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是一部小說,它之所以受到文學界冷落,並被推入史學的懷抱,顯出了文學家的狹隘與軟弱。2007年中國文學的最大收穫,是這位文學的邊緣人、史學的門外漢、新聞的越位者。《定西孤兒院》是真正的苦難寫作,而它的寫作過程同樣是一種苦難。本書的存在,讓過去一年流行的所謂底層文學作品失去重量,讓文學采風和體驗生活式寫作顯得輕佻可笑。如果沒有楊顯惠,對2007年文學的致敬也許將失去意義。2004年,本報首屆"華語圖書傳媒大獎"頒給了援助艾滋孤兒的高耀潔的《一萬封信》。兩位老人,面對的都是孤兒,這不是一次巧合,而是本報《書評週刊》價值觀的一脈相承,"公共立場、專業品格、獨立思想、現實情懷"。
楊顯惠與《定西孤兒院紀事》的被發現,與有良知的知識份子有關,與率先連載的《上海文學》有關,與有責任感的公共傳媒有關,與文學界無關。
謹以此向仍在跋涉中的文學聖徒楊顯惠致敬,並將2007年度圖書授予《定西孤兒院紀事》。
評委評價
●崔衛平(評委之一,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楊顯惠的寫作姿態讓人敬佩
楊顯惠對苦難和真相的追述,體現了作家責任擔當下的良知和勇氣。在一個浮躁的時代,他的寫作姿態尤其難能可貴。
索爾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島》中說,"忘往事者失雙目!"《定西孤兒院紀事》一書,無疑在提醒我們拒絕遺忘。
●張鳴(評委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這本書的可貴在於真實
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紀事》看起來是文學語言,實際上是一個很實在的報告文學,敘述了上世紀60年代很悲慘的一個事件。它的可貴在於它的真實。它揭示了一些我們現在不太想揭的傷疤。很多搞歷史的人都做過這些方面的研究。但是,歷史研究沒有這麼生動,其次,做完全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歷史研究仍然受到很多現實條件的制約,而以文學的面目出現則可以避免產生一些問題。
在當下,很多作家都習慣於閉門造車,依靠網際網路和新聞傳媒得到一些資訊,作為自己的創作資源。而楊顯惠能夠走遍窮鄉僻壤,到底下挖材料。據說現在甘肅那邊很緊張,一些縣的檔案都不讓隨便看了。我覺得,楊顯惠現在已經是在做歷史了,他已經超越了文學的範圍,對他來講,他不是在編故事,而是在追求真實。
●黃集偉(評委之一,書評人)
《定西孤兒院紀事》有責任擔當
我更注意從社會學的角度和意義上關注《定西孤兒院紀事》的提示和重要性。把這麼多書放在一起,論新銳,論時髦,這本書都不夠,而它的重要性恰恰在於它不時髦也不新銳。它所揭示的,是我們不願看到的東西。它被各種繁雜的信息所遮蔽,也是被遺忘的。
其次,從文學角度來說,《定西孤兒院紀事》是一部很傳統的作品,寫得很厚重。作為讀者,我們當然希望看到各種類型的文字和作品。但是,你看完那些之後會發現,新的東西不見得就好。第三,我覺得作家還是應該有責任的擔當和歷史的傳承意識,楊顯惠寫作的重要性恰恰是因為如此。
讀者評價
●丁楊(《中華讀書報》記者)
震撼貫穿了大半年
楊顯惠身為作家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回顧歷史反思人性的勇氣令人敬佩。讀到《定西孤兒院紀事》是在2007年4月,說它帶給我的震撼貫穿接下來的大半年並不為過,這種觸動至今清晰。
書中冷靜而翔實地用文字直面當年那場波及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灰色記憶,所謂結構和技巧等常被用作衡量文學作品優劣的標準,所謂是小說還是紀實的體裁爭論,都早已被字裡行間的悲憫和反思襯托得輕飄飄的。對《定西孤兒院紀事》而言,這些並非最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記錄那段即將湮沒的歷史,記錄特定年代特定環境下的形形色色的人性,讓我們不致對同歷史長河相比近在眼前的昨天麻木。
●燕舞(《中國青年報》記者)
默默地致敬和祝福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歲末年初很多媒體把年度的大獎頒給了楊顯惠先生和他的《定西孤兒院紀事》,但我又略微有些擔心,我擔心這又一次成為一個媒體的炒作機會。《定西孤兒院紀事》這樣直面苦難的作品確實可以讓我們自我感動一下,但接下來我們一如既往地習慣遺忘和漠視。好在,我相信楊顯惠先生會一如既往地繼續他的艱苦寫作,對素未謀面的他只有默默地致敬和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