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6-18 22:51:03作者:
郭莊楚墓獨特的流沙暗石防盜術,致使2000年來的17夥盜墓賊無法徹底得手
在我國眾多的考古發現中,河南省上蔡縣的郭莊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盜術和防盜效果獨具一格。參與郭莊楚墓發掘的考古工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馬俊才近日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千方百計地防盜,百計千方地去盜,歷經千年博弈,仍保留下大批珍貴國寶,真是個奇蹟。
」
兩千年來盜墓賊至少17次光顧
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條南北長約45華里、東西寬約8華里的高大土崗,因為現代磚瓦窯廠的取土活動,崗上多次發現楚國貴族墓葬。經過文物部門數次發掘和調查,確定這是一處東周時期面積廣大的楚國墓地。2005年春節前,位於大路李鄉郭莊村東崗地上的一處土塚墓,被盜墓分子多次爆炸盜掘,嚴重威脅了墓葬的安全,墓葬周圍的遺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為避免墓葬和遺址再遭破壞,2005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開始考古發掘。
初到現場,時任考古隊領隊的馬俊才等人就發現墓上封土被挖嚴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斷崖,斷崖外有3個明顯的大型現代盜洞和一大堆純淨黃沙,可能是被盜出的積沙。當地窯工指著高達7米的一段斷崖說,早年曾在這裡挖出過馬骨和銅馬嚼子,根據經驗,馬俊才推想,這裡應該是一個車馬坑,可惜被挖掉了。
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封土被一層層揭去,一清點,發現了大大小小共17個盜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個是戰國盜洞,位於墓室北口外約3米處,這是一個階梯式的斜向洞,向下發現積沙後停止。這表明,墓葬建成後不久便被盜墓賊光顧。
東漢時期的盜洞有7個,其中一個盜洞巨大,盜墓者對墓室東部採取了揭頂盜,並嚴重破壞了墓室結構,這是墓穴被盜最厲害的一次。
現代盜洞最多,有9個,大多採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遠的一個盜洞是橫向引洞,有27米長,進入墓室後採用了架設竹木巷道的方式盜掘。為了防止流沙塌方,借鑒了煤礦巷道的頂木方式,一邊靠著墓壁,一邊用竹木板遮擋流沙,竹木板不夠長,還用了合頁連接,這個方法使盜洞穿透槨板,直逼棺的附近。
馬俊才判斷,這個盜洞發生在最近幾年,因為洞中發現了礦泉水瓶和當地生產的一種麵粉袋。現代盜墓已演變為集團化、智能化、現代化的犯罪,光搭建這個「巷道」就需要很多竹木板和時間,所幸的是,盜墓時上面的石頭倒塌了,把盜洞的竹木板砸爛,盜墓賊才沒有進去。盜墓不成,他們惱羞成怒,最後用炸藥把盜洞炸了,附近幾個村子的老百姓都聽到了巨大的爆炸聲。
從發掘現場看,墓葬中的隨葬品保存較多,而東部和西部只有零星的器物,顯然是經歷了盜墓賊的「光顧」,可能有哪些珍貴文物被盜呢?
我國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郝本性說,早期盜墓者認為青銅器不吉利,只盜玉器、金銀器,該墓此類物品幾乎被盜一空。宋代以後隨著金石學的興盛,以發財為目的的盜墓者才開始對青銅器感興趣。根據墓中空出的位置推斷,該墓中應該有7件升鼎,現在只有4件鼎和一隻鼎腳,說明隨葬時至少 5件升鼎,極有可能是7件。從出土的13個編磬的情況推測,編鐘最少也是13件,現在只發現了3件甬鐘。
冷石「暗器」和3000立方米細沙
既然主棺曾被盜,為何墓坑東部還會存留著升鼎、石磬等大量珍貴文物呢?
