下圍棋時,目標確定後,先落那個子,後落那個子,效果往往會大相逕庭。由於周瑜急於將江陵搶到手中,給了劉備可乘之機,讓劉備搶先佔領了荊南四郡。待周瑜血戰拿下江陵後,孫權才發現戰略布局出了問題。前面我們說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時,講到過,江陵隔斷了荊南四郡與北方的聯繫,此時,卻也正好把劉備與曹操完全分開,也就是說,劉備想和曹操掐架都沒法掐。現在是東吳獨抗曹操。有了四郡之地的劉備,也從小貓變成了老虎,將大軍屯集在與江陵僅有一江之隔的公安,正虎視眈眈地盯著江陵。史書記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就是孫權把妹妹嫁給了劉備。劉備是個有野心的人,他要向外發展,而向外發展的唯一通道則是江陵。史書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就是劉備親自跑到孫權面前,提出要借江陵。
現在,我們站在周瑜的角度上,看一看周瑜的處境。赤壁之戰,東吳與曹操是兩隻老虎逐鹿,小貓劉備只有看眼的份。東吳打跑了曹操,留下了荊州這隻鹿。當老虎東吳回頭要享受鹿肉時,卻只得到了鹿頭,小貓劉備早已吃飽了鹿肉,而且由於鹿肉營養豐富,小貓劉備還發育成了大貓劉備,不僅如此,大貓劉備還盯住鹿頭不放,甚至肆無忌憚地向鹿頭伸出了爪子。如果江陵再讓劉備拿走,東吳這隻老虎豈不是白忙一場?老虎出力獵食,最後卻讓看眼的小貓拿走了全部獵物。如果出現這樣的結果,周瑜的戰略失誤和無能就徹底暴露到了陽光下面,以周瑜的經歷和性格,是根本無法面對這樣事實的,周瑜丟不起這樣的臉。
國策分歧
急火攻心的周瑜已經顧不得許多了,急忙上疏孫權,要求軟禁劉備。如果劉備被扣,關、張勢必與東吳翻臉,力量上弱於東吳的關、張,一定會聯合或投靠曹操,孫權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自從劉備襲殺車冑,背叛曹操以後,劉備就再沒有投靠曹操的可能了,同樣曹操也沒有再容納劉備的可能了。但是,失去劉備的劉備集團卻有投靠和被曹操接納的可能。)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劉備才敢去見孫權。所以,周瑜出的是昏招。史書記載,「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至此,孫權與周瑜在現行國策上的重大分歧已經出現。
孫權不肯扣留劉備,下一步必然是讓出江陵。不讓江陵,孫權無法承受前面獨抗曹操,背後劉備蠢蠢欲動的壓力。
史書記載:
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周瑜主動請纓,要西進取蜀。周瑜真想取蜀嗎?
無力取蜀
自古便有:「天下未亂蜀先叛,天下已定蜀未平。」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蜀地險遠,道路艱難,易守難攻。由於輸運艱難,取蜀者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證前方軍隊的長期消耗,因此必須有強大的國力為後盾。這樣的國力通常只有國家統一後才能具備。有讀者可能立即就會提出反證,三國是蜀先滅,吳後亡。阿鴦要說的是,這屬於特例,不具有普適性。
首先,諸葛亮和姜維長期而頻繁地對魏發動戰爭,導致國力耗盡,是蜀國滅亡的內因。有人說,戰爭同樣會消耗魏國。沒錯,但兩國消耗的比例卻相差甚遠。蜀國對魏國發動的戰爭,對蜀國來講,通常都是傾國之戰,舉國之力。對魏國來講,不過是一場局部戰爭。而且,進攻方的人力、物力的消耗通常是守方的數倍。這種消耗,體現對國力的影響就是,國家人口的增長。古代,人口就是第一國力。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稱帝時,到公元二六三年,劉禪投降時,蜀國人口幾乎沒有任何增長,依然只是九十多萬。
