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6-10 13:52:56作者:若萍子
劉河間(1110∼1200) ,名完素,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別號宗真子,河北省河間縣人,又號河間居士,人稱「劉河間」、「河間先生」,並稱其所創學派為「河間學派」。他是金代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首,「寒涼派」的創始人,「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醫學史上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對後世有很大貢獻和巨大影響的偉大醫家。
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農曆3月15日,劉河間出生在河北省肅寧縣洋邊村(今師素村),乳名天喜。幼年喪父,家景貧寒。政和七年(1117年)時,因水災隨母親逃難到河間縣十八里營(今劉守村)。後來他母親生了病,因為家窮,去請了三次醫生,醫生都不願來。結果,因為延誤治療,他母親病死了。劉河間生活的時代,是南宋與金朝南北對峙、戰亂頻仍的時期。在這烽煙不熄的戰火中,廣大民眾不但常遭流離之苦,還經常受到疫癘的侵害。當時的醫學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以致許多患者得不到治療或因庸醫誤治而死。劉河間幼年時就聰慧好學,特別好讀醫書。由於母親病逝,眼見許多百姓枉死,劉河間便立志學醫,濟世救人,決心為窮苦的病人治病。
劉河間學習十分刻苦,有獨立鑽研的精神。在長期讀書探索和實踐觀察中,他認識到,要想濟世愈疾,必須牢固掌握醫學理論,打破一般醫生只重實踐,不問醫理,墨守成規,不圖進取,但求其末,不求其本的世俗習慣。他很反對晉唐以來不少醫家注重蒐集中藥方劑,而忽視醫學理論研究的傾向。他還進一步領悟到,「濟世者憑乎術,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其餘千經百論,皆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此他對一般醫書常常只是瀏覽,唯有對《黃帝內經》裡的《素問》這部經書愛不釋手,朝夕研讀。但《黃帝內經》的文字簡練,許多話說得很隱晦,還有明顯的刪節或斷簡的痕跡,所以要想研究透徹是十分困難的。他研習起《素問》來,往往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他把該書作為自己「終身誦讀」之書,從二十五歲一直讀到六十多歲,日日不輟地讀了三十五年![2]
劉河間早年開始學醫時,曾經四方雲遊、到處尋師。一天,他出遠門尋師沒找到人,回家途中天已黑了,又突然下起雨來。他又冷又餓,想找個地方避避雨。藉著電閃的光,他見前邊有座很大的廟宇,就上去敲門。一位老和尚把他讓進廟裡,留他過夜,給他吃晚飯。飯間給他一種酒喝,香純無比,好似醍醐灌頂,他喝得酩酊大醉。睡夢中,他看見一位慈眉善目的白鬍子老頭,對他說: 「小夥子,你不是要拜師學醫嗎 ? 我教給你吧。」劉河間一聽,「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就磕頭。於是老人授給他種種醫術。等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座小廟的地上,身旁放著一本醫書。捧起書一看,書名下方寫著「陳希夷著」四個字。從此以後,他便對醫術通曉明白,臨證治療,每每得心應手、隨治而愈,於是醫名遠播。在他三十五歲時,已經名聞遐邇,遠近地方的百姓都尊稱他為 「河間神醫劉完素」。
下面關於劉河間的小故事,已經在民間傳了八百多年。這些故事至少從某一個角度反映了他當時醫術的高超和神奇。不然,「神醫」之名怎麼會不脛而走呢?