馬俊才說,這歸功於該墓構思巧妙的防盜設施,它的防盜理念體現在選址、封土、填土、墓葬結構、設置木箱類疑棺、積沙積石等多方面。特別是它所採用的積沙積石的防盜方法,使盜墓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墓內停留,後來棺槨倒塌以後,大量沙石堆積在棺內,有效地防止了被盜。
談到積石積沙的防盜原理,馬俊才說,積沙主要是防盜,盜墓者挖洞挖到積沙層,沙子會流到洞裡,沙子流動會帶動石頭塌方,從而擊打盜墓者,因此,盜墓賊不可能在大範圍內施盜。
這個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積沙,估計原有積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沙層中精心埋藏積石、木箱室、槨室。積沙為黃色細沙,非常純淨,流動性很強。
考古人員在積沙層中發現了1000餘塊積石,最小的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這些石塊石質石色多樣、形狀不一,但邊角都十分鋒利,應當是特意開採並經過有意揀選的具有殺傷力的石塊。
馬俊才說,石塊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設計的,大致可分為亂石層、蒙頂石層、貼頂石層、攔腰石層和臥底石層,可以防止盜賊從不同的部位進入。散亂分布在積沙上層的亂石層,殘存50餘塊,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塊,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無規律,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除了積石積沙,槨室上方的沙層中還埋有兩具木箱室,周圍暗藏冷石,這是專門迷惑盜墓賊的疑棺。造墓人採取了如此嚴密的防盜措施,足見其良苦用心。
郝本性說,該墓嚴密的防盜措施表明,造墓之初就有了明確的防盜意識,也說明戰國時期盜墓風盛,社會秩序失去控制。防盜還有可能是為了防止政治報復,當時蔡國被楚軍打敗被迫遷都,百姓背井離鄉,臨行時,蔡人到老祖宗墳前哭墳,認為對不起老祖宗,同時對楚人懷有深刻的仇恨。為了防止掘墓鞭屍等報復行為的發生,楚人在修墓時費盡苦心。
出土青銅器的文化記憶
雖經多次盜擾,郭莊楚墓的槨室內仍出土了各種青銅器物1000餘件,玉器200餘件,其中不乏精美青銅重器,最大的圓形蓋鼎口徑80厘米,在楚國青銅器中體量僅次於楚幽王墓裡出土的大鼎,兩件四龍耳銅鑒口徑65厘米左右,形體較大,兩件雙龍耳方壺,花紋精美。
馬俊才說,這些青銅隨葬品擺放十分有規律,可分為樂器區、水器區、炊器區,食器區等。樂器區殘存有甬鐘3件、漢白玉質的大型編磬13件、瑟痕1 處,還有一些散落的鐘磬架柱頭銅飾。青銅食器區分7排擺放,有鬲、方形器、方座圓簋、鈁、高柄豆、高柄蓋豆、、敦、圓形蓋豆、盆形器、斂口圓鼎、龍耳虎座大方壺、鈁以及戈矛鏃銜等兵器車馬器等。
這些精美華麗的青銅器傳遞了哪些歷史、科學、藝術、文化信息呢?
郝本性說,古時「視死如生」,講究生前和死後享用同等的生活待遇,郭莊楚墓裡隨葬的青銅器種類齊全,有青銅禮器、樂器、酒器、兵器、車馬器、洗浴器等,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貴族的權威和奢華的生活,還間接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透過這些青銅器,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當時高級貴族祭祀和宴請賓客時的場景,」郝本性說,「出土的樂器中有編鐘、瑟、編磬,它們配合起來能演奏廟堂音樂,當時的貴族享受著‘金石之樂、鐘鳴鼎食’的優越生活,他們不但是‘肉食者’,還享受著乘車的特權,郭莊楚墓裡就發現了車軸頭等車馬器。」
春秋戰國時期,根據「禮、樂、射、御、書、數」六術的要求,貴族必須文武兼備,必須既能帶兵,又能親自參戰,所以貴族流行佩劍,郭莊楚墓出土的青銅劍和戈、矛等長兵器,也說明瞭這一點。
據郝本性介紹,青銅器最初是仿製陶器、木器而產生的,因為原料稀少、工藝複雜,其鑄造權和使用權被高級貴族所壟斷。青銅器主要有兵器和禮樂器兩種,用禮樂器明宗法制度,用樂器調和內部矛盾,這對鞏固王權、強化政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隨著「禮崩樂壞」,青銅器作為祭器、禮器的功能降低了,戰國時期逐漸轉為生活用器,紋飾由過去表現神秘、猙獰的美,逐漸幾何化、簡化,直至素面,表現內容也由「寫神」變成「寫實」,青銅器由「貴族的身份證」變成了財富的象徵,不再有政治上的特殊含義。
