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每天都在喝水,因為科學證明人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可以活7天,可沒有水卻只能堅持3天。可是當你每天喝水的時候,你瞭解自己身體內的水嗎?你瞭解身體缺水會導致哪些疾病嗎?你知道僅僅通過喝水就可以治癒許多的慢性疾病嗎?
F·巴特曼醫學博士,亞力山大·佛萊明——盤尼西林(青黴素)的發現者和諾貝爾獎得主——的學生,畢生致力於研究水的治療作用。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得出了一個震驚世界醫學界的結論:許多困擾人們的慢性疾病其病因僅僅是身體缺水。
尋找致病的「特殊」物質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有生命。人之所以能在陸地上生存,也是因為身體內有一整套完善的儲水系統,這個系統在人體內儲備了大量的水。正因如此,人才能在短 時間內適應暫時的缺水。與此同時,人體內還有一個乾旱管理機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體缺水時,嚴格分配體內儲備的水;其運行原則是,讓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 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輸送的養分。它的機制十分嚴格,分配水時,身體內的所有器官都會受到監控,嚴格按照預先確定的比例進行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佔。一旦這 個乾旱管理機制發出局部缺水的信號後,人立刻會感到口渴。
現代醫學是建立在化學發展的基礎之上。化學有一套成熟的科學指標體系,也是一套包羅廣泛的知識體系,我們用化學方法探討人體的運轉機制時,自然以化學知識為前提。
人體是由25%的乾物質(溶質)和75%的水(溶劑) 構成的。假定人體結構是個反應調節器,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溶質,而水僅僅是一種溶劑、一種填充空間的材料、一種運輸溶質的工具。我們甚至還會把人體視為一 支大「試管」,其中裝滿了各種不同性質的固體物質,水只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填充物」。有了這樣的認識,人們在進行應用醫學研究時都盯著一個方向:找到致病 的「特殊」物質。因此,除了已經知道傷口感染是細菌引起,可用抗生素治療外,大部分的慢性病至今病因不明,治療方法都是為了減輕患者的症狀,卻治標不治 本。
由於對水有這樣一種根本性認識,人們普遍認為「口乾」是身體缺水的表現,進而推斷,只要「口不干」,就說明人體內水分充足,運行良好。從醫學上講,這是十分荒謬的,足以使人誤入歧途。人們為治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卻找不到更有效的辦法。
慢性疼痛是身體缺水的信號
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人體的水調節機制也在變化。一般來講,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水調節功能也逐步完善,直到身高和體重達到成熟階段(大約在 18~25歲)。但是進入成年後,隨著年齡的繼續增長,渴的感覺會慢慢衰退,導致飲水量減少,體內的水分也會慢慢減少,細胞內的含水量與細胞外的含水量之 比會從1:1減少到0.8:1,甚至更少。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們飲水是為了滿足細胞的功能需求,而飲水量的減少會直接影響細胞的活力,這樣的慢性脫水 會引發身體的一系列症狀。
科學研究表明,缺水時,受組胺引導和操縱的神經傳導系統會活躍起來,並激發其從屬系統,不單激活 人體「內置」的攝水機制,同時對體內的存量水進行定量的分配,把水從一個器官調配到另一個器官。組胺和從屬的一系列激素在作用時,碰到身體的痛感神經就會 引起疼痛。而現代醫學所應用的幾乎所有的止痛藥都抑制組胺的作用,它們雖然壓抑了痛感,卻不能消除疾病的根源——脫水。
所以,身體的慢性疼痛不應用受傷或感染來解釋,而應當首先將它視為慢性缺水。什麼部位疼痛,就是什麼部位缺水。醫生首先應當考慮將疼痛信號視為缺水信號,而後再考慮是否採用複雜的治療程序。非傳染性、「反覆出現」或慢性的疼痛應當視為身體缺水的信號。
例如,風濕性關節炎和關節疼痛就應被視為關節軟骨表面 的一種缺水信號。關節軟骨含水量很高。軟骨含的水分具有潤滑作用,由於這種特性,在關節運動時,兩個反向重疊的表面才能自由順暢地滑動。在軟骨表面相向滑 動時,一些表層細胞會死去,被剝離掉,而新生的細胞又會長出來替代死去的細胞。軟骨細胞的再生與「磨損剝離」的比率稱為關節效率指數。在軟骨水量充足時, 摩擦損傷率最低,而在脫水的狀態下,軟骨的磨損率會大大增加。骨髓中的血細胞通過骨骼系統優先向軟骨輸送水分。但如果機體缺水,受制於體內的定量配給機 制,軟骨就會搶奪供給關節囊的血液,以便滿足對水分的需要。這時,連接所有關節的神經調節分流機制就會發出疼痛的信號。
用水就可以「治療」
既然身體許多的慢性疼痛最初都是由於缺水引起的,那麼就有必要轉變一下觀念,先用調整日常飲水量的方法來治療這些疼痛。在給病人常規止痛藥或其他緩解疼 痛的藥物(如抗組胺劑或抗酸劑)之前,應當先觀察幾天,讓病人每天飲用不少於兩升半的水,看是否有助於緩解疼痛。有的時候,單純用水的效果比止痛藥還要有 效。