息城李左衙的妻子得了白帶病(一種婦科病),看過好些醫生,都說是寒氣引起的,用的都是姜、附、硫黃、起石之類的熱藥。治了三年,白帶反而越來越多,病情越來越重,眼看難救了。劉河間到息城行醫,李左衙就請他到家中診治。劉河間認為是用藥不當造成的,應該先開肺竅、除胸熱,就給病人服寒涼藥。一劑服後,吐痰三升;連服三天,白帶污水不再流了。半年之後,身體完全康復了。兩年之後,生下一個兒子。
金熙宗時,右丞相韓企先患病:發熱、口渴、煩躁不安、小便不暢、大便瀉痢。服了眾醫近百劑藥,病勢有增無減,只好在城門懸榜求醫。當時才二十歲的劉河間去揭了榜。經過按脈察色及問診後,他所言症狀樣樣與韓企先之現症吻合。韓向他索方,他稍加思索便提筆寫下: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共研細末。告訴了韓服法後,他聲稱三日便能見效。韓企先照方服了三貼,果然小便通而泄瀉止。韓感嘆之餘,便勸他棄醫從政,但河間不願意,只要求賜醫書若干。以後此藥就叫「六一散」。處方簡單、效果顯著,劉河間曾把它用於七十多種病症,並稱其「熱證之仙藥也,不可闕之」[3]。後世醫家對此方亦多青睞,對其藥物的加味和處方的意義多有發揮,以至產生出許多不同的方名來。兩味藥的小方,有如此奇效和若大名聲,實不多見。
有一次,劉河間外出行醫,在山路上遇到一隻老虎,衝著他大張著嘴巴。但看上去又不像要吃人的樣子。河間老遠看見,虎口裡卡著一個東西,就想法把它拿了出來。老虎向他點點頭就走了。原來那是個玉簪。他決定把它賣掉,換點錢花。這一賣就闖禍了:簪子是公主的,失蹤好幾天了。劉河間被抓起來了。他說玉簪是從虎口裡得到的,沒有人相信,就把他關進了監獄。有一天,娘娘突然得了病,看了許多名醫也沒治好。皇上就叫張貼告示:若有能治好娘娘病的,有重賞。劉河間就去把娘娘的病治好了,這才讓他出獄回家去。
一天傍晚,有位年紀四十上下的病婦登門求醫。劉河間為她號脈,發覺她不是人。病婦知道自己被看出來了,就告訴他:「我原是狐仙,可從沒有傷害過人。」 劉河間說:「請把你得病的原因告訴我。」狐仙說:「我剛生過孩子,還沒滿月。前幾天在河邊洗臉,一隻瘋狗來咬我,我就急忙趟水過河,被涼水一激,就得了這病。」劉河間說:「治好你這病不難,但需要一味藥材,咱北方沒有,要到很遠很遠的交趾國去取。」狐仙說:「這不用愁,我讓孩子們去取。」 次日天發亮,狐仙的兒子真的把藥取回來了。劉河間為她處方配藥,讓狐仙拿回去煎服。一劑服下去,病就好了。狐仙不忘救命之恩,前來感謝說:「贈先生這匾鏡子,日後如遇大災大難,這面銅鏡能幫你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劉河間被強留在皇宮裡那段時間,藥王就在皇宮裡司藥。有一次,皇上得了重病,經御醫們多方治療都不見效,於是詔請河間。劉河間診斷是傷寒。由於接到老母病重、鄉鄰多患傷寒的家信,他心中很不平靜。在給皇上處方時,竟把一味關鍵的藥落下了。晚上看到藥方時,他腦子「轟」的一聲:遭殃,把這味藥落下,就成了毒藥。皇上服下,等不到天明,就可能歸天。這是弒君之罪。與其落個剿斬,不如自己吊死。」於是解下腰上的絲絛,拴在樑上。這時藥王一腳踏進來,婉惜地說:「你怎麼這麼想不開,你就不想想你的助手是誰 ? 我已把你落下的那味藥添上了。剛才聽張內侍說,皇上服下藥安靜地睡了一覺,醒後覺得渾身輕鬆舒服,準備下詔請你明天進宮再診。」 從此劉河間望、聞、問、切倍加細心,開出方子後,總是靜心點念三、五遍。藥王抓藥也非常認真:每逢抓藥,總用警木鎮好藥方,每味藥都單包,總包時還細心核對,唯恐半點疏漏。據說開藥方一式兩分,就是劉河間留下的;用「警木」鎮住藥方,每味藥單包就是藥王傳下的。
由於長期研讀《素問》,劉河間對《素問》中的許多理論瞭然於心,而且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在後來他自己的著作中用起來得心應手,成為他創造新理論時的理論根據,使他在醫學理論的研究中,能夠獨闢蹊徑,開金、元醫學爭鳴之先河,並創立了對後世影響很大的「河間學派」。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黃帝內經》中觀點較高、視野很大的一種理論。其理論體系的生發點是:「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也就是把天、地、人作為一個大系統來考慮其變化和互相之間的影響。其間出入升降的變化有其常規,「反常則災害至矣」。它反映的是「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就是人、神對自然規律的順應與和諧。漢儒的「天人合一」理論,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只不過在《黃帝內經》裡把它用到病因學上,漢儒把它用到社會學上而已。[4][5]
運氣學說在北宋大觀年間又盛行起來,流傳到北方金朝,使劉河間很受啟發,並認識到,不瞭解運氣學說而要醫者無失是很難的。然而審視前代運氣研究,又都是「歌、頌、鈐、圖而已,終未備其體用,及互有得失,而惑人志者也」。為此,他潛心研究五運六氣學說,把它與臟腑病機、六氣病機結合起來,新創五運主病、六氣主病的疾病分類綱領,結合臨床實際,去分析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和治療規律,成為辨識臨證病候的基本理論,為金元醫學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