郝本性說,從郭莊楚墓出土的青銅器看,鼎、鑒、壺等在使用陶鑄法的基礎上,開始有失臘法精密鑄造的成分了,其紋飾細密而具圖案化,說明是使用刻印版印出來的,內容雖然反映神怪,但已不再猙獰了,並開始向寫實的方向發展,器物更有藝術美和動感。這些都反映出當時青銅器生產已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謎團:墓主是何人
從發掘至今,墓主人是誰一直是困擾考古工作者的最大的謎團。
馬俊才說,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銅隨葬品,其豪華程度在楚墓中僅次於安徽壽縣楚幽王墓,只有河南淅川下寺王子午墓和湖北隨州曾侯乙墓與之相當。由於盜擾嚴重,隨葬品中僅殘留4件升鼎,但別的器類近乎完備,說明墓主人是一位地位顯赫的楚國最高級貴族。
另外一個疑問是墓中大量的積沙積石從何而來。經調查,墓地周圍不產細沙,而上蔡縣境內也不產石料,最近的山地位於百裡之遙的遂平縣玉山和嵖岈山地區,稍遠的山地在確山縣南境,墓內石塊極可能是從這些地方運過來的。但大量的積沙積石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如何運來?石塊又怎能未經磕碰保持完好的鋒邊利角呢?
隨後的發掘表明,這裡可能是一處蔡國漁獵聚落遺存,並和古代航運及楚墓選址、水運沙石有關。「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詮解,」馬俊才說,「由於當時聚落緊靠北汝河弧形大拐彎處,可能就是一個繁忙的水陸碼頭,這才造就了當地豐富的水產品遺物。東周時期,惟有船運才是經濟、安全的運輸手段,也有可能就是當時權高位重的墓主人夫婦選此地作為永遠歸宿的原因吧!」
在我國眾多的考古發現中,河南省上蔡縣的郭莊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盜術和防盜效果獨具一格。參與郭莊楚墓發掘的考古工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馬俊才近日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千方百計地防盜,百計千方地去盜,歷經千年博弈,仍保留下大批珍貴國寶,真是個奇蹟。
」
兩千年來盜墓賊至少17次光顧
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條南北長約45華里、東西寬約8華里的高大土崗,因為現代磚瓦窯廠的取土活動,崗上多次發現楚國貴族墓葬。經過文物部門數次發掘和調查,確定這是一處東周時期面積廣大的楚國墓地。2005年春節前,位於大路李鄉郭莊村東崗地上的一處土塚墓,被盜墓分子多次爆炸盜掘,嚴重威脅了墓葬的安全,墓葬周圍的遺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為避免墓葬和遺址再遭破壞,2005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開始考古發掘。
初到現場,時任考古隊領隊的馬俊才等人就發現墓上封土被挖嚴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斷崖,斷崖外有3個明顯的大型現代盜洞和一大堆純淨黃沙,可能是被盜出的積沙。當地窯工指著高達7米的一段斷崖說,早年曾在這裡挖出過馬骨和銅馬嚼子,根據經驗,馬俊才推想,這裡應該是一個車馬坑,可惜被挖掉了。
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封土被一層層揭去,一清點,發現了大大小小共17個盜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個是戰國盜洞,位於墓室北口外約3米處,這是一個階梯式的斜向洞,向下發現積沙後停止。這表明,墓葬建成後不久便被盜墓賊光顧。
東漢時期的盜洞有7個,其中一個盜洞巨大,盜墓者對墓室東部採取了揭頂盜,並嚴重破壞了墓室結構,這是墓穴被盜最厲害的一次。
現代盜洞最多,有9個,大多採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遠的一個盜洞是橫向引洞,有27米長,進入墓室後採用了架設竹木巷道的方式盜掘。為了防止流沙塌方,借鑒了煤礦巷道的頂木方式,一邊靠著墓壁,一邊用竹木板遮擋流沙,竹木板不夠長,還用了合頁連接,這個方法使盜洞穿透槨板,直逼棺的附近。
馬俊才判斷,這個盜洞發生在最近幾年,因為洞中發現了礦泉水瓶和當地生產的一種麵粉袋。現代盜墓已演變為集團化、智能化、現代化的犯罪,光搭建這個「巷道」就需要很多竹木板和時間,所幸的是,盜墓時上面的石頭倒塌了,把盜洞的竹木板砸爛,盜墓賊才沒有進去。盜墓不成,他們惱羞成怒,最後用炸藥把盜洞炸了,附近幾個村子的老百姓都聽到了巨大的爆炸聲。
從發掘現場看,墓葬中的隨葬品保存較多,而東部和西部只有零星的器物,顯然是經歷了盜墓賊的「光顧」,可能有哪些珍貴文物被盜呢?
