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又稱朱槿、赤槿、扶桑、佛桑、大紅花,和芙蓉同屬木槿科,大多做為庭院圍牆,在盛夏七月,一大片紅花綠葉,蔚為壯觀;全年的花期極長,在我國南部省份,如臺灣、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甚至可全年開花。但花的生命期卻只有短短一天,或許是因此之故,人們不經意就忽略了它的燦爛,連帶對它的花神蔡襄,也為之陌生。
鍾情木槿花
蔡襄酷愛木槿花的程度,可以從他三顧驛館木槿花,二度題詩看出一斑。
他任福建漳州軍事判官時,某個晚秋時節,在西耕園驛館看到數十株盛開的木槿,當即題詩於驛館西龕。不久他離漳州赴泉州就任,臨行前特地又去觀賞一番,再度於西龕題詩一首。十五年後,蔡襄再度路過漳州,又專程去西耕園驛館看望"故友",並寫了一篇短序。
如此鍾情木槿花,難怪國人要尊他為木槿花花神。他題於西龕的〈耕園驛佛桑花〉詩二首,是詠槿花的名詩,也是他受封為七月木槿花花神的正字標記:"溪館初寒似早春,槿花相倚醉於人。可憐萬木凋零盡,獨見繁枝爛漫新。清艷夜沾雲表露,幽香時過轍中塵。名園不肯爭顏色,的的夭紅野水濱。"、"使軺迢遞到天涯,候館遷延感歲華。白髮卻攀臨砌樹,青條猶放過牆花。悲來唯見金城柳,醉後曾乘海客槎。欲問昔游無處所,晚煙生水日沉沙。"
興建洛陽橋
雖然說蔡襄的木槿花花神身份較鮮為人知,但其實他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植物學家,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西元一○一二年),卒於宋英宗治平四年(西元一○六七年),籍貫興化仙遊(今福建仙遊),字君謨,號莆陽居士,後人大多稱他蔡君謨。他是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曾任端明殿學士,人們因而也稱他蔡端明。
據說蔡襄有一臉大鬍子,號稱"美髯公"。宋仁宗非常欣賞他的長鬚,有一次開他玩笑說:"不知愛卿晚上睡覺時,鬍鬚是放在棉被外面呢?還是放在裡面?"蔡襄自己從未注意此事,無法回答。那晚,他把鬍子搬進搬出,折騰了整夜,不知該把鬍子放在哪裡好。
蔡襄從政以直言敢諫聞名,對國家經濟政策與地方建設貢獻很大。興建洛陽橋是他對地方建設的貢獻中,最為人知曉與樂道的一章。
泉州是宋元時期"海上絲路"的起點,中國對外貿易的要港,宋朝時更是帆檣林立,商賈薈集,為中外貨物的集散地。然而,泉州城北二十公里處的惠安,洛陽江在此匯流入泉州灣,江面寬達五里(約為今日二·五公里),過往舟楫,常有船翻人亡之厄,因此成了福建南北交通、經濟、文化交流的極大障礙。
為此,蔡襄請調離京回泉州任知府,主持修建萬安橋(又名洛陽橋)。萬安橋是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設計興建我國第一座鐵、公路兩用橋錢塘江大橋的茅以升先生讚譽它是"福建橋樑的狀元",也是名聞中外的石橋。
書獨步當世
蔡襄還有另一項令名,那就是他的書藝。蔡襄的書風既典雅又極具法度,且長於各類書體,不僅受到宋室帝王的喜愛,更被後人推崇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稱為蘇、黃、米、蔡"宋四家"。
蔡襄的書法成就,歐陽修說:"君謨書獨步當世",蘇東坡推崇他:"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受到當時人們還承受唐人遺緒的影響,蔡襄的書法風格重典故,且有法度,鄧肅的《論書》說他:"書如杜甫詩,無一字無來處,縱橫上下,皆藏古意。"而蔡襄自己也說:"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張芝與旭變怪不常,出於筆墨蹊徑之外,神逸有餘,而與羲、獻異矣。"
蔡襄的事功,除了在朝廷的政績、在地方的建設、在他個人的文學成就之外,很重要的是他貼近了當時的主要生產者農民,並在農業上也有巨大貢獻。
從他的〈稼村詩帖〉:"布谷聲中雨滿籬,稼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犢時。"世人不難體會他對農民的感情與對農業的重視。在這方面,他有兩本重要著作,一是《茶錄》,另一是《荔枝譜》。世人除了尊他為木槿花花神,也津津樂道他的茶藝,反映了世人對他在農業方面的成就與貢獻的推崇。
来源:人間福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