劉河間最突出的學術思想是「火熱論」。他運用五運六氣學說的基本原理,結合《黃帝內經》中有關病機的論述,提出「六氣皆從火化」和「五志化火」的觀點,成為認識臨證病候的主要理論模式。他反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好用辛溫火熱劑的風氣,認為連傷寒臨證中各種證候的出現也多與火熱有關,因此他在治療方法上側重寒涼攻邪,強調養陰退熱和「降心火、益腎水」的方法,喜用寒涼藥物,如黃芩、梔子、石膏、大黃、芒硝等,典型的代表方劑有「防風通聖散」、「雙解散」、「涼膈散」和「六一散」等。他」 理」和」法」破」以」長」沿」的」熱」表」成」,」治」溫」病」辯」論」學」具有極大影響,實為明清溫病學說形成的先導。隨著新「理論廣泛流傳,金元許多著名醫家都師從或私淑劉河間,從運氣角度探討火熱病機,善用寒涼藥物和辛涼解表及瀉熱養陰的治法,最終形成了著名的「河間學派」,成為金元醫學理論突破的先鋒。由於他們處方遣藥善用寒涼,後人也稱他們為「寒涼派」,劉河間也就成為「寒涼派」的代表醫家。
劉河間從《黃帝內經》中摘錄出「病機十九條」[5],其中屬於「火」「熱」致病的有九條,共計十七種大的疾病類型。而屬於「風」「寒」「濕」等原因致病的,只各有一條,幾種類型。不僅如此,他還將火熱病的類型從十七種擴充到五十多種。這就是他稱為《素問玄機原病式》中的二百多字。劉河間對這二百多字做了兩萬多字的註解說明,使該書成為他的代表著作。在這本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都屬於火熱病,或與火熱有關,由此體現了劉河間學術思想的核心「火熱論」。
劉河間深研《內經》病機十九條,發現六氣為病中缺少燥淫一條,他便加以補充:「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6]。使《內經》六氣病機終於完全了。在雜病方面,《素問玄機原病式》對消渴病有獨到之處。他發展了傷寒學說,力倡寒涼治渴熱,給中醫治熱病另辟一途,對其後「攻邪派」,「滋陰派」之形成有所啟示。劉河間還很重視針灸治法,在臨床施治時重視井穴、原穴,並喜歡用五腧穴。他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治療,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為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
對於婦科疾病,劉河間在《河間六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婦科「三期分治法」:「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屬厥陰論之;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因此對婦科疾病的治療提出了「少年治腎,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三大法則。這一認識,為中醫治療某些婦科疾病提供了理論根據和寶貴的臨床經驗。
劉河間對中國醫學的另一貢獻,是疾病分類。他把疾病分為風、熱、傷寒、積聚、痰飲、水濕、勞、燥、痢、婦人、補養、眼目,小兒、諸痛、瘧疾、痔廔、雜病等十七門,成為後來研究醫學的人對疾病分科的重要參考。
前人有言:「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7]」而金元時期第一個自立門戶、創建學派的就是劉河間和他的「河間學派」。此後又相繼產生了三大學派,但其中兩個學派的創始人都是「河間學派」中的人。另一與「河間學派」對峙的「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張元素,雖然不是「河間學派」中人,但也曾借河間得名、採用過河間學派中的學術思想。
張元素,字潔古,河北易縣人,比劉河間大約小三十一歲。二十七歲時去試考經義進士落第,便棄儒學醫。一天晚上夢見有人用大斧頭、長鑿子鑿開他的心竅,把幾卷書給他放到心裡面去了。從此以後,他對醫術瞭然於心、朗朗洞徹。儘管如此,他的名聲還是因劉河間而起的。
有一次劉河間得了傷寒病,臥床八日不起,一直頭痛、發熱、嘔吐,不能進食,他自己開的處方也無效了。張元素聽到後,就去他那裡探視病情。但劉河間卻擺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樣子,把臉對著牆壁不理他。張元素說:「我來看你的病,你怎麼能對我如此鄙視呢?」劉河間自知理虧,只好讓他給自己診脈。張元素診脈後問他是否有過某類症狀、服過某某藥,他說確是那樣。張元素就說:「你這就錯了。你的藥藥性寒涼,下走太陰經,陽氣被傷後汗發不出來。據你現在的脈象,你應該服某藥某藥就會有效。」劉河間大為折服,按他說的方法服藥,果然就痊癒了。於是張元素醫名大震。[1]