我國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郝本性說,早期盜墓者認為青銅器不吉利,只盜玉器、金銀器,該墓此類物品幾乎被盜一空。宋代以後隨著金石學的興盛,以發財為目的的盜墓者才開始對青銅器感興趣。根據墓中空出的位置推斷,該墓中應該有7件升鼎,現在只有4件鼎和一隻鼎腳,說明隨葬時至少 5件升鼎,極有可能是7件。從出土的13個編磬的情況推測,編鐘最少也是13件,現在只發現了3件甬鐘。
冷石「暗器」和3000立方米細沙
既然主棺曾被盜,為何墓坑東部還會存留著升鼎、石磬等大量珍貴文物呢?
馬俊才說,這歸功於該墓構思巧妙的防盜設施,它的防盜理念體現在選址、封土、填土、墓葬結構、設置木箱類疑棺、積沙積石等多方面。特別是它所採用的積沙積石的防盜方法,使盜墓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墓內停留,後來棺槨倒塌以後,大量沙石堆積在棺內,有效地防止了被盜。
談到積石積沙的防盜原理,馬俊才說,積沙主要是防盜,盜墓者挖洞挖到積沙層,沙子會流到洞裡,沙子流動會帶動石頭塌方,從而擊打盜墓者,因此,盜墓賊不可能在大範圍內施盜。
這個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積沙,估計原有積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沙層中精心埋藏積石、木箱室、槨室。積沙為黃色細沙,非常純淨,流動性很強。
考古人員在積沙層中發現了1000餘塊積石,最小的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這些石塊石質石色多樣、形狀不一,但邊角都十分鋒利,應當是特意開採並經過有意揀選的具有殺傷力的石塊。
馬俊才說,石塊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設計的,大致可分為亂石層、蒙頂石層、貼頂石層、攔腰石層和臥底石層,可以防止盜賊從不同的部位進入。散亂分布在積沙上層的亂石層,殘存50餘塊,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塊,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無規律,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除了積石積沙,槨室上方的沙層中還埋有兩具木箱室,周圍暗藏冷石,這是專門迷惑盜墓賊的疑棺。造墓人採取了如此嚴密的防盜措施,足見其良苦用心。
郝本性說,該墓嚴密的防盜措施表明,造墓之初就有了明確的防盜意識,也說明戰國時期盜墓風盛,社會秩序失去控制。防盜還有可能是為了防止政治報復,當時蔡國被楚軍打敗被迫遷都,百姓背井離鄉,臨行時,蔡人到老祖宗墳前哭墳,認為對不起老祖宗,同時對楚人懷有深刻的仇恨。為了防止掘墓鞭屍等報復行為的發生,楚人在修墓時費盡苦心。
出土青銅器的文化記憶
雖經多次盜擾,郭莊楚墓的槨室內仍出土了各種青銅器物1000餘件,玉器200餘件,其中不乏精美青銅重器,最大的圓形蓋鼎口徑80厘米,在楚國青銅器中體量僅次於楚幽王墓裡出土的大鼎,兩件四龍耳銅鑒口徑65厘米左右,形體較大,兩件雙龍耳方壺,花紋精美。
馬俊才說,這些青銅隨葬品擺放十分有規律,可分為樂器區、水器區、炊器區,食器區等。樂器區殘存有甬鐘3件、漢白玉質的大型編磬13件、瑟痕1 處,還有一些散落的鐘磬架柱頭銅飾。青銅食器區分7排擺放,有鬲、方形器、方座圓簋、鈁、高柄豆、高柄蓋豆、、敦、圓形蓋豆、盆形器、斂口圓鼎、龍耳虎座大方壺、鈁以及戈矛鏃銜等兵器車馬器等。
這些精美華麗的青銅器傳遞了哪些歷史、科學、藝術、文化信息呢?
