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證實銀河系 「殺手本色」

發表:2008-04-13 01:0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銀河系(藍色)吞噬人馬矮星系模型。人馬矮星系殘骸(紅色)纏繞銀河系並從太陽(黃點)所在位置下降。(David Law/University of Virginia圖片)

近日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通過長期地觀測後確認,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竟然是一個巨大的吞噬殺手,銀河系可以輕鬆地將周圍的小星系吞噬掉,使它們成為自身的一部分,而天空中時常出現的星系殘骸(原文如此)則是銀河系吞噬周圍星系後剩下的殘餘。這一發現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目前,天文學界對於澳大利亞科學家們的這一研究結論顯示了濃厚的興趣。

據澳大利亞教育科學資訊網報導,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將多方面數據綜合整理後得出結論:巨型長條狀星系殘骸應該來自於銀河系相鄰的星系。而他們也同時推斷——這些殘骸是被銀河系「吞噬殺死」後造成的,它們是星系間「蠶食」的犧牲品。科學家們確認,人馬矮星系(Sagittarius dwarf galaxy)的一部分,由於受到銀河系的吞噬而被剝奪出原星系。人馬矮星繫在被銀河系吞噬殺死的過程中,逐漸被伸長,並將最終解體。

據這次研究的負責人科勒爾(Stefan Keller)博士透露,在對銀河系吞噬現象的觀測過程中,科勒爾博士與他的研究團隊對15000多張天文觀測圖像進行了篩選、整理,對一種名為天琴RR 型變星(RR Lyrae variable stars)的十分罕見的規則跳動恆星(pulsating star)進行了細緻研究。

通過對天琴RR型變星的觀測,科學家們清楚的找到了其與銀河系及人馬矮星系之間的重要聯繫,對銀河系的「殺手本色」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礎。與此同時,科勒爾博士與他的研究團隊還對被吞食的星系殘骸(恆星殘骸)進行跟蹤觀察,科勒爾博士表示,「因為剛剛解體的星系殘骸最為活躍,這也就為我們提供了觀測的最佳機會。通過對它們的觀察,我們便可以很容易的測算出銀河系的質量與形狀。」

科勒爾博士認為,銀河繫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的吞噬小一些的星系。在銀河系的形成初期,銀河系正是通過不斷地合併周圍小星系,使得自身重量不斷增加,而那些被吞噬了的星系同時也成為了銀河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勒爾博士風趣地表示,銀河系吃掉了無數豐富的盛宴,而與那些被吞噬了的大型星系相比較起來,人馬矮星系只不過是銀河系正餐後的薄荷糖罷了。」澳大利亞科學家們將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份的《天體物理學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而這一發現在世界學術界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