劉河間和張元素都是當時的名醫。劉河間倡 「火熱論」,處方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好用寒涼藥物;張元素則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論點,「平素治病不用古方」,認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 [1],「化裁古方,創立新方」是他的主要特點。他們倆都重視運氣學說,但張元素主要是結合臨床,沒有理論上的發展。他倆的共同之處是:都是藥到病除的高手。劉河間和張元素都有許多追隨者,劉河間立起了「河間學派」,張元素則建立起「易水學派」,這兩個學派就展開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理論爭鳴」,並為另外幾個重要學派的開創奠定了基礎。
兩大學派不但各有自己的學術特點和主張,而且培養了大批有成就的弟子。在傳承師說的同時,這些弟子又發揮自己的特長,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創見,從舊派中創立起新的派別,形成金元「理論爭鳴」的繁榮景象。
「河間學派」創始人劉河間,力倡「火熱論」,處方用藥趨於寒涼,被後世稱之為「寒涼派」。其私淑弟子張子和,主張「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提倡「汗、吐、下」 三法治百病,獨倡「攻邪論」,被後世稱為「攻下派」。劉河間的第三代登門弟子朱丹溪,強調「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滋陰降火為主旨,創立「滋陰學說」,被後世稱之為「滋陰派」。
「易水學派」創始人張元素重視劉河間運氣學說的思想,將其基本原理作為建立藥物理論體系及臟腑辯證學說的基礎。其入門弟子李東垣,在接受其師「臟腑辯證論」的同時,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撰著《脾胃論》,被後世稱之為「補士派」。另一入門弟子王好古,提出「傷寒內感陰證」的理論,成為「陰證論」的倡導人物。
在上述兩大學派最著名的六大醫家中,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和朱丹溪四人,因其獨創的理論體系、突出的學術成就、卓越的治療效果和深遠的歷史影響,而被譽之為「金元四大家」。後世醫家對劉河間的學術思想、醫療實踐及其開創金元醫學發展新局面的歷史功績,評價特高,因此尊之為「金元四大家」之首。
劉河間一生著述較多,其中最主要的有《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內經運氣要旨論》(即《素問要旨論》),《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附張子和《儒門事親》),另有《素問藥注》和《醫方精要》已佚,其它以劉完素名義的著作還有不少,比如《習醫要用直格並藥方》、《河間劉先生十八劑》、《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劉河間醫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等等。後人多把河間的主要著作統編成 《河間六書》、《河間十書》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醫家的著作。
在劉河間晚年時,因其醫學聞名、學有成就,醫德又好,金代的章宗皇帝曾三次徵召他去朝庭作醫官,但他都堅決推辭了。他寧願留在家鄉為貧苦的百姓治病。金章宗(完顏景) 「愛其淳素」,特別賜給他「高尚先生」的稱號。他一生始終在民間行醫,由於醫德好,醫術高明,活人無數,深受百姓愛戴。特別是在他長期行醫的河間、肅寧、保州(今保定)等地,百姓中間一直流傳著他治病的故事,人們至今還以廟會的形式持續著對他的紀念活動。
劉河間辭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的出生地肅寧縣洋邊村改名師素村,把他長期生活的河間十八里營改名劉守村,而且在肅寧、河間和保州都建了廟宇、祠堂來紀念他。
他的家鄉河間的老百姓特地建造了一座「守真祠」來供奉他。守真祠裡有一座紀念碑,碑文刻著: 「維彼守真,時生大金;名為仁醫,古今播聞;活人甚廣,種德克勤。」河間縣的「重修觀音禪寺碑記」載:「名醫守真先師,施仁術而濟眾是地也,揆厥所始實守真之墓所在,遺蹟尚存,而觀音禪寺所由建焉。」也就是說,當時建觀音禪寺也是為了紀念劉河間的。據當地村民講,他是坐化辭世的,人們把他的身體坐放在一口缸裡,外砌八方形的磚墓,可惜此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了。