郝本性說,古時「視死如生」,講究生前和死後享用同等的生活待遇,郭莊楚墓裡隨葬的青銅器種類齊全,有青銅禮器、樂器、酒器、兵器、車馬器、洗浴器等,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貴族的權威和奢華的生活,還間接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透過這些青銅器,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當時高級貴族祭祀和宴請賓客時的場景,」郝本性說,「出土的樂器中有編鐘、瑟、編磬,它們配合起來能演奏廟堂音樂,當時的貴族享受著‘金石之樂、鐘鳴鼎食’的優越生活,他們不但是‘肉食者’,還享受著乘車的特權,郭莊楚墓裡就發現了車軸頭等車馬器。」
春秋戰國時期,根據「禮、樂、射、御、書、數」六術的要求,貴族必須文武兼備,必須既能帶兵,又能親自參戰,所以貴族流行佩劍,郭莊楚墓出土的青銅劍和戈、矛等長兵器,也說明瞭這一點。
據郝本性介紹,青銅器最初是仿製陶器、木器而產生的,因為原料稀少、工藝複雜,其鑄造權和使用權被高級貴族所壟斷。青銅器主要有兵器和禮樂器兩種,用禮樂器明宗法制度,用樂器調和內部矛盾,這對鞏固王權、強化政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隨著「禮崩樂壞」,青銅器作為祭器、禮器的功能降低了,戰國時期逐漸轉為生活用器,紋飾由過去表現神秘、猙獰的美,逐漸幾何化、簡化,直至素面,表現內容也由「寫神」變成「寫實」,青銅器由「貴族的身份證」變成了財富的象徵,不再有政治上的特殊含義。
郝本性說,從郭莊楚墓出土的青銅器看,鼎、鑒、壺等在使用陶鑄法的基礎上,開始有失臘法精密鑄造的成分了,其紋飾細密而具圖案化,說明是使用刻印版印出來的,內容雖然反映神怪,但已不再猙獰了,並開始向寫實的方向發展,器物更有藝術美和動感。這些都反映出當時青銅器生產已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謎團:墓主是何人
從發掘至今,墓主人是誰一直是困擾考古工作者的最大的謎團。
馬俊才說,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銅隨葬品,其豪華程度在楚墓中僅次於安徽壽縣楚幽王墓,只有河南淅川下寺王子午墓和湖北隨州曾侯乙墓與之相當。由於盜擾嚴重,隨葬品中僅殘留4件升鼎,但別的器類近乎完備,說明墓主人是一位地位顯赫的楚國最高級貴族。
另外一個疑問是墓中大量的積沙積石從何而來。經調查,墓地周圍不產細沙,而上蔡縣境內也不產石料,最近的山地位於百裡之遙的遂平縣玉山和嵖岈山地區,稍遠的山地在確山縣南境,墓內石塊極可能是從這些地方運過來的。但大量的積沙積石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如何運來?石塊又怎能未經磕碰保持完好的鋒邊利角呢?
隨後的發掘表明,這裡可能是一處蔡國漁獵聚落遺存,並和古代航運及楚墓選址、水運沙石有關。「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詮解,」馬俊才說,「由於當時聚落緊靠北汝河弧形大拐彎處,可能就是一個繁忙的水陸碼頭,這才造就了當地豐富的水產品遺物。東周時期,惟有船運才是經濟、安全的運輸手段,也有可能就是當時權高位重的墓主人夫婦選此地作為永遠歸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