除了慢性疼痛,還有許多病症與慢性脫水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壓力和抑鬱面對當今社會的壓力,沒有人可以說自己是輕 松的,再加上一些令人頭疼的情感問題,這時就會出現抑鬱。這種現象能使人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大腦活動受到壓抑的時間過長,就可能出現各種症狀。人們根據 病人的不同行為表象使用了不同的名稱。其實,抑鬱是所有人在成長和進步過程中都會遇到的自然現象。經歷了這種腦力消耗,人的性格才能得到發展,勇氣才得以 鍛造。不幸的是,有些人不能很好地化解這些情緒。
其實有些病症——恐懼、焦慮、沒有安全感、持久的情緒 問題和婚姻問題——與「社會壓力」有關,而抑鬱症是供水不足的結果。人的大腦約佔體重的1/50,但腦細胞中85%都是水,20%的血液循環分布在腦部, 供大腦使用。機體供水不足,大腦生成的能量就會減少。大腦的許多功能有賴於能量,能量少了,大腦的效率就會下降,從而產生「抑鬱」。脫水引起的「抑鬱狀 態」可以導致「慢性疲勞綜合症」,許多與壓力有關的晚期病理問題都被貼上了這種標籤。在任何情況下,只要對脫水症和新陳代謝併發症做出校正,慢性疲勞綜合 症就會得到改善,其效果往往出人預料。
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是身體因為水量不足而進行自我調整的結果。
身體根據血液流量和組織需求的變化,打開或關閉不同的 血管。比如我們吃飯時,大部分血液流向腸道,其它部位的一部分毛細血管會關閉,而我們在運動時,血液則會更多的送往肌肉和骨骼。這是一個自然天成的過程, 旨在優先處理重要的事情,同時不讓身體負載更多的液體。當飲水量不能滿足身體的需求時,一部分細胞會脫水,讓水分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某些部位的毛細血管也 會被迫關閉,以便調整儲量和流速。而關閉的毛細血管會阻礙血液的循環,只有增加血液循環的壓力(高血壓)才能保障液體在系統中的暢通無阻。
所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我們首先應當採用增加日常飲水 量的方法。人體對鈉的存量非常敏感,血壓的高低直接與鈉含量相關,但患者體內鈉含量過高是高血壓的結果而非病因,這一錯誤的根源在於對人體的調水機制不了 解。患者服用利尿劑,排出了鈉,就會更缺水,達到「口乾」的程度後,就必須補充水。利尿劑會增加體內缺水管理機制的負擔,它不能治癒高血壓,反而讓身體更 加堅定地吸收鹽和水。其實水就是最好的「利尿劑」,只要高血壓患者排尿充分,就應該增加飲水量,而不需要什麼利尿劑。
飲料不是水
我們對身體外邊的水瞭解得很多,但對身體內的水卻知之甚少。我們許多疾病的病因僅僅是因為身體缺水。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人們往往會犯最基本、災難性的 錯誤:當我們身體急需要水的時候,我們卻給他茶、咖啡、酒或用工業化方法生產的飲料,而不是純淨的天然水。不可否認,茶、咖啡和工業化生產的飲料不僅含有 大量的水,而且還含有一些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但與此同時,茶、咖啡和工業化生產的飲料中也含有大量的脫水因子,這些脫水因子進入身體後,不僅讓進入身體的 水迅速排出,而且還會帶走體內儲備的水。這就是我們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一方面我們的身體急需水,發出了口渴的信號;一方面我們有茶、咖啡 和工業化生產的飲料在糊弄口渴,並沒有真正滿足身體對水的急切需要。
現在大家都知道,碳酸飲料對美國等發達國家人群過度的 肥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美國反肥胖症協會甚至已經同美國各大可樂公司簽訂了協議,到2010年,除了舉辦包括成年人參加的大型活動時,碳酸類飲料將不得 進入美國的中小學校園。但是其他的工業化飲料如果汁飲料、乳飲料、植物蛋白飲料等仍然大行於道,很多人還認為只要喝這些飲料就可以滿足身體對水的日常需 求。正是這個錯誤,而非其他的原因,應該為我們的某些疾病負責。
咖啡因是茶、咖啡以及多數飲料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種藥物, 能使人上癮,因為它直接作用於大腦。咖啡因還有利尿特性,從生理學上看,咖啡因是一種脫水劑。因此,每天喝大量飲料,依然滿足不了自身對水的需要,水無法 長期駐留在身體裡。可是我們渾然不覺身體在慢慢脫水,只要口渴就繼續喝飲料。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麻木;久而久之,水的新陳代謝功能就會紊亂。新陳代謝功能一但紊亂,身體的某些區域缺水,發出的信號就不僅是口渴,而是會表現出比口渴多得多的症狀,例如:
它們會讓你的腰疼痛;
它們會讓你的頸椎疼痛;
它們會讓你的消化道潰瘍;
它們會讓你的血壓升高;
它們會讓你哮喘和過敏;
它們甚至還讓你患上胰島素非依賴型糖尿病。
多麼可怕的結果,多麼巨大的災難!但原因卻既簡單又平 常。所以很多時候,有了這些症狀的你是沒有病的,只是因為你渴了。或許聽到這個解釋你會感到很驚訝,會半信半疑。其實生活往往就是這樣,我們常常把簡單的 事物複雜化,複雜到連自己都懵懂的地步。身體缺水不僅會發出口渴的信號,還會發出各種各樣的患病信號。
也許有必要規定,在面對這些疾病時,先把脫水視為病 因,而後再採用藥物療法或介入式療法。首先應當讓病人充分補水,經過幾天觀察後,才能考慮是否採用藥物。其實人們沒有意識到缺水是致病的原因,但在服藥時 會看到「安慰」效果,於是就以為藥物已經「治好了」疾病。當你看過這篇文章,請把這個偉大的醫學發現告訴你身邊的人,並把水分新陳代謝的新模式運用到日常 醫學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