在保州(今保定市舊城外東南),人們為河間修了「劉守廟」。清末,西太后仰慕其名聲,賜以匾額。地方官吏也派人翻修,現在人們看到的應是清代翻修後的面貌。劉守廟現存建築有正殿三間,前院左右為廂房,有碑石四通,保存完好。廟內有一尊劉河間的坐式塑像,像前小匾上書「醫德高尚」四字。由於後人每在他生日時,都來祭祀,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年一度的廟會。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保定周圍甚至北京的老百姓便從四面八方紛紛前來祭祀,這一風俗延續至今。「三月十五劉守廟」現在已經成為河北省各城市中最大的廟會,會期長達半月之久。
在劉河間出生地肅寧師素村的「劉守廟」,當地人也叫「劉爺廟」。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敕封劉河間為「劉守真君」,聖名「貫古」。明朝萬曆年間 (1600 前後),師素村的劉守廟擴建為「劉守真君」廟。農曆正月十五、三月十五,每年有兩次師素廟會,一直延續到今天。從明朝敕封劉河間的史實來看,可能在劉河間的一生中,就不僅僅是「坐化」那一件超常的事情了。
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農曆3月15日,劉河間出生在河北省肅寧縣洋邊村(今師素村),乳名天喜。幼年喪父,家景貧寒。政和七年(1117年)時,因水災隨母親逃難到河間縣十八里營(今劉守村)。後來他母親生了病,因為家窮,去請了三次醫生,醫生都不願來。結果,因為延誤治療,他母親病死了。劉河間生活的時代,是南宋與金朝南北對峙、戰亂頻仍的時期。在這烽煙不熄的戰火中,廣大民眾不但常遭流離之苦,還經常受到疫癘的侵害。當時的醫學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以致許多患者得不到治療或因庸醫誤治而死。劉河間幼年時就聰慧好學,特別好讀醫書。由於母親病逝,眼見許多百姓枉死,劉河間便立志學醫,濟世救人,決心為窮苦的病人治病。
劉河間學習十分刻苦,有獨立鑽研的精神。在長期讀書探索和實踐觀察中,他認識到,要想濟世愈疾,必須牢固掌握醫學理論,打破一般醫生只重實踐,不問醫理,墨守成規,不圖進取,但求其末,不求其本的世俗習慣。他很反對晉唐以來不少醫家注重蒐集中藥方劑,而忽視醫學理論研究的傾向。他還進一步領悟到,「濟世者憑乎術,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其餘千經百論,皆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此他對一般醫書常常只是瀏覽,唯有對《黃帝內經》裡的《素問》這部經書愛不釋手,朝夕研讀。但《黃帝內經》的文字簡練,許多話說得很隱晦,還有明顯的刪節或斷簡的痕跡,所以要想研究透徹是十分困難的。他研習起《素問》來,往往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他把該書作為自己「終身誦讀」之書,從二十五歲一直讀到六十多歲,日日不輟地讀了三十五年![2]
劉河間早年開始學醫時,曾經四方雲遊、到處尋師。一天,他出遠門尋師沒找到人,回家途中天已黑了,又突然下起雨來。他又冷又餓,想找個地方避避雨。藉著電閃的光,他見前邊有座很大的廟宇,就上去敲門。一位老和尚把他讓進廟裡,留他過夜,給他吃晚飯。飯間給他一種酒喝,香純無比,好似醍醐灌頂,他喝得酩酊大醉。睡夢中,他看見一位慈眉善目的白鬍子老頭,對他說: 「小夥子,你不是要拜師學醫嗎 ? 我教給你吧。」劉河間一聽,「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就磕頭。於是老人授給他種種醫術。等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座小廟的地上,身旁放著一本醫書。捧起書一看,書名下方寫著「陳希夷著」四個字。從此以後,他便對醫術通曉明白,臨證治療,每每得心應手、隨治而愈,於是醫名遠播。在他三十五歲時,已經名聞遐邇,遠近地方的百姓都尊稱他為 「河間神醫劉完素」。
下面關於劉河間的小故事,已經在民間傳了八百多年。這些故事至少從某一個角度反映了他當時醫術的高超和神奇。不然,「神醫」之名怎麼會不脛而走呢?
息城李左衙的妻子得了白帶病(一種婦科病),看過好些醫生,都說是寒氣引起的,用的都是姜、附、硫黃、起石之類的熱藥。治了三年,白帶反而越來越多,病情越來越重,眼看難救了。劉河間到息城行醫,李左衙就請他到家中診治。劉河間認為是用藥不當造成的,應該先開肺竅、除胸熱,就給病人服寒涼藥。一劑服後,吐痰三升;連服三天,白帶污水不再流了。半年之後,身體完全康復了。兩年之後,生下一個兒子。
金熙宗時,右丞相韓企先患病:發熱、口渴、煩躁不安、小便不暢、大便瀉痢。服了眾醫近百劑藥,病勢有增無減,只好在城門懸榜求醫。當時才二十歲的劉河間去揭了榜。經過按脈察色及問診後,他所言症狀樣樣與韓企先之現症吻合。韓向他索方,他稍加思索便提筆寫下: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共研細末。告訴了韓服法後,他聲稱三日便能見效。韓企先照方服了三貼,果然小便通而泄瀉止。韓感嘆之餘,便勸他棄醫從政,但河間不願意,只要求賜醫書若干。以後此藥就叫「六一散」。處方簡單、效果顯著,劉河間曾把它用於七十多種病症,並稱其「熱證之仙藥也,不可闕之」[3]。後世醫家對此方亦多青睞,對其藥物的加味和處方的意義多有發揮,以至產生出許多不同的方名來。兩味藥的小方,有如此奇效和若大名聲,實不多見。