其次,姜維不斷地對魏國發動戰爭,促使魏國要先解決蜀國問題,這是蜀國先滅的直接原因。
最後,蜀國得以被滅,還源於姜維戰略部署的錯誤,鄧艾的冒險和僥倖。姜維棄守漢中外圍險關,使得鐘會十餘萬大軍順利進入漢中平原,並獲得蜀軍糧草的補充。否則,鐘會唯剩糧盡退兵一途。鐘會二十萬大軍、與姜維對峙於劍閣,糧草耗費巨大,眼見糧盡卻無計破關,恰欲退兵,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姜維只差那麼一點點就保住了蜀國。
魏國滅蜀,動用了二十萬大軍,最後還是靠行險僥倖才得以成功。此時東吳能夠動員多少兵力用於取蜀?此時東吳的總兵力不過十餘萬,能夠機動使用的兵力更少。赤壁之戰時,孫權連五萬機動部隊都拿不出來,現在剛剛過去兩年,東吳軍力又能增加多少。最主要的是,以現有的軍力,孫權都難以承受獨抗曹操的壓力,他又能讓周瑜帶走多少兵力取蜀呢?阿鴦推測,周瑜頂多能有三萬兵力取蜀。
三萬兵力取蜀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公元二六三年,蜀亡,蜀將羅憲以二千亡國之兵,抵禦數萬入蜀吳兵達半年之久。這期間,由於蜀地大亂,羅憲得不到一兵一卒的增援,而吳軍就是不能攻入蜀中。直到魏國大將胡烈率兵來援,吳軍方才退兵。此時,劉璋可以用來迎擊周瑜的兵力遠不止三萬,周瑜憑什麼能用三萬兵力取蜀。
身陷絕境
周瑜軍事鬥爭經驗十分豐富,不可能看不出東吳現在無法取蜀。那他為什麼還要主動請纓,西進取蜀?問題依然出在周瑜不想讓出江陵。前面,孫權否定了周瑜扣留劉備,進而吞併劉備部下的建議。如果周瑜還繼續堅持吞滅劉備,以達到不出讓江陵的目的,就等於是堅持在現行國策上與孫權的重大分歧,這在性質上是十分嚴重的,周瑜決不能這樣做。說到國策,在孫權繼位之初,魯肅和甘寧曾為孫權謀劃過,就是竟長江所極,西圖巴蜀,以窺天下,孫權深表贊同。吞滅劉備不能再提了,既定根本國策總還得堅持吧。周瑜主動請纓,要西進巴蜀,目的是提醒孫權,我們還有根本國策。
如果孫權真有意讓周瑜去完成根本國策這樣的大事,就應該與周瑜全面籌劃,而不是簡單地打發周瑜回江陵準備行裝出發。(起碼要召集相關文臣武將,預測這樣大的行動可能帶來的形勢變化,商議相應策略,籌劃人員調配,糧草供給,軍隊配屬,防務交接等等相關事宜。但史料沒有任何相關記載,僅有周瑜這麼一個孤立事件。)去實行這樣大的行動,無疑需要謀定而後動,這正是周瑜在提出西進巴蜀的建議後,認為應該必然要發生的。而與孫權謀劃時,必然要討論取蜀應該具備的條件。荊州是取蜀的基地,必須牢牢控制,僅僅控制江陵是不夠的。如果劉備集團不除,劉備手中的數萬兵力和錢糧,非但不能用於取蜀,還會是周瑜背後的巨大隱憂。還有,如果荊州不全部掌握在東吳的手中,東吳的力量也不足以取蜀。這樣謀劃下來,孫權自然不會讓出江陵了,而且還要進一步考慮如何吞滅劉備。周瑜在準備實施根本國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也就全了自己的顏面。
這時候的孫權,已經作了十年君主,不會糊塗到連這樣的大事都不預作謀劃,就直接行動的程度。但孫權就這樣作了,你周瑜不是要取蜀嗎,我同意,你去吧。周瑜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其實周瑜此時想要的是孫權的疑惑和懷疑:現在取蜀,能行嗎?(孫權不能否定根本國策。)周瑜就有機會大談怎樣才行了。周瑜繞了一圈才想出的辦法,最終卻把自己繞了進去。就這樣回江陵,起兵取蜀,結果必定是身敗名裂;說不去,那你幹嗎要主動請纓?去跟孫權說真話?那不但是在現行國策上堅持分歧,這樣繞籐孫權,不是欺君嗎。周瑜徹底走進了絕路,唯有一死,才能解套。但是,如果就這樣死去,不捋順孫權心中的氣,公開與孫權之間矛盾,甚至把自己的死歸到孫權頭上,有可能遭到孫權報復性地詆毀,嬌妻、幼子的命運自然也十分堪虞了。周瑜的「絕筆信」就這樣誕生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