有一次,劉河間外出行醫,在山路上遇到一隻老虎,衝著他大張著嘴巴。但看上去又不像要吃人的樣子。河間老遠看見,虎口裡卡著一個東西,就想法把它拿了出來。老虎向他點點頭就走了。原來那是個玉簪。他決定把它賣掉,換點錢花。這一賣就闖禍了:簪子是公主的,失蹤好幾天了。劉河間被抓起來了。他說玉簪是從虎口裡得到的,沒有人相信,就把他關進了監獄。有一天,娘娘突然得了病,看了許多名醫也沒治好。皇上就叫張貼告示:若有能治好娘娘病的,有重賞。劉河間就去把娘娘的病治好了,這才讓他出獄回家去。
一天傍晚,有位年紀四十上下的病婦登門求醫。劉河間為她號脈,發覺她不是人。病婦知道自己被看出來了,就告訴他:「我原是狐仙,可從沒有傷害過人。」 劉河間說:「請把你得病的原因告訴我。」狐仙說:「我剛生過孩子,還沒滿月。前幾天在河邊洗臉,一隻瘋狗來咬我,我就急忙趟水過河,被涼水一激,就得了這病。」劉河間說:「治好你這病不難,但需要一味藥材,咱北方沒有,要到很遠很遠的交趾國去取。」狐仙說:「這不用愁,我讓孩子們去取。」 次日天發亮,狐仙的兒子真的把藥取回來了。劉河間為她處方配藥,讓狐仙拿回去煎服。一劑服下去,病就好了。狐仙不忘救命之恩,前來感謝說:「贈先生這匾鏡子,日後如遇大災大難,這面銅鏡能幫你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劉河間被強留在皇宮裡那段時間,藥王就在皇宮裡司藥。有一次,皇上得了重病,經御醫們多方治療都不見效,於是詔請河間。劉河間診斷是傷寒。由於接到老母病重、鄉鄰多患傷寒的家信,他心中很不平靜。在給皇上處方時,竟把一味關鍵的藥落下了。晚上看到藥方時,他腦子「轟」的一聲:遭殃,把這味藥落下,就成了毒藥。皇上服下,等不到天明,就可能歸天。這是弒君之罪。與其落個剿斬,不如自己吊死。」於是解下腰上的絲絛,拴在樑上。這時藥王一腳踏進來,婉惜地說:「你怎麼這麼想不開,你就不想想你的助手是誰 ? 我已把你落下的那味藥添上了。剛才聽張內侍說,皇上服下藥安靜地睡了一覺,醒後覺得渾身輕鬆舒服,準備下詔請你明天進宮再診。」 從此劉河間望、聞、問、切倍加細心,開出方子後,總是靜心點念三、五遍。藥王抓藥也非常認真:每逢抓藥,總用警木鎮好藥方,每味藥都單包,總包時還細心核對,唯恐半點疏漏。據說開藥方一式兩分,就是劉河間留下的;用「警木」鎮住藥方,每味藥單包就是藥王傳下的。
由於長期研讀《素問》,劉河間對《素問》中的許多理論瞭然於心,而且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在後來他自己的著作中用起來得心應手,成為他創造新理論時的理論根據,使他在醫學理論的研究中,能夠獨闢蹊徑,開金、元醫學爭鳴之先河,並創立了對後世影響很大的「河間學派」。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黃帝內經》中觀點較高、視野很大的一種理論。其理論體系的生發點是:「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也就是把天、地、人作為一個大系統來考慮其變化和互相之間的影響。其間出入升降的變化有其常規,「反常則災害至矣」。它反映的是「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就是人、神對自然規律的順應與和諧。漢儒的「天人合一」理論,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只不過在《黃帝內經》裡把它用到病因學上,漢儒把它用到社會學上而已。[4][5]
運氣學說在北宋大觀年間又盛行起來,流傳到北方金朝,使劉河間很受啟發,並認識到,不瞭解運氣學說而要醫者無失是很難的。然而審視前代運氣研究,又都是「歌、頌、鈐、圖而已,終未備其體用,及互有得失,而惑人志者也」。為此,他潛心研究五運六氣學說,把它與臟腑病機、六氣病機結合起來,新創五運主病、六氣主病的疾病分類綱領,結合臨床實際,去分析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和治療規律,成為辨識臨證病候的基本理論,為金元醫學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
劉河間最突出的學術思想是「火熱論」。他運用五運六氣學說的基本原理,結合《黃帝內經》中有關病機的論述,提出「六氣皆從火化」和「五志化火」的觀點,成為認識臨證病候的主要理論模式。他反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好用辛溫火熱劑的風氣,認為連傷寒臨證中各種證候的出現也多與火熱有關,因此他在治療方法上側重寒涼攻邪,強調養陰退熱和「降心火、益腎水」的方法,喜用寒涼藥物,如黃芩、梔子、石膏、大黃、芒硝等,典型的代表方劑有「防風通聖散」、「雙解散」、「涼膈散」和「六一散」等。他」 理」和」法」破」以」長」沿」的」熱」表」成」,」治」溫」病」辯」論」學」具有極大影響,實為明清溫病學說形成的先導。隨著新「理論廣泛流傳,金元許多著名醫家都師從或私淑劉河間,從運氣角度探討火熱病機,善用寒涼藥物和辛涼解表及瀉熱養陰的治法,最終形成了著名的「河間學派」,成為金元醫學理論突破的先鋒。由於他們處方遣藥善用寒涼,後人也稱他們為「寒涼派」,劉河間也就成為「寒涼派」的代表醫家。
劉河間從《黃帝內經》中摘錄出「病機十九條」[5],其中屬於「火」「熱」致病的有九條,共計十七種大的疾病類型。而屬於「風」「寒」「濕」等原因致病的,只各有一條,幾種類型。不僅如此,他還將火熱病的類型從十七種擴充到五十多種。這就是他稱為《素問玄機原病式》中的二百多字。劉河間對這二百多字做了兩萬多字的註解說明,使該書成為他的代表著作。在這本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都屬於火熱病,或與火熱有關,由此體現了劉河間學術思想的核心「火熱論」。
劉河間深研《內經》病機十九條,發現六氣為病中缺少燥淫一條,他便加以補充:「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6]。使《內經》六氣病機終於完全了。在雜病方面,《素問玄機原病式》對消渴病有獨到之處。他發展了傷寒學說,力倡寒涼治渴熱,給中醫治熱病另辟一途,對其後「攻邪派」,「滋陰派」之形成有所啟示。劉河間還很重視針灸治法,在臨床施治時重視井穴、原穴,並喜歡用五腧穴。他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治療,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為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
對於婦科疾病,劉河間在《河間六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婦科「三期分治法」:「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屬厥陰論之;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因此對婦科疾病的治療提出了「少年治腎,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三大法則。這一認識,為中醫治療某些婦科疾病提供了理論根據和寶貴的臨床經驗。
劉河間對中國醫學的另一貢獻,是疾病分類。他把疾病分為風、熱、傷寒、積聚、痰飲、水濕、勞、燥、痢、婦人、補養、眼目,小兒、諸痛、瘧疾、痔廔、雜病等十七門,成為後來研究醫學的人對疾病分科的重要參考。
前人有言:「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7]」而金元時期第一個自立門戶、創建學派的就是劉河間和他的「河間學派」。此後又相繼產生了三大學派,但其中兩個學派的創始人都是「河間學派」中的人。另一與「河間學派」對峙的「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張元素,雖然不是「河間學派」中人,但也曾借河間得名、採用過河間學派中的學術思想。
張元素,字潔古,河北易縣人,比劉河間大約小三十一歲。二十七歲時去試考經義進士落第,便棄儒學醫。一天晚上夢見有人用大斧頭、長鑿子鑿開他的心竅,把幾卷書給他放到心裡面去了。從此以後,他對醫術瞭然於心、朗朗洞徹。儘管如此,他的名聲還是因劉河間而起的。
有一次劉河間得了傷寒病,臥床八日不起,一直頭痛、發熱、嘔吐,不能進食,他自己開的處方也無效了。張元素聽到後,就去他那裡探視病情。但劉河間卻擺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樣子,把臉對著牆壁不理他。張元素說:「我來看你的病,你怎麼能對我如此鄙視呢?」劉河間自知理虧,只好讓他給自己診脈。張元素診脈後問他是否有過某類症狀、服過某某藥,他說確是那樣。張元素就說:「你這就錯了。你的藥藥性寒涼,下走太陰經,陽氣被傷後汗發不出來。據你現在的脈象,你應該服某藥某藥就會有效。」劉河間大為折服,按他說的方法服藥,果然就痊癒了。於是張元素醫名大震。[1]
劉河間和張元素都是當時的名醫。劉河間倡 「火熱論」,處方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好用寒涼藥物;張元素則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論點,「平素治病不用古方」,認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 [1],「化裁古方,創立新方」是他的主要特點。他們倆都重視運氣學說,但張元素主要是結合臨床,沒有理論上的發展。他倆的共同之處是:都是藥到病除的高手。劉河間和張元素都有許多追隨者,劉河間立起了「河間學派」,張元素則建立起「易水學派」,這兩個學派就展開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理論爭鳴」,並為另外幾個重要學派的開創奠定了基礎。
兩大學派不但各有自己的學術特點和主張,而且培養了大批有成就的弟子。在傳承師說的同時,這些弟子又發揮自己的特長,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創見,從舊派中創立起新的派別,形成金元「理論爭鳴」的繁榮景象。
「河間學派」創始人劉河間,力倡「火熱論」,處方用藥趨於寒涼,被後世稱之為「寒涼派」。其私淑弟子張子和,主張「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提倡「汗、吐、下」 三法治百病,獨倡「攻邪論」,被後世稱為「攻下派」。劉河間的第三代登門弟子朱丹溪,強調「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滋陰降火為主旨,創立「滋陰學說」,被後世稱之為「滋陰派」。
「易水學派」創始人張元素重視劉河間運氣學說的思想,將其基本原理作為建立藥物理論體系及臟腑辯證學說的基礎。其入門弟子李東垣,在接受其師「臟腑辯證論」的同時,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撰著《脾胃論》,被後世稱之為「補士派」。另一入門弟子王好古,提出「傷寒內感陰證」的理論,成為「陰證論」的倡導人物。
在上述兩大學派最著名的六大醫家中,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和朱丹溪四人,因其獨創的理論體系、突出的學術成就、卓越的治療效果和深遠的歷史影響,而被譽之為「金元四大家」。後世醫家對劉河間的學術思想、醫療實踐及其開創金元醫學發展新局面的歷史功績,評價特高,因此尊之為「金元四大家」之首。
劉河間一生著述較多,其中最主要的有《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內經運氣要旨論》(即《素問要旨論》),《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附張子和《儒門事親》),另有《素問藥注》和《醫方精要》已佚,其它以劉完素名義的著作還有不少,比如《習醫要用直格並藥方》、《河間劉先生十八劑》、《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劉河間醫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等等。後人多把河間的主要著作統編成 《河間六書》、《河間十書》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醫家的著作。
在劉河間晚年時,因其醫學聞名、學有成就,醫德又好,金代的章宗皇帝曾三次徵召他去朝庭作醫官,但他都堅決推辭了。他寧願留在家鄉為貧苦的百姓治病。金章宗(完顏景) 「愛其淳素」,特別賜給他「高尚先生」的稱號。他一生始終在民間行醫,由於醫德好,醫術高明,活人無數,深受百姓愛戴。特別是在他長期行醫的河間、肅寧、保州(今保定)等地,百姓中間一直流傳著他治病的故事,人們至今還以廟會的形式持續著對他的紀念活動。
劉河間辭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的出生地肅寧縣洋邊村改名師素村,把他長期生活的河間十八里營改名劉守村,而且在肅寧、河間和保州都建了廟宇、祠堂來紀念他。
他的家鄉河間的老百姓特地建造了一座「守真祠」來供奉他。守真祠裡有一座紀念碑,碑文刻著: 「維彼守真,時生大金;名為仁醫,古今播聞;活人甚廣,種德克勤。」河間縣的「重修觀音禪寺碑記」載:「名醫守真先師,施仁術而濟眾是地也,揆厥所始實守真之墓所在,遺蹟尚存,而觀音禪寺所由建焉。」也就是說,當時建觀音禪寺也是為了紀念劉河間的。據當地村民講,他是坐化辭世的,人們把他的身體坐放在一口缸裡,外砌八方形的磚墓,可惜此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了。
在保州(今保定市舊城外東南),人們為河間修了「劉守廟」。清末,西太后仰慕其名聲,賜以匾額。地方官吏也派人翻修,現在人們看到的應是清代翻修後的面貌。劉守廟現存建築有正殿三間,前院左右為廂房,有碑石四通,保存完好。廟內有一尊劉河間的坐式塑像,像前小匾上書「醫德高尚」四字。由於後人每在他生日時,都來祭祀,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年一度的廟會。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保定周圍甚至北京的老百姓便從四面八方紛紛前來祭祀,這一風俗延續至今。「三月十五劉守廟」現在已經成為河北省各城市中最大的廟會,會期長達半月之久。
在劉河間出生地肅寧師素村的「劉守廟」,當地人也叫「劉爺廟」。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敕封劉河間為「劉守真君」,聖名「貫古」。明朝萬曆年間 (1600 前後),師素村的劉守廟擴建為「劉守真君」廟。農曆正月十五、三月十五,每年有兩次師素廟會,一直延續到今天。從明朝敕封劉河間的史實來看,可能在劉河間的一生中,就不僅僅是「坐化」那一件超常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